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修心养性>>正文内容

认识自己-自我发现,就是心灵解放的过程(上)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9日
来源:心理月刊中文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彭凯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认知与文化实验室主任。

  《心理月刊》:为什么人们都会想“我是谁”之类的问题?

  彭凯平:这与人类的进化和个体发展都有关系。人与绝大多数动物不同,人是有自我意识的,知道自己是客观的存在,能把自己作为观察的对象。

  从小,我们从父母对我们态度中就可以了解到,“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和安全感、爱、社会赞许间有密切联系。因此,自我认识是进化的需要,也是人类基本的需求。

  认识自己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

  希腊哲学家认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每个人都是有偏见的,只有知道自己的偏见、局限,对世界的认识才能较全面、客观。反之也成立:“认识世界以后才能够超越自己的局限性,更好地认识自己”。二者是互动的,都是对的。

  认识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平衡机制。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会产生虚妄的期望,设定错误的目标,最后容易导致失望。盲目自信常常是失败的先兆。很多成功人士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他们更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挫败。

  认识自己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我们是一种社会动物,做很多事情都会跟别人比较,有时就会忘记其实自己存在的意义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只有认识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特点、个性。

  真实地认识自己是不是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可以更好地生活?

  有两派观点。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认识自己越清楚对健康越有利,对生活更有帮助。但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两位心理学在研究中发现,得绝症的人中,对自己有虚假的积极认识的人活得比较长。

  认识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特别是面对一种负面情境时,认识虚假的自己也会有正面的作用。

  总体而言,对自己满意的人更快乐。对自己的能力有高评估的人,往往更努力,实现的目标更多。正面的自我认识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自我认识是怎么形成的?

  自我认识是自己主动认识和他人反馈交互作用的结果。有被动接受的成分,也有主动创造的成分。

  自我认识的内容很大程度来自他人的反馈,其中包括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等一切和我们关系密切的人。我们再把他们的评价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自我认识。尤其是对负面自我的认识,基本上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评价,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可能是全面的。但是,他人的评价也未必都正确。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接受他人的评价,而是要积极地去分析、品评、验证这个评价,去征求更多人意见,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对自己的能力、目标、生存的意义有一个独特的认识,才能获得比较真实的自我认识。

  我们也不要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不然就会产生评价焦虑,反而使我们的自我认识受到干扰。就像一个过分注意观众反应的篮球选手,更有可能投不进球。

  为什么认识自己这么难?

  会有很多心理因素,干扰我们认识自己。比如,自尊的需求让我们更愿意去了解自己好的一面,不愿意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

  再如,外界期望的压力让我们会下意识掩饰自己与社会期望不一致的地方。自我认识的主观色彩太深厚,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也是判断困难的原因之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