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修心养性>>正文内容

在生活中禅修:请修习四圣谛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来源:显密文库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It is only when we suffer that we find a way out of suffering. ” - Godwin Samararatne

“只有当我们经历苦的时候,才会找到离苦的道路。”——葛荣居士

  

  前一篇文章提及“四圣谛”是指苦、集(即苦因)、灭(即灭苦)和道(即灭苦的道路)。而葛荣居士还用了一些很简单的方式来演绎这佛法,使众同修较容易明白。他打了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病了(苦),无需逃避或惊慌,也无需给它一个减号,但需断症,找出生病的因由(苦因),才可以对症下药(灭苦),然后还需经历一个疗程(灭苦的道路),才可以康复。 “四圣谛”可以说是南传佛学的整个基础,非常重要。

苦的圣谛、集的圣谛

  葛荣居士曾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苦”是一个圣谛(圣洁的真谛)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有从苦学习才可以找出灭苦的道路。

  相反,若见到苦或不舒适的感觉感受时便想尽方法去逃避或要它们尽快消失的话,便是抗拒苦,与苦搏斗,没有向苦学习它的起因,没有对症下药,那不但不自觉地在增加苦的力量,也不会认识灭苦之道。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有苦或不舒适的感觉感受生起时,与其抗拒它,不如友善地提醒自己:“现正在经历的是苦的圣谛。”有了这轻轻的提醒,便会明白到现在正是向苦学习的时刻,而不是尽快赶走它或与它搏斗的时刻。

  跟着便是第二步,亦即是实践第二圣谛,学习向现正经历的苦找出苦因。怎样找出苦因?便是认识自己如何向面前的人和事作出喜爱和不喜爱(likes and dislikes),怎样制造预期(expectations)、审判(judgments)和要求 (demands),继而怎样被自己所制造的这些模型和概念所束缚与囚困。

  认识与明白真正的苦因很重要,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不再将种种问题归咎或推卸给别人或周边的环境,不再向外寻觅,而是向内望,继而明白到只有自己才可以把自己从自己制造的苦恼中释放出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与规律。

灭的圣谛、道的圣谛

  向内望的意思当然并不是将问题全数归咎自己或背起所有责任,而是靠“自力”灭苦,靠自力认识与实践第三圣谛,即灭苦的圣谛,向现正经历的处境学习如何友善地、轻轻地放开、舍下这些喜爱、不喜爱、预期、审判和要求。我们有能力单靠自力去放开、舍下它们吗?当然有、肯定有,既然我们有能力去制造它们,当然也有能力放开、舍下它们。

  如以前多篇文章已提及,放开、舍下的意思当然不是把事情抛诸脑后,致诸不理,或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指觉醒地明白这些喜爱、不喜爱、预期、审判和要求都只是心所制造的故事,都是无实质的、无力量的、无他的。然后还须要有兴趣地、无加号无减号地、耐性地、运用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去观察、认识、回应和处理现前的实况,欣赏个中所付出的努力,吸取个中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还须认识第四圣谛,即灭苦的道路。这道路并不可以靠改变外物,或强要自己立刻改变来实行的。而是须经历长期和无数次向苦的学习、磨练,了解与明白真正的苦因,吸取灭苦时无论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渐渐精进戒、定、慧来逐步改变自己。

  在这些经历的过程中,觉知、舍心、耐性、慈心、弹性等等心的质素自然会随着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自力)渐渐提升,贪、瞋、痴的心的杂质也自然会渐渐减薄。当这些心的质素渐渐提升和这些心的杂质渐渐减薄,心自然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能耐,反思四圣谛和其他佛陀所说的法的运作时也会渐渐较容易明白、明了,实践时所遇到的无知无明或障碍也会渐渐减少,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因此,灭苦的道路便是修习与培育戒、定、慧。简单而言,明白苦因是源于内而不是源于外便是“慧”。靠自力培训上述的心的质素和过滤上述心的杂质,使心的能耐稳固、清晰,便是“定”。不单只是知道与明白,还靠自力一点一滴地尝试、实践、实习,便是“戒”。

  祝愿各位的修行是基于对四圣谛的兴趣、明白与实践,培育戒、定、慧,全靠自力一步一步的踏上这条灭苦的道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禅心染得千山绿
下一篇:心灵的旷野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