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儒释道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4日
来源:《品悟红楼》   作者:不惑顽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任何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不是他自己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作为思想家仅仅是这种积累的反应者和传承者。思想家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反应和传承的多与少,而在于他在反应和传承的过程中,是不是善于在这些杂乱的积累中有所取舍,总结和归纳出里面最最精髓的东西,然后再用一种比较合理的载体呈现给世人。

  这种取舍、总结和归纳的过程,就是否定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

  在这种文化、思想的传承和超越过程中,曾涌现出无数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道家思想体系和儒家思想体系,而另一支与儒道两家形成三足鼎立的是释家思想体系。释家思想虽非我国原创,但早在汉明帝时就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驼经传入中国,随后便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至唐朝时已经达到了鼎盛,实现了达摩祖师要在中国的大地上构建佛国的伟大理想,再经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其思想早已完全融入到我们华夏文明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雪芹的思想之所以伟大,也就在于他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思想积累的传承和超越。并且他能用一种世人所喜闻乐见的载体——《红楼梦》这部小说,将自己所传承的这些文化思想精髓,全部融合在这一经典著作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其中的养分,以改变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这部被后世之人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作为基石,并尽可能地吸附其他各家思想。通过小说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其中尽管人物形象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但无论是什么出身背景、什么社会地位,几乎都能用儒释道中的一家、二家或三家齐具,来与这些人物对应起来。小说中无论是人物的语言,或者是作者自己的语言,都非常频繁地使用了儒释道的专门用语。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其思想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世之人的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和推向前进的。那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体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但同时也有很多思想被歪曲或被舍弃掉了,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世人认知上的偏差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故意篡改造成的。

  曹雪芹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自己的绝世经典《红楼梦》中,将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了客观的反应,在小说中他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披露了被歪曲和篡改后文化现状。

  一、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在《红楼梦》中,儒家思想是作为背景思想而呈现出来的。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封建大家族——贾府,用冷子兴的话说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这一句话就恰如其分地点出了,小说中所要重点描述的贾府,必然是以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作为其整个家族的行为准则。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贾氏宗祠的匾联及祭祀活动来体现的。

  宗祠,也称宗庙,一般是我国古代大家旺族用来祭祀祖先的家庙。民间建造家族祠堂,也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礼记·曲礼》中就有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由此可见,建立宗祠和祭祀活动应该是儒家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

  《红楼梦》中对贾府宗祠和祭祀活动的描述,主要是在第五十三回,曹雪芹借助薛宝琴的眼睛展现给读者的。“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

  首先印入薛宝琴和读者眼帘的是一块写着“贾氏宗祠”的大匾,旁边写着“衍圣公孔继宗书”,两边有一幅长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也是衍圣公写的。孔继宗是孔子后裔,衍圣公是孔子后裔世袭的封号。仅从这样一种格局设置,我们就已经能深深感受到贾府的儒家思想根基了,那么在接下来的除夕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礼器、祭品,以及礼仪、礼乐等,其整个过程无一不是按《礼记》中有关规定执行的。

  贾府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人们都是以尊儒为荣,以儒家思想作为提升自己政治形象、社会地位的标准。

  2、儒家之“孝”贯穿于小说的始终。

  孝是指子女对父母及长辈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送终等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孝在儒家众德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儒家便是以孝为重点的学派或宗教,如胡适先生就认为: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在《红楼梦》中儒家思想的孝道得到了弘扬。比如第十六回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虽然在史料中并没有妃子省亲的正式记载,但从这段描述我们能看出曹雪芹制作了一个“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的光环,在这样的光环之下,整个小说处处都闪耀着孝的光芒。无论是元妃的省亲,还是贾母在贾府的权威,或者是贾宝玉行至贾政门前要下马等,都是在弘扬人类真情——亲情中的孝。

  3、通过人物所读之书来体现儒家思想。

  贾府的家塾所教之书无非《论语》、《孟子》,贾宝玉平时所读之书也是以《四书》、《诗经》、《礼记》等。贾母问林黛玉读什么书,答曰:“只刚念了《四书》。”李纨:“……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等等,这些都是儒学之经典。除此之外,就连许多人物姓名的设计,如甄士隐、贾宝玉等,也是出自儒学之典籍。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取之《中庸》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贾宝玉的“贾”取之孔子的“待贾而沽”,“宝玉”取之儒家经典《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于玉比德焉……”

  根据以上这几个方面的设计和布局,我认为曹雪芹是意在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但是他在传承和弘扬的同时,又对儒家思想中固有的缺陷或后人的歪曲、篡改,作出了客观的披露:

  1、儒家思想中存在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孝”与“忠”的关系问题,这在元妃省亲过程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元春“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这里就说明“忠”是绝对大于“孝”的;“等级观念”与“孝”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体现在探春身上,在严重的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下,即使聪明才干的探春也只能放弃“孝”,从来都不曾在赵姨娘跟前叫一声娘亲,从来都没行过一天的孝。另外,妇女“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与“孝”字产生了冲突。

  2、以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为基础的婚姻制度。

  《红楼梦》中曹雪芹从多个视角,列举了多组不同的婚姻关系,这些婚姻关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缔结的,都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之上的,但最终的结局几乎都很不幸,尤其是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女子的命运都十分悲惨。如秦可卿的婚姻、王熙凤的婚姻、香菱的婚姻等等。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第一部《补天和济世——红楼梦主题与思想研究》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

  3、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国家栋梁之材,这本来是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体现。但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两代,却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强制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规定考试的题目以四书、五经的章句为限,而且规定“四书”和《诗》都用朱熹注,还规定只准作者“代圣贤立言”,不准有自己的思想,文章的格式、体例又严格规定为“八股”。

  这种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被条条框框捆绑住,从而达到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作用,由此取中的官员必能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这才是统治者真正希望看到的结果。

  《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对这种“八股取士”制度是深恶痛绝的:“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认为凡是读这些死书而求取上进的人,都叫作“禄蠹”,同时还公开说除了“明明德”之外无书,除此之外所谓的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

  然而平时以八股文为主的贾兰最终却能够金榜题名:“到头谁似一盆兰”。在小说的第七十八回,作者巧妙地将贾宝玉与贾兰、贾环做了一个比较:“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

  通过这一番对比,在读者的心中孰优孰劣已经是一目了然。所以,贾兰的高中应该看作是对“八股取士”制度的一种讽刺。

  4、理想社会模式的变异。

  儒家思想最终想要构建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模式。这八个字的本来意思是: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之道为仁、臣之道为良(或者说是忠)、父之道为慈、子之道为孝,只要君臣父子都能各行其道,整个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规范有序的良性循环的轨道。《红楼梦》第一回就提到:“……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

  如果真能进入到这样的模式之中,也未尝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但统治阶级却片面地强化了臣之良(或忠)和子之孝,而弱化了君之仁和父之慈。“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就是这种变异的产物。自秦始皇取消封建制而实现郡县制以后,这种变异被发展到了极致,开始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用明未大思想家顾炎武的话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制度,而是通过王熙凤在贾府的专横专制,来影射君主专制制度。又用贾宝玉关于“文死谏,武死战”的精辟言论,来讽刺在“君为臣纲”的光环下,君之无道和臣之愚忠。然后又通过贾雨村的官海沉浮、按“护身符”上的潜规则进行断案、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等社会现象,揭示出在君主专制之下,滋生了一个怎样腐败堕落的朝庭,官场黑暗、买官卖官、草菅人命、贪渎淫业。在这种社会模式的背景之下,人间悲剧必然会一幕一幕地重演下去。

  二、佛道两教在《红楼梦》中的间色作用

  尽管儒家思想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但释家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扎下了根,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此也作了非常客观的反应。无论是释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在小说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大智若愚的“一僧一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僧一道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着墨并不是很多,在小说中只是偶尔露面,但对小说的主题却有着非常重要的衬托作用。

  首先用“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对一僧一道进行定位。第一回中那块被女娲娘娘丢弃的顽石,口吐人言,对一僧一道说:“……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从曹雪芹的这一定位可以看出,佛道两教虽非社会主流思想,但其终极指归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都是“补天济世和利物济人”,这是作者对这两大思想体系的充分肯定;

  其次用一僧一道的外化形象来说明其本源。在小说中这一僧一道的外化形象,不是癞头跣脚,就是跛足蓬头,总是一付疯疯癫癫、落拓无忌的样子。在第二十五回中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描述:“见那和尚是怎的模样: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他们这种大智若愚的外在形象,充分说明了这一僧一道的本源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是从人民群众之中脱颖而出的能人异士。这一点从曹雪芹的至理名言中也能得到体现:“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第二回)要想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首先要理解“女儿”的概念。我在第一部《补天与济世——红楼梦主题和思想研究》中,已经详细分析了这一概念,“女儿”在曹雪芹的笔下所指代是人民群众,作者所要昭传的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真正称得上是“尊荣无对”的。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才能真正懂得《红楼梦》中所谓的“满纸荒唐言”,其实句句都是至理名言!

  第三一僧一道象征着曹雪芹所待之“贾”。在现实生活中曹雪芹是和孔子一样的怀才不遇和待贾而沽的人物,同时他也和孔子一样并没有消极避世。孔子是积极奔走游说,努力推广其“补天济世”之理念;而曹雪芹则是以梦幻的形式,让他遇到一僧一道这样具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的救世主,带他到人间游历一番,使他能够将自己的补天济世之才散布其间,以求问世传奇,实现他以文补天、以文济世的理想。

  2、古朴的辩证法思想。

  《红楼梦》虽说是一部小说,但在哲学上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处处闪耀着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对老庄哲学的传承和发扬。

  张兴德先生在他的《文学的哲学》一文中对《红楼梦》的辩证法思想做了高度了概括,他认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红楼梦》的思想“核心”和“精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曹雪芹全面批判封建社会、揭示其必然灭亡命运的重要思想武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剂”。

  的确,一部《红楼梦》,无论是小说的整体构思,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一不是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完成的。太虚幻境门前的那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理解,才能将其作为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大观园”的设计构思,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才能将庄子的六种大观视角作为解读《红楼梦》的方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同样要用辩证法来分析,才能追踪蹑迹找出影响人物最终命运的主观、客观因素。

  除此之外,曹雪芹在一些举足轻重的思想或观点上,也都体现了他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如在小说中通过贾雨村之口所说的“正邪两气论”,他这篇论述总共用了六百五十个字,通过人物的语言来阐述某种观点,并用这么大的篇幅来完成,这在小说中是比较罕见的。所以这段话也因此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红学研究者认为,“正邪两气论”是唯心主义理论,因为其观点与朱熹的“禀气说”思想是一致的。(《中国红学概论》244页)也有人认为贾雨村是个反面人物,所以他的论点必然是歪理邪说。

  其实我们只要用庄子的六种大观视角来对“正邪两气论”进行分析,那就能更清楚地理解曹雪芹的真正用意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用在这里就是以道观之,人无正邪;以物观之,己正而他邪;以俗观之,正邪不在自身。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大道的视角来看人的话,并不存在正与邪之分;如果站在自身的角度来看的话,都会认为自己是正的,而他人的邪的;如果用世俗也即大众的眼光来看的话,正邪之分并不在你自身,而在于大众的心理,他们认为你是正就是正,认为你是邪就是邪。其他三种视角也是如此。

  所以冷子兴仅用“成则王侯败则贼”这七个字,就对贾雨村的长篇大论作出了高度总结:所谓的正与邪,都是相对的概念,如果你成功了那就是正的封王拜候,如果你失败了那就是邪的成为贼寇。这就是正与邪的辩证关系。

  3、色空循环理论的运用。

  色空理论最初来源于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佛教中影响深远的色空理论。

  关于色空理论,无论是佛教中人,还是俗世中人,对此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理解又取决于每个人的不同人生境界。我觉得对于色与空的概念,不应该将其复杂化,而是怎么简单怎么来理解,反而更容易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

  佛教的色空理论其实与道家的有无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所谓的“空”,就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无”;而所谓“色”,就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也就是“有”的概念。“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色”,“色”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转化成“空”。从世界的本体论而言,一切的“色”均来源于“空”,最终还要回归于“空”,所以真正意义的色与空,其实是一个概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色空循环理论。

  那么对于《心经》中的色空又是怎么来理解的呢?客观物质世界本无所谓色与空的区分,而将色与空区别开来的却是我们自己的心。如果你心中无物,即使是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物欲世界,你仍然觉得那不过是“空”;而如果你心中有物,就算面对的是一个空无世界,你也会心猿意马,思想会被物欲世界牵着走。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一种执着,区别就在你是执着于空,还是执着于色,而真正佛的境界是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色,遇空则空,见色即色,一切皆随缘起。

  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星云长老为我们开释时说:空与色就象是我们的拳头,当你握紧时便为色,松开后也就成了空。一句话就道破了色空的真谛。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已经悟到了佛的色空真谛,所以他才会借用佛的色空循环理论,来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和整体布局。正如一僧一道所言:“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这部小说的故事起源于空,经过一番色的历幻之后,又复归于空。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所描述的家族、所揭示的社会,无一不是这样的一种循环。整个小说之所以要称之为红楼梦,因为它确实就是一场梦,这个梦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空,是被作者“没来由”地做成的一个梦,梦中的一切都是色,是真实的看得见的存在,但最终这个梦“没来由”地消失了,一切又复归于空。

  4、对释道两家发展现状的客观反映。

  作为社会的非主流思想,释道两大思想体系,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大起大落,既被统治当局大力弘扬过,也曾经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如此,释与道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中,一直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世人许多误解,甚至受统治阶级曲意利用,使其滑向宗教的行列,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工具。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这种现象也作了比较客观的反映。

  比如小说中的贾敬,此人一味好道,但对道的真正内涵缺乏了解,他好道的目的不是为了修身,而是为了成仙。他不理解炼丹只是修道时为了让人能够平心静气的一种心理暗示方式,误以为服了金丹便能成仙,结果被金砂烧胀而死。

  贾迎春也是喜道之人,整天一部《太上感应篇》不离其手,将道家的无为思想运用到了极致,演变成了一只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终被中山狼折磨致死。

  马道婆是一个见风使舵、脚踏佛道两路的神棍,她一面对贾母说:“这个容易,只是替他多作些因果善事也就罢了。再那经上还说,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佑儿孙康宁安静,再无惊恐邪祟撞客之灾。”一面又到赵姨娘处骗取贿赂,使用妖法欲替赵姨娘除掉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心头之患。

  葫芦庙的小和尚出家多年,没有学会修身济世,到了衙门之后却学会了怎么草菅人命;栊翠庵的妙玉、水月庵的智能儿,本应是超然物外的佛门中人,但却是身在槛外心在槛内,贪恋红尘俗世。

  这些例子,小说中还有很多,虽不能一一列举,但却足以说明释、道思想的发展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本来面目,不仅成了人们消极避世、厌世弃世的代名词,也成了社会不良分子坑蒙拐骗的工具。

  曹雪芹之所以要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实再现于他的小说之中,其目的就是要向世人揭示这样一个规律:所有人类的离合悲欢,和社会的兴衰际遇,都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异所引起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其文化体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到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命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