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职场商道>>正文内容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透视稻盛和夫的工作观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1日
来源:《HR经理人》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工作观”是一个虽古老而常谈常新的话题,不同时代为其赋予的内涵是不同的,且不同的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工作价值也是不同的。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的工作观出了什么问题?到底我们该为什么而工作?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一书,于 2010 年6 月在中国大陆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这是何原因呢?本书到底介绍了哪些“干法”?工作到底有哪些新的价值?笔者经过深入研读,发现本书集中讨论了有关工作的三个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工作”、“怎样才能爱上工作”、“怎样有声有色、完美地工作”。因为这三个问题事关每一位工作者、每一天和一辈子的工作,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逃无可逃,也必须透彻思考和规划的课题之一,因为稻盛先生在书中对这个课题作了极有借鉴意义的阐述,而我国近十几年来在这方面的著述却乏善可陈,所以,笔者在此便将《干法》这本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些抛砖引玉的文字与读者分享。



“为钱工作”有何弊端

对于“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想必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一个相同的答案:“为了钱!”对于这种回答,稻盛和夫认为可以理解、无可厚非,因为,人们的第一需求都是“吃喝穿住”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只有挣到钱,才能购置生活必需品,才能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才能活下去;此外,人们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钱,孝养父母、抚育子女、救济亲友、捐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受灾人群等,也都少不了钱。所以,稻盛先生认为“为钱工作,也是正常合理、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也明确指出,这种工作观十分容易导致以下三种流弊:

“厌恶工作”的工作状态

因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工作很容易就会沦为赚钱的工具和手段,成为人们不得不做、被逼无奈的行为。然而,对于被逼无奈的事情,有几个人能抱有喜欢的态度?所以,人们的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害怕、不想去公司上班的“星期一综合症”到处存在。

据盖洛普公司的调查,有高达 77%的美国人“痛恨”他们的工作。不想去上班,逃避工作、厌恶工作,甚至痛恨工作,却又不得不被迫天天去上班、天天去工作,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生存状态!对此,稻盛和夫认为,这就是“为钱工作”这个无可厚非的工作观自然会导致的一大流弊和恶果。

“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心态和行为

因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足够多的钱,所以,人们的心思就很容易集中到“想方设法赚大钱、最好是轻轻松松赚大钱”上。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轻松赚大钱呢?当然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了。所以,少劳多得、不劳而获,进而损人而获、害人而获的心理和行为就日益普遍、日益泛滥;而检讨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耕耘,到底为用户做出了多少贡献,凭自己的劳动和贡献,这样的收获自己究竟该不该拿、配不配拿”等有廉耻心的反省自问,则沦为“特

所以,在稻盛和夫看来,大量政府官员贪污、索贿、滥用公权力、出租公权力等“少劳多得、不劳而获、损人而获、害人而获”行为的背后,其第一层根由就是“为钱工作”这个看似无可非议的工作观所造成的;同样的,商界做虚假广告以欺骗消费者,包装有毒洗发水、地沟油乃至有毒奶粉、有毒大米以坑害消费者,克扣员工工资福利、劣化生产条件以压榨员工的劳动乃至血泪等“损人而获、害人而获”的行为背后的第一原因,也正是“为钱工作”所造成的。这也是“为钱工作”的工作观所带来的第二个流弊与恶果。

这个世界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有多少人在“少劳多得、不劳而获、损人而获、害人而获”,同时就有多少人在被迫“多劳少得、劳而不得、无辜被损、无辜被害”。然而,稻盛先生认为,“为钱工作”的工作观所带来的这种流弊与恶果,其泛滥成灾才刚刚开始!

“金钱至上、钱是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的社会风气

因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赚大钱,所以,“是否能够赚到大钱,能否轻松赚到大钱”正日渐成为人们对工作、事业的选择标准,正日渐成为人们对工作、事业成败的评判标准,正日渐成为人们对人物优劣高下的评判标准。这些正是当下的世风。

当金钱成了这个世界主导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当“真、善、美”、人格和良心也要经由金钱来衡量和指使,当一切都朝钱看、都由“是否值钱、能否赚钱、能赚多少钱、赚到了多少钱”来做最终评判,当这个世界是金钱至上、由金钱主宰时,这个世界已非“人”间!而稻盛先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加速度地朝这个方向发展,“只想不劳而获,一门心思只想通过投机来赚大钱,不再以德能论人、而只以金钱论人,这样恶劣的社会风气正在越演越烈!”

在西方社会,还有学术界在求真,还有宗教界在求善,而在现在的中国大陆,包括最后的“净土”——教育界、学术界乃至宗教界在内,除了金钱这所向无敌的价值标准之外,还剩下什么?还崇奉什么?孔夫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然而在当前的世风下,看来需要把“君子”改成“金钱”、把“小人”改作“众人”,并把“德”字都改成“利”字,才能惟妙惟肖。

所以,导致“金钱至上、钱是唯一价值评判标准”的恶劣社会风气愈演愈烈,是“为钱工作”的工作观带来的最大流弊和恶果!

除了为钱,工作还能为什么

稻盛和夫没有直接否定“为钱工作”的工作观,但他指出了这种工作观十分容易引起的、防不胜防的三大流弊,然后,也提出了自己经过成功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质朴的工作观”。

稻盛和夫“质朴的工作观”

笔者认为,对于“为什么而工作”,稻盛先生的观点可以归纳、整合为以下三个层面:

工作的第三目的和意义是“为钱工作”;

工作的第二目的和意义是“为提供优质、超值的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工作”;

工作的第一目的和意义是“为提高心性、修炼灵魂而工作”。

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要在工作中修炼人格,把工作变成自己修炼人格的道场,使自己日渐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圆满人格和智慧”的人,这是稻盛先生认为的“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和收获”,也是他自皈依佛门以来自觉、清醒的“工作修炼”。在日渐养成“美好心灵、圆满人格和智慧”的同时,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日益优质、超值的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工作的第二层目的。稻盛和夫创建第二家世界 500 强企业 KDDI 的动机和历程,正是对这层工作目的的最好诠释。而在养成美满人格,为客户提供优质、超值的客户价值之后,获得客户的回报——名(赞誉和感激)、利(金钱和利润)、以及与客户之间富有人情味的美好关系,则只是工作的第三层目的和收获而已。打个比方, 如果把修炼成“美好心灵、圆满人格和智慧”比作是工作的“主要产出”的话,那么,“提供优质、超值的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是工作的副产品,而“获得客户回报的名和利”则只是工作的又一副产品而已。

这就是“经营之圣”稻盛先生用自己近 60年的工作人生,对“为什么而工作”作出的极有借鉴意义的探索和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对质朴工作观的诠释

关于稻盛和夫提出的“工作目的和意义”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释就是:工作的第一目的是“根”,也就是传统中国人最注重的“修身”;工作的第二层目的是“本”,也就是传统中国人建立在扎实“修身”基础上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工作的第三层目的则是“枝叶”,也就是传统中国人的义利观——“ 德者,得也;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只有根深、本壮,才能枝叶茂盛、树木扶舒;反之,如果眼里心里只有枝叶,而不知“根、本”、不管 “根、本”,则难免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干下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傻事、坏事,最后一定是树死禾枯、鸡飞蛋打!

职业人的三个工作境界

传统的中国文化把“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的原因,分为三类,并据此把职业人分成三个境界:“或安而行之(仁者也)、或利而行之(智者也)、或勉强而行之(愚者也)”。对照稻盛先生的工作观,以第一层次的目的来指导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人,可谓第一流的人和工作者,即“安而行之的仁者”(安乐地工作、安乐地做正确事情的人);以第二层次的目的来指导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人,可谓第二流的人和工作者,即“利而行之的智者”(功利地工作、功利地做正确事情的人);而第三层次,直接为名利工作的人,则只能是第三流的人和工作者,即“勉强而行之的愚者”(不得已地、痛苦地工作,不得已地、痛苦地做正确事情的人);至于为了赚钱而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人,则因为用的不是正确的方法,做的不是正确的事情,干的不是“人”事,所以在境界分类中也就没有他们的位置了。由此可见,被日本人尊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的观点,和我们古圣先贤的观点竟然如出一辙。

总之,“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而工作”的问题是工作观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每个职场中的人们,都要谨慎防范“为钱工作”的流弊与陷阱,努力从第三层次的工作目的往第二层次、第一层次提升;努力从第三流的工作者,向第二流、第一流的工作者提升;竭尽全力为“提高心性、修炼灵魂”而工作,最终成为一个“心灵美好、人格和智慧圆满”的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