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郭可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郭可悫

  摘 要:唐初洛阳僧人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一书,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其中关于新疆于阗政权的毗沙门天王和金银大鼠的记载,被隐居嵩山的书生李筌加以改造,写入《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使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演变成中国的战神,形成一种军礼制度和军事文化。关于“烈士”协助隐士求仙失败的故事,启发和促使了唐代类似题材小说的创作。这体现了该书所传达的西域文化对唐代中原文化的濡染和渗透。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于阗;毗沙门天王;牛僧孺;杜子春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86—04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使得当时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物产风俗、宗教学术、语言文化等情况不至于湮没无闻。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一经接触,难免产生互动的影响。那么,《大唐西域记》对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有哪些?它对西域佛教文化的记载对中原文化又有什么影响?笔者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影响

  《大唐西域记》虽然是一篇游记,却记载了汉唐之间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和影响的情况。例如其卷一记载:“(旦逻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室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①中亚西亚诸国与中国的中原王朝通婚,汉族公主去到西域,也带去了中原文化。该书卷十二记载:“昔波利斯国王娶妇汉土,迎归至此,时属兵乱,东西路绝,遂以王女置以孤峰……时经三月,寇贼方静,欲趋归路,女已有娠……于是即石峰上筑宫起馆,周三百余步,环宫筑城,立女为主,建官垂宪……以其先祖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其自称汉日天种。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又载“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谴流徙,居此(瞿萨旦那国)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帝王后裔因获罪流放西域,也成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不仅中原地区的丝绸贩卖到西域,而且中原地区的养蚕抽丝技术也逐渐传到西域,在一些地方也开始生产丝绸。该书卷十二记载:“昔者,此国(瞿萨旦那国)未知蚕桑,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蚕桑种出也。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蚕桑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蚕桑之子置帽絮中……遂入瞿萨旦那国,止鹿射伽蓝故地……以蚕桑种留于此地。阳春告始,乃植其桑,蚕月既临,复事采养。”该书卷十记载,玄奘应邀前往迦摩缕波国弘扬佛法,拘摩罗王对他说:“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指中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秦王破阵乐》是唐初歌颂秦王李世民削平割据势力的武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很短时间内就传到印度,说明唐代中原文化对南亚文化的影响之大。

  总之,《大唐西域记》的相关记载,弥补了正史的缺漏,反映了汉唐间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

  的影响。

  西域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大唐西域记》成书以后,在中原地区广为流布。它所介绍的西域风情和佛教文化,又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略举两例予以说明。

  一、于阗毗沙门天王变成中国战神

  按照佛教的宇宙结构说,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四周有七重香海、七重金山。第七重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中有东南西北四大洲,各由一位天王管辖护理。中国所在地为南赡部洲,其天王是增长天王;北拘卢洲的天王是多闻天王,音译作毗沙门。《大唐西域记》记载:瞿萨旦那国(即于阗,今新疆和田)国王自称是毗沙门天王的后裔。“昔者此国虚旷无人,毗沙门天王于此栖止。”开国国君年老无子,“乃往毗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但这个婴儿不吃人乳,国王怕他不能成活,就又来到毗沙门天神祠前,祈求毗沙门天王养育。于是“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地乳所育,因为国号”。又记载说,在瞿萨旦那国城西边一百五六十里处,在大沙漠的通道中,有很多土丘,“并鼠壤坟也”,即老鼠打洞掏出的土壤堆积成的土堆。当地民众说:“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首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当初匈奴数十万众前来寇掠,在鼠坟附近安营扎寨。瞿萨旦那王只有数万兵力,寡不敌众。他“素知碛中鼠奇,而未神也”,遂怀着侥幸心理,“苟复设祭,焚香请鼠,冀其有灵,少加军力”。当天夜晚,瞿萨旦那王梦见大鼠对自己说:“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战,必当克胜。”瞿萨旦那王于是号令将士,整军出战。匈奴士兵被动迎战,他们的马鞍、军装、弓弦、甲带等等,“鼠皆啮断”,只有“面缚受戮”的份儿。②前一则说毗沙门天王的事,后一则说瞿萨旦那国王的事,二者并没有内在联系,但由于被《大唐西域记》记载为同属于于阗国的事,后来遂被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编织成一个故事。

  关于毗沙门天王如何介入唐朝的战争,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吐蕃(今西藏)等国连兵侵犯唐朝的西域城市于阗(今新疆和田),他们夜间看见毗沙门天王在于阗显圣,“金人披发持戟行于城上”。于是,“吐蕃众数千万悉患疮疾,莫能胜”。毗沙门天王“又化黑鼠,咬弓弦无不断绝,吐蕃扶病而遁”。另一种说法是:吐蕃攻打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县),玄宗收到求救的奏表,认为安西离长安12000里,救兵8个月才能到达,来不及解救。有人建议请印度来华僧人不空在长安设坛作法,请出毗沙门天王解救。不空请玄宗手执香炉,自己口诵真言。玄宗忽然看见面前出现一位甲士,不空说:“毗沙门天王差二子独领健兵救安西,来辞陛下。”后来安西报告说:“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见兵人,各长一丈,约五六里。至酉时鸣鼓角,震三百里。停二日,康居(代指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等五国抽兵,彼营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并损。须臾,北楼天王现身。”③玄宗于是诏令各地建置天王庙,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军队制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军时以《祭毗沙门天王文》加以祭祀。

  玄宗时毗沙门天王成了中国的战神,后来的信仰便愈演愈烈。唐后期,柳澈作《保唐寺毗沙门天王灯幢赞并序》,说毗沙门天王“掌灯瞪注,持矛杰立”;“肇兴于阗……爰祚我唐”。④卢弘止《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说毗沙门天王“右扼吴钩(兵器),左持宝塔”,“在开元则玄宗图象于旂章,在元和则宪皇交神于梦寐。佑人济难,皆有阴功。自时厥后,虽百夫之长,必资以指挥,十室之邑,亦严其庙宇”。⑤唐末王审知在泉州开元寺的灵山上建造天王寺,供奉毗沙门天王。其从事黄滔作《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记其事,甚至对毗沙门的身世、职责作了确切的说明。碑文说:“夫毗沙门,梵音,唐言多闻也。始自于阗刹利(古代印度瓦尔那制度规定社会分为四种等级,第二等刹帝利是军事行政贵族)之英奇,膺世尊(释迦牟尼)帝释(帝释天)之锡(赐)号,居须弥山北,住水晶宫殿,领药叉众为帝释外臣,以护南赡部洲……受命帝释,封邑须弥……于阗分身,皇唐卫国,若加善祷,咸蒙圣力。”⑥唐代有了这个说法,北宋僧人赞宁撰写《宋高僧传?不空传》时,便以之为依据,又进行了一点加工。这篇传记说,天宝年间,西蕃、大石(应指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康国三国连兵攻打西凉府(今甘肃敦煌地区)。不空奉玄宗命,来皇宫中设道场作法。他手持香炉,诵《仁王密语》14遍,玄宗即看见神兵500员出现于殿庭。不空说:“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阴历四月二十日,朝廷收到当地的奏状,说:“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諠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玄宗酬谢不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⑦这些说法越说越具体、越形象,追根溯源,系将《大唐西域记》的两则说法糅合、演绎而成。

  贞观二十年(646)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时,于阗还是西域的独立国家,两年后,于阗归附唐朝,成为唐帝国的一部分。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于阗当地设置羁縻府,命名为毗沙都督府,归安西都护府管辖。佛教虚构的南赡部洲和北拘卢洲,是相距极其遥远的两块大陆,分别由增长天王和毗沙门天王统辖。但由于唐朝把于阗设置为毗沙都督府,顺着《大唐西域记》的说法,人们便把毗沙门天王附会为毗沙都督府的天王,并把他塑造成“护南赡部洲”的中国战神。既然玄宗时期军队即制作毗沙门天王形象的神旗,出军时以《祭毗沙门天王文》加以祭祀,那么可以认为这些做法是国家认可的军礼。

  二、“烈士”故事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启发

  《大唐西域记》记载:地处中印度的婆罗痆斯国,有一个周围80余步的水池,早已干涸。当地人说:“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他知识渊博,技艺神奇,能使瓦砾变成珍宝,人畜改换形貌。但他尚不能做到腾云驾雾,陪伴神仙。他得知:“夫神仙者,长生之术也。将欲求学,先定其志,筑建坛场,周一丈余。命一烈士,信勇昭著,执长刀,立坛隅,屏息绝言,自昏达旦。求仙者中坛而坐,手按长刀,口诵神咒,收视反听,迟明登仙。所执铦刀,变为宝剑,凌虚履空,王诸仙侣,执剑指麾,所欲皆从。无衰无老,不病不死。”于是到处寻访符合“仙方”标准的刚烈之士,旷日持久,未能如愿。一天,他在城中遇见一个男子边走边哭,相貌颇有几分刚烈、忠诚的气象,就加以慰问。此人说自己靠佣工维持生计,主家许诺五年期满,酬以重赏。不料即将到期,自己犯了过错,不但蒙受主家的笞打,而且佣金未得一文。隐士将他带回住处,待以美食新衣,又给他“五百金钱”,后来“数加重赂”,以“感激其心”。最后告诉他寻找“烈士”的原委,希望他对自己的成仙助一臂之力。具体做法很简单,只消“一夕不声”即可。这位男子信誓旦旦地说:“死尚不辞,岂徒屏息!”隐士于是建立坛场,按“仙方”的分工,“隐士诵神咒,烈士按铦刀”,从薄暮持续到天快亮时。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这男子“忽发声叫”,即刻“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士急忙拉着这男子跳入水池中避火。事后,隐士问道:“诫子无声,何以惊叫?”男子回答:“受命后至夜分,昏然若梦,变异更起。见昔事主躬来慰谢,感荷厚恩,忍不报语;彼人震怒,遂见杀害。受中阴身(佛教所说人死后及再次转生前的一个阶段),顾尸叹惜,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遂见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乃至受胎出胎,备经苦厄,荷恩荷德,尝不出声。洎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语,宗亲戚属,咸见怪异。年过六十有五,我妻谓曰:‘汝可言矣。若不语者,当杀汝子。’我时惟念,已隔生世,自顾衰老,惟此稚子,因止其妻,令无杀害,遂发此声耳。”隐士说:“我之过也!此魔娆(魔障的扰乱)耳。”这男子觉得自己没能做到“一夕不声”,辜负了隐士的大恩大德,使他功败垂成,于是自己在池中“愤恚而死”。这个水池因在关键时刻“免火灾难”,就被人们叫做“救命池”,又因这位烈士感念隐士的恩德而死于池中,又被叫做“烈士池”。

  唐代中晚期的牛僧孺,创作有文言小说集《玄怪录》,第一篇小说题为《杜子春》,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隋间人”杜子春游手好闲,放纵浪荡,家败业空,饥寒交迫。一位不相识的老翁怜悯他,问他“几缗则丰用”,他说“三五万则可以活矣”。老翁当即给他一缗,第二天周济他300万,但一两年间即被他挥霍净尽。老翁又给他1000万,三四年间,又被他挥霍一空。最后老翁给了他3000万,他方改邪归正,置办良田百顷、甲第数区、邸店百余间,使得家眷安居乐业。然后,他按照约定赴老君庙双桧树下见老翁,一同登华山云台峰。这里彩云飘逸,鸾鹤飞翔,正堂中有一个炼长生不老仙丹的火炉,高九尺余,“紫焰光发,灼焕窗户。玉女九人,环炉而立;青龙白虎,分据前后”。天色将暮,老翁脱去俗人衣服,原来他是一位穿戴“黄冠绛帔”的道士。他手持白石三丸,酒一卮,让杜子春服用。他挨着正堂西墙铺了一张虎皮,面朝东面,坐在虎皮上,告诫杜子春道:“慎勿语!虽尊神、恶鬼、夜叉、猛兽、地狱,及君之亲属为所囚缚,万苦皆非真实,但当不动不语耳,安心莫惧,终无所苦。当一心念吾所言。”道士刚刚离去,突然,“旌旗戈甲,千乘万骑,遍满崖谷来,呵叱之声动天”。其中一人,称大将军,身高一丈余,他和所骑的马都披挂金甲,光芒四射。随从亲卫数百人,拔剑张弓,直奔堂前,对着杜子春大声呵斥:“汝是何人?敢不避大将军!”无论他们怎么威胁恐吓,杜子春牢记道士的告诫,始终不回答一声。将军一行,愤怒而去。接着,“猛虎、毒龙、狻猊、狮子、蝮蛇万计,哮吼拿攫而争前,欲搏噬,或跳过其上”,杜子春却“神色不动”。这群猛兽、毒蛇离开后,便一大阵子“大雨滂澍,雷电晦暝,火轮走其左右,电光掣其前后”,院子里积水深一丈余,波及杜子春的坐具,但他“端坐不顾”。风停雨住后,那位凶神恶煞的将军又来了,带来了地狱的牛头马面和种种丑陋的鬼怪,把地狱的刑具大镬汤摆在杜子春面前,他们挥动着明晃晃的刀叉,叫嚣道:“肯言姓名即放;不肯言,即当心叉取,置之镬中。”杜子春依然不应声。他们立即把杜子春的妻子拽到台阶下,指着她,吆喝杜子春道:“言姓名免之。”杜子春还是不吭声。他们于是对杜子春的妻子“鞭捶流血,或射或斫,或煮或烧,苦不可忍”。妻子不断向丈夫号哭求救:“诚为陋拙,有辱君子。然幸得执巾栉,奉事十馀年矣。今为尊鬼所执,不胜其苦。不敢望君匍匐拜乞,望君一言,即全性命矣。人谁无情,君乃忍惜一言!”杜子春照样不发一言。将军下令用锉碓一寸寸地锉杜子春妻子的脚,她哭叫得更厉害,杜子春竟不看她一眼。将军认为杜子春“妖术已成,不可使久在世间”,遂把他杀掉,领着其魂魄去见阎罗王。“于是镕铜、铁杖、碓捣、碨磨、火坑、镬汤、刀山、剑树之苦,无不备尝”,但他一想到道士交代的话,“亦似可忍,竟不呻吟”。地狱的刑罚都用完了,还是不能让他开口说话,阎罗王得出结论:“此人阴贼,不合得作男身,宜令作女人。”杜子春轮回转世,以女儿身在一位县丞家出生。她从小多病,遭受坠火堕床诸般痛苦,却始终不出一声。长大后容色绝代,可惜却是一位哑女,无论亲戚对自己如何亲密或侮辱,她都不以声应对。后来嫁给进士科考生卢珪,夫妻恩爱异常,有子两岁,聪慧无比。丈夫想方设法诱她出声,都不能使她开口。丈夫大怒,说:“昔贾大夫之妻鄙其夫,才不笑耳。然观其射雉,尚释其憾。今吾陋不及贾,而文艺非徒射雉也,而竟不言!大丈夫为妻所鄙,安用其子!”于是抓住儿子的双足,把儿子的脑袋朝大石头甩过去,立即脑浆迸裂,血溅数步。这时,杜子春“爱生于心”,忘记了道士同自己的约定,不觉失声哀叫:“噫!”声未毕,发现自己“身坐故处,道士者亦在其前,初五更矣”。顿时紫焰穿屋上天,火起四合,屋室俱焚。道士叹道:“措大误余乃如是!”抓住杜子春的发髻,把他投入水瓮中,顷刻火灭,才让他出来。道士对杜子春说:“吾子之心,喜怒哀惧恶欲,皆能忘矣,所未臻者,爱而已。向使子无噫声,吾之药成,子亦上仙矣。嗟乎,仙才之难得也!吾药可重炼,而子之身犹为世界所容矣。勉之哉!”道士给他指明归路。杜子春回家后,“愧其忘誓,复自效以谢其过,行至云台峰,无人迹,叹恨而归”。⑧比较《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和牛僧孺的这篇小说,二者的构思、主题、情节、意趣,何其相似乃尔。可以说,是《大唐西域记》的说法给牛僧孺提供了素材,启发他创作了这篇小说。

  于阗毗沙门天王变成中国战神的问题,涉及唐文化中的国家典章制度和军事文化。“烈士”故事对牛僧孺小说创作的启发问题,涉及唐文化中的文学领域和科举制度。仅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大唐西域记》中西域文化对华夏文化的濡染和渗透,是相当鲜活和深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濡染和渗透逐渐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难舍难分难辨别。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所描绘的主管打仗的托塔天王李靖,已经从毗沙门天王脱胎换骨,跃居于包括毗沙门天王在内的四大天王之上;小说中的诸多神话情节,比起牛僧孺小说来说,更加斑驳陆离、波澜壮阔。

  注释

  ①②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卷十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③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七,《丛书集成初编》第944册,中华书局,1985年。

  ④⑤⑥董诰、徐松等:《全唐文》卷七一七、卷七三〇、卷八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⑦赞宁:《宋高僧传》卷一《不空传》,中华书局,1987年。

  ⑧牛僧孺:《玄怪录》卷一,中华书局,1982年。

  责任编辑:何 参

  出自: 《中州学刊 》 2009年3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