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修心养性>>正文内容

理论与修行能够结合,佛教才会活起来——惠敏法师(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来源:《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通讯》第3期,2002年2月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1年10月3日,福严佛学院师生来访,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副院长惠敏法师讲于法鼓山,何孟玲整理。
  我这辈子想做的,都很幸运地能够完成。譬如想出家,也完成了,学业方面也告一段落了。只是,觉得亏欠大家很多,从社会及佛教界得到太多太多了,所以心里想着,这辈子剩下的时间,看佛教界、看这个社会需要我做什么,自己就扮演什么角色。
  从日本回国第二年、第三年以后,就发觉行政工作越来越多。因为第三年接了艺术学院(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前身)的学务长、佛研所的副所长,现在又接艺术大学的教务长及僧伽大学的副院长、教务长。西莲净苑方面,两、三年前在我师父退休以后又接任住持,然后,去年我师父往生了。讲起来,我自己内心里面其实有很多时间是在调适的。
  讲这些,主要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未来大家都是法门龙象,将会在佛教界扮演重要的角色、作不同的贡献。比起以前,大家算是蛮幸运的一代,能在福严佛学院这样好的环境来学习。看到福严的同学,我心里面一直很是欢喜,在台湾很不容易能有这样的环境,因为比丘在台湾算是稀有的,福严能把诸位聚在一起,彼此学习、成长,是不容易的。所以我每次想到你们、看到你们就高兴。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能有适当的机会,可以把心中的高兴和对大家的赞叹向各位表达,结果今天正好有这个机会来让我表达。

  从佛教的历史来看,以前的祖师大德都是解行并重、福慧双修。但今日的社会分工很细,佛学的研究主要在大学、研究所,而修行则归寺庙、道场。再加上一些因缘,便不太容易发扬以前那样子的优良传统:研究教理的同时也是实践者、而实践者本身也是理论的创造者。这是我一直觉得很可惜的一点。因为新的理论出来,背后往往有修行的经验在支持;从另一方面说,累积了一些修行经验之后,往往也会有新的理论出现。如此不断地,佛法本身会有发展以适应整个时空潮流。只有像优良传统那样,理论与修行能够结合,佛教才会活起来,才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像我熟悉的「瑜伽行派」也是在这样因缘之下所产生的。
  一般谈瑜伽行派的产生,多会从其思想的源流谈起。其中有一说,指出早期僧团中有各种不同根性的人,像有精研律藏的律师、有喜好坐禅的禅师等。部派佛教时代,在西北印地区就有禅法的流行,有修禅的传统,也有如《达磨多罗禅经》等禅经的流传,除此之外,还有弥勒菩萨的慈心三昧法门。有一些瑜伽师本身就有深厚的阿毗达磨底子,故也是论师。因此,我是这么推测:有一些禅师他们有修行经验,加上有很强的学理基础,二者结合起来,开始有一些经验交流、整理,所以就形成《瑜伽师地论》这么大部的书出来,最后开展出大乘佛教的一个新局面。
  但在我们现代就看不到这样的情形。我们现在能复古、能想办法把古人的东西弄清楚,就好像快要喘不过气来了,很难再谈到做什么开创。其中原因之一,是研究与实践的学习分离了。譬如研究瑜伽行派的专家所关心的话题,不一定是依于修行上、度化上或对社会关怀的需求而产生的。这一点也是我对大家的一种期许或者说是期待。你们在三年修学中,能记得佛教本来解行并重的传统,把所学的古今中外的东西融合起来,自己或者跟别人一起建构起对佛教或对自己有意义的理论或者说是修行的传统,这样子应该是比较正面的。不然的话,修行与理论分得太清楚了,俨然河水不犯井水一般,其实并不是个好现象。因为佛教教理真正能再发展下去的背景条件,是一定是要能跟实践面相结合。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瑜伽行派的义理很感兴趣。早期因为家师常讲般若经方面的法义,那阵子,我对于中观的义理较熟也颇感兴趣,所以我在中华佛研所的毕业论文本来打算要写《中论》的月称注疏,也就是梵本《净明句论》。那时候还大胆地、很有信心地找印顺导师当指导老师。导师很慈悲地答应了,不过他说:「梵文我不懂,关于梵文的部分就靠你自己了。」当时国内的梵文学习环境还不是很理想,自己的能力也不足,那时没写完,我就去日本了。本来想说到了日本再继续研究然后完成它,不过到日本后,发现要作《净明句论》实在比不过日本人。因为发现到自己在中观学领域之学术学养不足,也比不上日本人已有的成就,再怎么研究都很难超越他们。所以后来就选了《瑜伽师地论》,改作瑜伽行派的东西。一方面觉得说,中观在慧学方面有很强的荡情遣执的力量,能扫荡凡情、遣除执着。但是,我本人发觉自己有很多基础是需要再加强的,像戒学、定学方面,这些在《瑜伽师地论》里,有很详尽的说明。要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想着,写什么题目比较好?后来就决定从《瑜伽师地论》里有关声闻地的禅定对象??「所缘」下手,然后讨论到「转依」的问题。唯识的转依,有两层意义,一个是所缘的转、一个是所依的转,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所缘是禅定的对象,所依是自己的身心。因此瑜伽行派的转依,其实是承袭阿毗达磨的传统。「依」在瑜伽师的用法,其实是在讲修行禅定之所依的身心。禅定之后身心就会轻安、转换。我大概就是谈这一个结构的问题。这些研究、学习,就成为后来在修行或者共修的基本知识。
  但是很可惜的,从毕业以来,我在解或行上都没有长进。最近自己也在思考,如何再往前推,因为总不能一直停留在那时候的学习状态而不再求进步。另外,因为我现在又担任电子佛典的主任委员,不得不跟大家一起学习藏经电子化的整理,所以在文献资料的处理上也花了一些时间。原先自己想做的事情,像翻译一些汉传佛教没有的梵文、藏文的东西,也就没有时间、没有因缘去做而延宕了下来。但这还是要怪自己没有毅力。早期在佛研时还有找赍因法师等人来做,不过没有持续下去,觉得自己很愧对玄奘大师。玄奘大师真的没话说,他回中土以后虽然很忙,不过他想做的事情,还是能够从头做到尾。他回国后,虽然只有十多年的时光,但所翻译的东西对中国佛教确有很大的贡献。跟大家谈这些可说是我自己活生生失败的例子,我虽然有一些基本的条件,但在修行方面也好,或者对于佛教的反馈也好,都没有去做,不像诸位或厚观法师那样精进。将来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帮我拉拔拉拔,不要让我太怠惰了。我就佩服厚观法师,专心照顾福严佛学院、全心全力培养这么多僧才。跟大家讲这失败的例子,希望大家一方面哀愍摄受、一方面当成前车之鉴。以上是我这些年来的感触。
  接下来就把时间开放给大家讨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