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陕西临潼宗教信仰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陕西临潼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复杂的社会进程中,临潼县出现了各种宗教流派。本县人民的信仰,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为主。道教为东汉张道陵首创。佛教是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传入中国的。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新丰僧人智猛从印度取回佛教经典。汉代本县鸿门已有张樊庙(祀汉张良、樊哙),为道教之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名刹遍及全县。从县博物馆收藏的碑石、经幢来看,有北周时的4通;北魏造象碑3通,西魏、北周时的各1通。骊山东麓的道教李真人祠(道教),即建于后魏时期。到了隋代,大修庙宇,县内著名的佛教宝云寺,建于此时。唐初因道祖老子李耳与唐王同姓,故皇亲国戚皆崇于道,于是大修宫观,名闻全国的白鹿观、老君殿等均建于这个时期。中唐,佛道并茂,庆山寺、通灵寺、兴唐寺等相继建起,寺庙之多达40余座,信仰人数可以想见。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废佛毁寺,本县佛教盛行地几乎成为废墟。到了宋元时期,佛教才有所复兴。明代崇信佛教,明万历至清道光(1573~1821)年间,大兴土木,修观建寺普及全县,村村有庙,甚至一村数庙。但民间崇神信仰,多无宗教组织。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我国,相继传入本县,但广大农村人仍信佛教,此时道教日渐萧条不景。清同治元年(1862),关中回民起义,全县庙宇几乎全烬,但人们信奉佛、道,却不因兵灾而废弃。民国时期,佛教仍盛,天主、基督二教次之,道教寥寥无几。

  回民信仰之伊斯兰教,又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在唐代已流入本县。随着回民起义之失败,回民人口骤减,此教几乎淹没,至今,本县有回民四百余人信仰伊斯兰教。

  一、道教

  汉代,新丰有张樊庙,为本县最早道教庙宇,继有北周时期,道教徒李兴顺在骊山修真得道,建有李真人祠。痦代,本县韩峪有白鹿观,骊山西绣岭有朝元阁、太乙观等。全县大的宫观不下二三十座。唐贞观时期,将汉武帝在渭北红荆原上修建的“龙游宫”辟为皇家道观,名盛一时。宋代崇道教,名震当代的“凝真大师刘子颙,被诏授灵泉观主(宋代华清宫名灵泉观。见华清池现存《骊山灵泉观凝真大师成道记》碑)。元、金时期,渭北之“三坛观”,曾是著名道家侯奕修真成道之地。明盛时期,佛盛道衰,清乾隆之后,扬佛抑道,至民国初,全县道观幸存者唯骊山老君殿、老母殿、禹王殿3处,道士数人而已,但在主持卜法云的倡导下,于华清池南半山处,新辟“三元洞”,并对禹王殿加以修葺,平时香客不断。遇会日,殿堂香烟缭绕,盛况非凡。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宗教和文物保护十分重视,骊山现存庙寺全部翻修妥善保护。道长卜法云曾被吸收为县政协委员,后因卜本人不重晚节,自毁其名。卜去世后,禹王殿由李法宪主持,不久李退教还俗,由其教徒刘存礼主持道事,现住老母殿。骊山道会是每年三月三日,会期3日。1984年,临潼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骊山,翻修了老母殿、老君殿,重塑了老母、老君像,铺设了台阶道路。

  二、佛教

  本县佛教圣地是骊山东绣岭的石瓮寺,创建于唐代,明、清重修,现有前殿3间,后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厢房已拆待修)。正殿雕塑五大菩萨,前殿原塑五百罗汉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庙会,会期3天,接待四方香客信徒10万余人。民国时期,本县名士康寄遥,参加过辛亥革命,以后,宦途失意,遂潜隐佛门,先是主持西安卧龙寺,人称“康佛”,后被推选为陕西省佛教会会长,经常来石瓮寺讲经,由是信徒日多。民国三十年(1941)12月28日,“中华佛教会临潼分会”成立,制定了会章,选出了正副理事长2人,常务理事5人,理事9人,监事5人。王寅谷为理事长,庞仁安为副理事长。会内设有总务股、弘法股、慈善股,分管文书、财会组织事宜。分会下属有佛堂数处。

  骊山镇有念佛堂4处、胡王堂、五里沟堂、恢复道堂、东庵堂,共有会员138人。其中男115人,女23人,年龄最高者81岁,最小者17岁。

  骊山分会解放前还办过一所“觉世小学”。收学生41人,还组织1个宣讲团,印刷了《宣讲拾遗》等“善书”。每逢初一、十五日敬佛念经,由居士主讲,各处善男信女纷纷持香表、蜡、纸,前来敬佛。后因经费紧张,学校停办。解放后,骊山地区尚有300多名信徒,因无组织日渐流散,至1982年,只剩下84人,仅在六月庙会之日相聚而已。

  零口镇有3处念佛堂:萧家堂、北赵堂、明心堂。萧家堂有庙堂3间,仅住3名老尼,从民国初年至解放而终止。北赵堂于民国初年由佛教信徒集资修建,抗战时期,扩建为堂殿6间,置地10余亩。主持人田玉志居士,信徒30余人,常住堂的有田善庆、高西祥居士等5人。田居士自幼为尼,年84岁逝于佛堂。该堂信徒除唸佛外,还行医看病,收少量医药费。解放前,该堂曾以佛教特殊职业,掩护了中共地下党员高慎之等人。解放后土地入社,佛堂只留两名居士,依劳动为生,至1983年,因常住人员亡故,后继无人而终止。

  明心堂在零口镇西塬清水沟,是宋世觉居士于民国十几年投资创办的,堂内有土窑洞数孔,水稻地与坡地10余亩,常住教徒7~9人,信徒30多人,平时除念佛外还学习文化、历史、易卜之类的知识。宋居士交际面很广,因此该堂不仅香火繁盛,还能接受革命思想。在抗日战争中,他曾组织信徒上街宣讲“抗日的道理”,还掩护支持过他的外甥侯国良(中共党员) 。解放战争中零口支部负责人王建邦与宋居士交往密切,曾在佛堂避难。解放后,教徒各回原籍而散,宋居士亦参加农业社劳动,至1982年八旬寿终。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俗名回教,又称清真教、天方教。公元七世纪初,创始人穆罕默德(566~632)于阿拉伯半岛建立的一种神教组织。唐代,随着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传入中国。本县唐代已有回民居住,信奉伊斯兰教。明、清时代,回族人口骤增,教徒渐多,且建有清真寺。清末回民起义失败后,回民几乎流亡一空。至民国二十年(1931)后,少数回民才重新在本县定居繁衍。伊斯兰教,设阿訇,负责宗教活动,实行伊斯兰《教历》,按“农历”闰月推算,每星期五为回民“聚礼日”,执行五圣功:“念、礼、斋、课、期”。每年有两个传统节日:“尔德节”(即“开斋节”)、“古尔帮节”(即“牺牲节”)。食牛、羊肉,禁食猪肉。实行土葬,不用棺椁,不烧纸、香,不膜拜偶像。本县现有回民478人,均信伊斯兰教,却无清真寺和组织机构,教徒都在自己家里祷念诵经,传统节日和其他宗教活动,随西安市和渭南市清真组织。

  四、天主教

  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加特力教”,属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奉罗马教皇为宗主。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传入陕西,清同治十一年(1873)传入本县(徐杨乡公义教堂藏石碑一通,记载天主教传入本县历史),从山区发展到平原,建堂传教。民国二十四年(1935)冬月,年25岁的意大利人安乐义,以外侨名义来县传教,常住斜口镇的窑村教堂,历时二十年之久,升为司铎,主持全县传教活动。民国三十四(1945)年,有德籍教士林升博、谢迪我、任维廉、马义临、舒德领6名修女——包吏苏、岁美铃、苏壁德、葛伯列、费德迈、施特莱以及美籍教士海义节、匈籍教士郭居义、修女桂月恒先后来本县西街天主教堂作传教活动,并在教堂内开设“方济诊疗所”。

  渭北地区,随着三原,高陵教会的兴盛,逐渐扩展到本县境内,教徒日益增多,至1955年全县已有教徒3333人,神甫4A。教堂及活动点21处。若逢礼拜日,信徒云集,听讲、读经、祈祷、礼拜,并举办大小“瞻礼”及“望弥撒”等活动。1951年12月26日,临潼县人民政府在华清池召开群众大会,批判斗争并依法驱逐了意籍神甫达安西(以行医为名残害中国少年儿童罪)。1955年,临潼县公安局依法逮捕了以宗教身份贩卖黄金、毒品、反动书籍的任留乡垣头村教堂修女周秀月。1960年,宗教界进行了改革,彻底摆脱了外国人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会受到冲击,处于停顿状态。1979年,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使教会恢复了正常活动,据1986年统计,全县涉及16个乡镇,恢复的教堂有:何寨乡的郝家庄、西泉乡的贾村、斜口镇的窑村和杨寨、骊山镇的西街、任留乡的塬头村、徐杨乡的公义村、栎阳乡的双庙村、吴家窑、交口乡的邱家村、徐家村零口乡的油李村、徐杨乡的龙家窑、北聚合及共和村、武屯乡的两镇堡、关山乡的山陕村。现有教民达6700名,神职人员有:总铎1人(李笃安)、神甫4人(董良石、刘敷德、童辉、李政敏)。李笃安、董良石被吸收为县政协委员。

  五、基督教

  清光绪六年(1880),由陕西省基督教西关“协同会”派人来本县设堂传教,成立了临潼县城堂会。首先来县主持教会的是英籍牧师邵涤源。临潼堂会属西安东关“浸礼会”所辖。

  基督教的组织分五级,全国为总会,省为大会,市为区会,县为堂会,基层为支会,会名前均冠以“中华基督教”。本县渭北各乡因教徒众多,遂另设渭北区会,管辖关山、中秦、任和3个堂会。该会内派别名目繁多,本县绝大多数属“浸礼会”,谭家一带少数教徒参加“安西日会”。

  堂会设正副会长2人、执事5~7人、长老1人、会计、出纳各1人;牧师(或布道员)若干人。抗战前,先后有赵镜明、吴仰之、李效膺、严芝圃、孙志文、高恩均等牧师来县传教。抗日胜利后,有李修德、董守三、靳路德等布道员传教。解放后有李源恩、贾克翔布道员传教。

  本县堂会下设斜口镇、城关镇、安沟村、屈家湾村、马额5个支会。这些支会大都于民国初年先后建立的。支会选有正副会首各1人,执事3~5人,司库1人。每逢主日,堂会派人去主领礼拜、讲道;大的支会还常有住堂传教。有的教会还附设教会小学,如1935年以前,城关支会办有平民小学、新丰支会办有崇道小学、马额支会也办有初级小学。

  渭北区会所属3个堂会:

  关山堂会(即今存的房村堂会),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传入该村。1919年新建礼堂3间,选李铭阁为会首,张怀恩为长老,继选张芳兰为长老,邢家安为布道员,赵镜明为牧师。1929年更房村堂会名为关山堂会。该堂下属9个支会,堂内还附设培真小学1所。

  中秦堂会(即原栎阳堂会),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下属33个支会。

  仁和堂会,即原谭家堂会,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最早由英籍牧师邵涤源传教,接受福音的是王明德、王德顺,后选李多都为长老,王道生为牧师,并选执事数人管理教务。

  解放前,本县各教派的人、财大权都掌握在西方传教士手中,为帝国主义所利用。新 中国成立后,中华基督教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宗教政策的教育保护之下成立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束缚。1959年,本县基督教内上层分子,参加了“三原县基督教社会主义学习会”,基本上澄清了渭北区会以王志元为首的反动集团的思想影响和宗教的殖民地状态。1966年因“文革”影响,全县教会停止活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陆续落实了宗教政策,截止1986年底,退还给各教堂的场地35处,其中渭河南4处,渭河北31处,使教徒重新恢复正常的宗教生活。目前,有教徒1600人,慕道者2400人,牧师2人,长老1人,布道员11人。

  六、民间崇神信仰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本县劳动人民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居住在穷乡僻壤,经济不发达,缺乏文化科学知识。他们碰到了天灾人祸,当以科学解释而又无所适从时,只得求神问卜;无钱医病时,只得祈神保佑……。总之,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和命运寄托于神灵,把一些自然现象和历史上一些英雄奉为神,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当神崇拜:如敬风神、火神、雷神、雨神、山神、土地神、龙王等,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敬菩萨、灶君、玉皇等神,以求保佑全家平安,消灾灭难;敬娘娘(王母)、老母(女娲),以祈子嗣,传宗接代;敬药王(孙思邈)、华佗等神,以疗疾病;敬老爷(关羽)、烈神(唐忠烈段秀实)、张樊(张良、樊哙)、大圣(孙悟空)、禹王等神,表现了民间祈福禳灾及忠、孝、节、义思想。人们崇敬英雄人物,并为此而修庙塑神,涉及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

  民间敬神的方式,平时有事求神祷告,遇初一、十五日进庙烧香,携带香、蜡、纸、表等叩拜;逢庙会之日,四方香客及还愿者云集,所献的祭品有:食品、神衣(长袍)、匾额(分软、硬两种,软匾为红布或红绸料,硬匾为油漆木料,金字题词,匾词多用“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等。此外,还有为神请唱大戏的风气。昔日,祈神求药的人,大都是以庙内香炉里的香灰当药料冲服,用庙前的松柏枝叶熬汤洗涤疮痍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方法。

  此外民间还崇拜吉祥物,有以下几种讲究:龙:以为神圣、管理水的神;凤:以为神鸟、仙女;龟:常言龟寿万年,石刻常有此图像;鱼:常言鲤鱼跃龙门,给小儿做裹肚、围嘴皆鱼形;麟:常言麒麟送子,石刻多有此图案;鹊:常言鹊报佳音,妇女刺绣多有此图,如信札;蝶:以为爱情喜虫;猫:以为家庭喜兽;狮:以为镇妖之兽;虎:以为驱邪之兽。金玉满堂:指金鱼和海棠花;喜上眉稍:指喜鹊和腊梅花;连年有余:指莲花和鲤鱼;四君子:指竹、兰、菊、梅四种花木;三友:指松、竹、梅。门前栽槐树,谓千古长久,民间有“千年柏,万年槐”之说,庄后裁椿谓椿树是木中之王,象征后世有为;坟茔内植柏树,谓万古流传的意思;前院栽枣树,谓早早发财,后院栽石榴树,谓多生子女。千百年来,一切神明,享受了人间的多少香火,并未疗愈农村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彻底解放,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科学水平不断提高,信神者日渐稀少,随着解放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全县的庙宇除有历史文物价值的予以保护外,其他庙宇已经无存了。今天的农村青少年,信的是科学文明。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