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与上师饮茶:学会布施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来源:沪港经济   作者:噶玛龙多仁波切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最近,有弟子问我:师父,你怎么理解富有?我告诉他,富有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内心是怎样的圆满平和。弟子又问我:如何才能富有?我用佛法的教义回答,首先要学会布施。

布施有两层意思:对别人是“施与”,对自己是“放下”。比如,我们以财物帮助别人;对自己而言,就是将贪吝财物的意念舍弃。布施,实际上就是破除我们的贪婪之心,破除我们对事物强烈的占有欲,学会知足。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形式。财布施是用钱物去帮助别人;法布施是用思想去教育别人;无畏布施是给予别人安全无惧和勇敢——这都是布施,能够体现我们在天地之间的奉献高度。我在上海有一个学佛的弟子,是位优秀的企业家。他每天都会写一个小时的书法,所书内容就是“布施、舍得”四个字,问及原因,他说,生意做得越大,对布施就越有感触,有舍才会有得,如果把名望、地位、金钱、利益等一切好处,都抓在自己的手上不愿付出的话,谁愿意跟你走在一起?谁愿意跟你一起奋斗?所以,当我们放下执着、打开爱心的时候,财富自然会随你而来。

那么,布施难不难,又是怎么做到呢?这个世界上能行布施的人,往往并不都是很富有的人,而只要你有一颗悲悯的菩提心,随时都可以行布施。一个微笑、一句赞叹、一次让座等等,都能体现布施的精神。我们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布施爱心,时刻用柔软之心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用这样的思想去打造企业团队,你就会发现团队具有凝聚力;如果你用这样的思想去感受身边每一个人,你会发现他们都像你的兄弟姐妹一样,那么亲切、那么可爱。佛法上说,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长寿、美丽、力量、快乐、知识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各有差异。不过,在布施的时候,有三种情况当尽量避免。其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原本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应承要捐款1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捐了5000元;其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人把自己不喜欢、弃用了的东西作为布施,实为不妥,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布施;其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帮都已经帮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何必耿耿于怀、心生悔恨呢?

在《金刚经》中,特别强调了“布施”与“忍辱”。布施是能舍、能放下,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因缘。而如果没有忍辱、坚忍的精神,事业就不能持久,也无法保住。如果细心观察周遭的成功人士、社会贤达,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越是有大的成就,就越具备这两种可贵的品质。

人肯布施,心量就拓开了;能坚忍不拔,不为外境所动摇,不被自己内在的烦恼所扰乱,就会有所成就。而成就的大小,与布施、忍辱恰好成正比。但不可否认,有些时候,我们的布施却被用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当你拿出100 元钱的时候,你其实想用它换回1000 元。如果你是以这种心态布施,那只是表面的布施,这样的布施并非真正的布施。布施,只是让你断除对自己所有物的执着,让你从自己的幻觉中解放。

当然,即使是这种表面的布施,也是值得赞叹的,我们自私了那么久,要学会不自私确实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布施,其实就是放开那些你曾经紧紧抓住的东西——你有很多属于你的东西: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票子、我的面子……当“我的东西”变成“别人的东西”,或“我的东西”损坏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因为你认为那是“我的”。有时,在浴室里别人误穿了你的拖鞋,类似这样的事情都会令你不快,其实,那双拖鞋你只穿了不到10 分钟而已,但这足以令你错误地认为那是你的拖鞋,上面有你的印记。

当然,你还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需要放手,例如,如果有人反对你的观点,你会如何?无动于衷吗?你不会,你会和他争。这也是你需要松开手的东西。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如果你对那些曾经属于你的事物不执着,无论它们到来还是消失,你都完全不受影响,这就是最完美的布施。现在要你掏出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你最终能够达到那种状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