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西藏民间佛教艺术的精品——“擦擦”考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虎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民间佛教艺术的精品——“擦擦”考

  张虎生

  在西藏众多的佛教艺术形式中,“擦擦”(Tsha-tsha)可以说是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但它在学术界目前显然尚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和给予深入的研究。

  “擦擦”是藏语读音的汉字译写。即指模制泥质的小佛像、小佛塔等。据一位外国学者考证,“擦擦”一称起源于古代及中世纪印度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个词汇。

  这种小泥像虽然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但它在后来的流布传播发展中所涉及和分布的地区却很广,从印度-巴基斯坦半岛的东部一直遍及到缅甸和泰国,在阿富汗和克什米尔等地也有所发现。在我国的西藏,更是随处可见。在青海、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北京等凡藏传佛教影响到的地方也可见到。根据“擦擦”的各种形态及其附着其上的不同文体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大致确定在七至十三世纪之间,也即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历史的唐宋时期。

  “擦擦”是一种以黄泥为原料,运用圆雕和浮雕的手法,被信教群众或寺中喇嘛或民间专职佛教艺匠,在雕刻或灌制的不同质地的模具中,捺入油泥磕印而成的。常见的甚具高浮雕的视觉效果。一般情况下,制作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选用无杂志的黄土碾成粉末,用清水调稀和匀,有的还拌入少量细且短的植物纤维,有时也把某位喇嘛的骨灰或碎骨、头发搀混在土中,最后制成为具有韧性的坯泥。

  其次,在磕一个“擦擦”时,在备用的坯泥上抹上一层油,以利打压好后的脱出。有时备用的坯泥上也涂抹一层金粉,捺入铜、铁、木或石等制成的模具内,用木制或别的器具打压成形脱出略加修边放好,置于通风处,也有的在半乾干后再用刻刀等物进行进一步的修整,等完全乾干后,在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的相应颜色,进行彩绘。

  再次,在过去有些泥质“擦擦”要进行烧制,使其变成砖质,以提高其坚硬结实的程度,从而成为一件宗教的信物和艺术欣赏的作品。

  在制作手法上,除用模具嗑印外,也有极个别的“擦擦”不用模具压制,而是靠纯手工捏制。

  从我们所见和接触到的“擦擦”作品来讲,有的大者盈尺,小者不足方厘。有圆形、方形、下方上圆形和正三角形等形状,人物刻划入微,毫发毕爽。菩萨慈眉善目,金刚威武有力,明妃柔弱妩媚,无不惟妙惟肖,透露出强烈的宗教庄严和肃穆虔诚,当然,也不难看出不同制作者手法上的细微变化和个性差异特征,民间艺匠的个人情趣和随意性也不自觉地有所体现,但总的来讲,在精细感和拙味的交替杂陈中都弥漫着不俗的美学气息。

  观察泥质浮雕的“擦擦”画面,在题材上大多以各种姿态的佛像和神像为主,而又以观音菩萨、文殊师利、护法金刚、度母、高僧和西藏佛教密宗特有的“欢喜佛”等更为常见。象征佛陀一生八个不同阶段、不同精神意境的各式单塔或群塔也是“擦擦”的主要题材之一,有时在一个“擦擦”画面上有塔和佛或神的造型共存。

  在一般情况下,小泥佛像制成晒干后,要经过喇嘛诵经施法,方可作为正式崇拜物藏入塔内或供奉寺庙,有些就直接堆放在山上的巨石下或某个洞窟和石缝中供奉,或置于人工修造在路边或山上的小佛龛内供奉。这种专门放置“擦擦”的小房间,藏话叫“擦康”。也有的“擦擦”被请入家庭或偏远小庙供奉。也有的信徒将其置放在“嘎乌”中,随身背负,躯魔除邪,以保佑自己出行和家人的平安,并可随时随地的进行观想礼赞,视若神灵,期盼为自己修取累积更多的功德。

  在藏区广为流传的“擦擦”种类很多,仅我们见到的就有三百多种。有的上面浅浅的浮现有各种神圣的持咒,有的则是易于记忆简短经文的重述,也有的是对某位神灵或高僧大德等崇拜对象的颂扬词。它们被视为是佛教教义的综合。在起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这种浅浮在“擦擦”上的经文多以梵文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为常见。以后,随着译经事业的不断发展等原因,梵文经文逐渐变少或消失,代之以藏文咒语的“六字真言”: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等为主。

  前文提到“擦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大致确定在七至十三世纪之间,这显然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时间概念,下限迄于公元十三世纪,是比较保守和宽泛之一说,这都是因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断代证据材料。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擦擦”上无任何的文字出现,即使有文字出现,也不见标明其制作年代的字样。在解决断代问题上,只能借助擦擦的外观形态样式而采用风格断代法来进行大致的时代划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印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尼泊尔、西藏等地,伴随着来来往往朝圣礼佛者的足迹,在某个寺院或地方迎请或购买来的“擦擦”,被虔诚的主人,跋涉千里,将它们带入了另外一个地区或国度。这就具有了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传播学上的重要意义,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在空间上的扩展和延伸,往往最后带来的是更多人群的接受和践行。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民间艺术品“擦擦”,也就主要地依靠这条宗教文化的北进渠道传入了西藏,开始了这种至今经久不衰的制作礼佛习俗。随着佛教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不断繁荣昌盛,教徒信众和“擦擦”的不断流动,各种形式的神佛图象和各种艺术灵感的物化模式也相继传入了西藏,对西藏特殊艺术风格的形成,不能不说起到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西藏艺术在历史上和相邻国度和地区的各种复杂联系。在当代现实的考古实践中,有时也可依据残塔肚中掘出的“擦擦”来推断出塔的修造年代,为塔释疑断代,从而看出相应时代宗教建筑和活动的大致情形。可见,“擦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一种审美的实物对象,不仅承载了许多制擦艺匠和过往香客信众的故事,而且还可作为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物证,提供出有价值的信息。

  由于这种宗教艺术品原料来源容易,制作工艺简单,携带方便,因此能在民间广泛制作和流传。“擦擦”的制作和使用现象,如同经年不衰、代传久远的刻玛呢石、堆玛呢堆、悬挂经幡以及不停的摇转经简和口念真言等行为一样,简单易行,易于掌握和使用,是便于被广大信众所接受和推广的宗教修行方式。

  佛教的偶像崇拜和苯教的万物有灵论在理论上说是不能或很难契合的。或许在漫长的传布演化过程中,也存在过一个苯教相关理念形式和佛教内容相互借用,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情形和过程。起源于印度的制擦、佩擦、供擦习俗,渐地传入了西藏,要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和信仰条件下继续传承发展,在一些方面也需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促成自身的立足和开始一个新的成长。

  “擦擦”被善男善女们视为无异与庙堂殿宇中真正的佛或神灵,无时无处不在、无所不晓不识,奖善惩恶、普度众生,同样具都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比圣洁崇高万却不可亵渎的圣物。对此的信仰和供奉,在图象内容上当属于佛教的偶像崇拜,但这种信仰物件在田野从制作到供奉等的一系列活动中,经风见雨,历雪披霜,在形式上是否采取或保留了苯教万物有灵观的一些崇拜形式那?

  原文载《西藏艺术研究》1989年第4期,现有修改。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