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古榕·古塔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农冠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榕·古塔

  农冠品

  要说的,是左江流域热土地上古榕奇观。

  在宁明县明江畔的洞廊村,有千年古榕,美称“独木成林”。在宁明县城北郊明江南岸蓉峰塔旁也有古榕。洞廊古榕,远于宋代,就有诗吟颂,形容其“枝横数亩绿长空”。民间歌谣,亦赞颂:“好得仙女亲手栽,三月歌圩齐相逢。”说古榕是仙女栽种的,以榕树为标记,年年三月三在此举行男女相逢相会对歌的歌圩。说明古榕相系着壮族歌唱文化,古榕的生命与人情人性相连在一起了。是天然与人合一的景观。

  在电视节目上,我观看过介绍古榕的画面,的确叫人惊叹与神往。这次亲临其境,终于见到了洞廊村古榕的风姿了。其实,树有两棵,在一间村小的校园内,左边一棵,右边一棵,树下是草地。两棵榕树村干各有一根,而一看过去,却有多根平列深植于土地的树干。那是榕树的长须延伸于地面,最后深扎入地层,日生月长,终于成为又粗又壮的榕树主干和气根,共同支撑着这郁郁葱葱似两把巨大罗伞占地20亩的茂盛的榕树。古诗形容其“枝横数亩绿长空”,正是对它们的真实写照。古诗中还吟颂比喻其为“大树将军志气豪”。“大树将军”点出它们的雄伟壮观,“志气豪”赞颂根扎在地,暴风骤雨动摇不了其与大地共荣共存的坚定志气。当地的壮族人家,将古榕生长之地,形容为“乐园天然更春风”,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发出舒畅的心音。

  榕树给人遮荫挡风挡雨,人珍惜榕树的生命生存,相互依靠,互爱互利。从千年古榕婆娑繁茂形象中,透出了壮族人民的哲学观与美学追求。这是构成花山文化元素之一,是花山文化的亚热带特征。于是,对洞廊千年古榕,我深深地鞠一躬,祝万寿长存!

  蓉峰塔旁的那棵榕树,是与那座塔相依共存的。塔建于清朝道光初年,是宁明和知州尹枕云所筹建。是建塔前栽下榕树?或建塔后才栽?似无明确的记载。古塔与榕树数来也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蓉峰塔高五层,共43.44米高,每层塔都取名造匾额,第一层“蓉峰”二字冠首,对联:蓉擎岳时千重艳/峰接奎垣万丈光。第二层“珠联”,内壁画叫“双龙戏水”;第三层“壁合”,内壁画叫“新凤企立”;第四层“梯云”,内壁画叫“鹿含灵芝”;第五层“取月”,内壁画叫“金鲤转龙王”。这些都充满文学色彩与意味。当地人说,塔的后边有池塘,水清见底,每当日出,塔尖倒影,正好点于池塘中间,似一支笔沾于墨砚。于是,这一带地方,代代出文人雅士。传说归传说,历史归历史。我查阅了一下资料:清代,宁明共出39位诗人,如农赓尧,是壅正年间一位举人,他留下的诗文有百余篇。还有黎申产、黄体元、黄焕中(父子)、农达实、农嘉廪等等。他们都写下了许多诗篇,同情民间疾苦,为壮族古代文学留下不朽的篇章。

  那天,与文友们来观览蓉峰塔,在远处遥望,见塔高高耸立,直指云天。越走近,看到古榕紧抱着塔身,似慈母怀抱着孩子。榕树是大叶榕,壮话叫“果龙”(小叶榕叫“果黎”)。走近塔身和榕树,不觉一阵飒飒凉风吹拂,榕树叶子似在轻摇着手,向我们致意。大家仰望塔身,八角塔身第一层,民间文化人,用墨笔在塔壁书写不少诗词,有赞叹古塔的,也有自叹人生艰辛与感悟的。这些诗词,吸引住观览者目光;我亦抽出笔来,摘录若干。其中两首:“忘却讲台风雨日,留连塔景晚晴时。何时梦得生花笔,好把情怀寄柳枝。”“把酒消愁愁更愁,几经贬谪话沉浮。破帽遮颜过闹市,漏壶载酒泛中流。正气一身看尘土,清风两袖不奢求。为人艰苦持晚节,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叹》)问县里陪同参观的同志,她说这些诗,多数是县城里一位姓黄的退休老师亲笔书写的。大家建议县文联将诗词抄录收集,印成小册子,赠予并告诉当地喜于野地吟诗作联的文化人,以后将稿子投到县文联,以免对古塔文物产生损伤,保持其原来风貌。

  关于古塔名称,同行者与文字说明产生不同见解。有的认为,塔名应为“榕峰塔”吧?因为塔旁有榕树相辅;有的说,史料记载塔后有芙蓉池,似无依据,芙蓉在哪里?只见池水浅,无芙蓉出水映古塔之状之景。反正,各抒己见,都是当时当地的感受罢了。但从古塔与古榕相依相靠,形成统一整体,展现于明江岸上的热土,这可透视出古代壮族一种文化心理,人文美学观。人们以塔寄托一种理想与愿望,对榕树也寄寓理想与愿望。希望子子孙孙,代代出有智慧才能、同情民生的人才;希望后代,代代如榕树茂盛不衰不败。多美好善良上进的理想与愿望。它是明江之水哺育出花山文化特殊的内涵。亦是民族文化沉积层在自然界与文人景观中的具体呈现。

  面对明江古榕与古塔,和已逝的先辈古人留下的遗产,大家自然地产生一种崇敬与珍爱的情怀。

  愿明江的古榕常青!

  愿明江的古塔长存!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