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考古解密“中华神话”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1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历史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要从公元前841年算起,从此上溯的历史便模糊不清了。幸好还有考古学。考古学家一次次从野外工作中打捞出曾经的记忆。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幕由此掀开。如今,学者们相信,中华文明最起源的记忆被转述为传说流传了下来,尽管现在没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明真人、真事,但是通过不断的考古挖掘也许能渐渐揭开历史的真相。

  眼下,首都博物馆正在举行“考古中华”展,其中的很多展品,比如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的亮相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对“神话时代”的新理解。该展览将持续到10月10日。


  参观者正在欣赏、拍摄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的细节。


  碳化稻米(右)。本报记者 薛珺 实习生 卢亚 摄


  陶寺遗址早期的彩绘龙纹陶盘。


  陶寺遗址早期的彩绘陶簋。

  1 陶寺遗址,尧舜居之?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陶寺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39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为此,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唐尧部族的文化遗存。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曾说:“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探索夏文化,考古研究人员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进行了试探性的调查。考古研究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往北寻找晋南最重要的考古学遗址“陶寺遗址”。“结果出乎我们预料。”研究人员发现这一遗址的年代已经超出了夏的年代,与此同时还发现一些极其重要的器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彩绘龙纹陶盘。

  随后,1978年至198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临汾文化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朱乃诚清楚地记得,当时考古研究人员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片墓地,“可能有上万座,400万平方米。”其中有1300多座墓被发掘。

  陶寺墓地存在明显的等级区别。依据对墓葬的分析研究,墓主人有执掌一方神、军、政全权,具有王者地位的首领人物和“王室”成员;有掌握部分权力、分属不同等级的贵族;也有平民中的富有者,但绝大部分是下层贫民。“这1300多座墓地中,99%都很小,大型墓不足1%。”朱乃诚介绍说,在大型墓中布满了种类繁多的随葬品。“这种社会等级的森严划分,说明了当时社会文明化进程。”

  然而,“日本学者一直质疑陶寺为什么没有城。”1999年,考古研究人员对陶寺进行再发掘。古城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在发掘面积为280万平方米的城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疑似宫殿基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大小城及城内宫殿、礼制建筑遗址的出现,表明都邑性意义的城市已经出现。唐尧时期晋南地区已建立了职能完备的城邦,已经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

  2 文字、铜铃佐证传说

  城市、文字、青铜器是文明的三大象征。除了城市的发现,陶寺遗址内文字、铜铃的发现,也让“帝尧”的传说越来越接近现实。王巍指出,此次展出的陶寺文物可以表明,在尧统治时期,文明的构成要素均已出现,这样就可以将我们的文明推前至距今4500年。

  文字扁壶出土于陶寺遗址灰坑H3403,为残器,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在扁壶鼓凸面一侧朱书“文”字,似乎是毛笔类工具所写。另一面也有朱书文字,但尚未破译,有研究者指出那就是“尧”字。

  对此,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指出,扁壶上的“文”字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这次发现非常重要,证明‘文’字的写法已经很成熟。”

  在“考古中华”展上展出的铜铃和容器残片,其制作手法与青铜容器类似,证明尧时期就能制作青铜器。

  在陶寺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可能是观象台的基座的物件。根据陶寺遗址发现的观象台遗址现象推测,当时的天文官站在观象台的观测点上,通过观测缝中线观测对面山脊日出来判定节令,制定太阳历。陶寺先民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20个节令,包含冬至、夏至、春分、宗教祭日以及当地气候变化节点等。

  “《尚书·尧典》里有关于观测天象的记载,如果这个观象台可以证实的话,就更加说明问题了。”王巍认为陶寺遗址反映的是权力的集中,“文明是个过程,其中重要的是权力的象征。陶寺遗址证明我们在距今4500年以前已经开始进入文明阶段,有都邑、庙宇、王墓,这些都让人看到中华文明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实际存在。”

  3 红山文化是颛顼、帝喾遗存?

  尧舜之都的轮廓大致被勾勒,但是考古学家还是不愿意直接将陶寺定性为尧舜之都。朱乃诚谨慎地说:“‘陶寺是尧舜之都’的后面还要加个问号。”

  不过,专家们一致同意,陶寺遗址的发掘和进一步研究能丰富我们对尧舜时代的认识。而许多史前文明遗址的发掘也试图用考古实证逐渐还原出神话、传说的信史部分。

  由于文献记载少而纷乱,中国的上古史颇多神秘色彩。传说中黄帝到尧舜的时代,大致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之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时代。为此,学界就试图将考古资料与古史传说的部落集团相联系,从考古实证中逐步还原出五帝“神话”的真实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山文化遗址开始挖掘之后,便迅速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在辽西地区,考古研究人员相继发现了一批红山文化遗址、墓地和大型祭祀址。出土的大量石器、之字纹陶、彩陶、建筑群址、大型陶塑人像群、数量繁多种类各异的玉器群及高大的积石冢。比如在红山文化祭祀址墓葬中曾出土了成组玉器,包括龙形玉器、勾云形玉佩、双龙首璜形玉器,形体大,做工细。从墓地的出土玉器来看,当时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这些文明的印记让一些学者将红山文化与五帝时代活动于北方的颛顼、帝喾相连。

  也有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对此,李学勤也指出,将红山文化与颛顼、帝喾相连还是颇为牵强。“红山文化很广泛,目前对颛顼、帝喾的活动范围争执还太多。”

  4 早期城址凑出五帝传说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引述《轩辕本纪》说:“黄帝筑邑造五城”。《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些描述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城邑。李学勤指出,事实上,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探源,还有比陶寺遗址更久远的。为此,这些早期城址也往往被当成拼凑五帝传说的素材。

  比如山西襄汾陶寺城址由于年代同尧舜时代相当,被推断为很可能是尧都“平阳”;有学者认为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时间上正好在黄帝时代,地处古“有熊国”地域范围,可能是黄帝时代的城址;河南濮阳高城龙山文化早期城址,与颛顼所都的帝丘在时代、地望上都相符;河南辉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处共工氏活动地区,应为共工氏的中心聚落;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则很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

  不过,李学勤同时也指出,用史前史时期的早期城址的考古发现去验证古代神话,是很困难的,“这类研究并不是没有价值,还是有一定的探索,但不宜过分结论。”在专家看来,早期城址拼凑出的五帝传说中,陶寺遗址是尧舜时期的遗存的说法,最为靠谱。“从年代和地理位置来说,这一遗址都能与尧舜相连。”而其他遗址却很难再深入考证。“比如有关炎黄二帝确实是传说。不但是我们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希腊也是一样。它的历史最开始的阶段都是传说。传说时代是古史的一个部分。”

  不过,即使是最靠谱的陶寺遗址,要让“就是尧舜之都”这一推论成为定论,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李学勤指出,除了年代、地理位置的判断,还需要文字等更多的旁证。目前,关于陶寺文字材料仅发现一件,其他的都不能确定。“如果在陶寺遗址能发现‘尧’的文字,那么尧舜之都的推论就更进一步了。”

相关资料: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将于9月29日至10月10日在首都博物馆推出“考古中华”展,60多处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遗址与大型墓葬等考古发掘出土的400多件珍贵文物将亮相展览,其中70%以上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60周年,作为该所甲子诞辰系列庆典活动之一,“考古中华”将展出60年来以一代考古大师夏鼐为代表的新中国前后四代数百位考古学家所获各种重要考古成果,堪称中国迄今举办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介绍说,“考古中华”展出的珍贵文物大都为该所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包括品位极高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银器等,其中,“华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制的石铲与弓箭箭头”、“钱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后的稻米”、“接近5000年的安徽尉迟寺立鸟神器”、“4000年前陶寺的毛笔朱书文字与瓦、黑彩蛇形龙盘”、“汉代最为精致的错金镶红宝石的铜金钱豹”、“北朝人面瓦件”等为第一次公开展出,而“陶寺观测台观测缝的解剖”、“殷墟54号大墓的发掘”、“龙泉窑遗址的发掘”等考古影视作品,也是首次公开播放。

  “考古中华”展将围绕“距今10000年前后文化变化的特点”、“农业与家畜起源的状况”、“中国文明曙光的展现与王朝的崛起”,“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考古学研究重大课题展开,展览展示考古学术前沿课题最新进展和社会公众关注议题,如史前地震灾难遗迹、夏王朝之前尧舜时期的都城探索、商代甲骨文如何从地下取出并释读、青铜器如何制作、秦阿房宫建筑基址在何处、曹操所建都城——邺城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影响、如何分析古代人食物结构等。展览还将全面展示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研究中的运用。

  王巍透露,“考古中华”在北京展出3个多月后,还将在中国内地进行巡展,条件成熟时,也将努力推动前往港澳台展出。

  按时代顺利,“考古中华”展分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史前聚落的出现发展和扩散”、“王朝崛起”、“辉煌殷商”、“西域风情”等18部分,展出珍贵文物并配以大量图片与文字解说及考古发掘影视作品,以生动再现和诠释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灿烂文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