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法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1日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程正明 曾庆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恩格斯曾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在征服自然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伴随着对地球环境的巨大冲击,以植被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为代表的生态危机则是这一现象的突出反映。这样的悲剧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9年),塔里木盆地还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洲世界。据史料介绍,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沙漠绿洲上一共有36个繁华的城邦国家,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丝绸之路开通后,国际贸易和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流与日俱增,给这些绿洲王国的经济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得以广泛吸收东西方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西域文明。然而,自然的变化是无情的,加之人类的破坏,使具有千年文明史的绿洲王国相继被沙漠无情地吞噬。流沙掩埋了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土地,形成仅次于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永远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人迹罕至,与世隔绝。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不得不改由海路进行。

  再往东说,据考证,我国对森林的砍伐是早在腓尼斯人定居以前就开始的。那时人们随着原始社会的黎明进入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而当时的黄河流域几乎全部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人们进入森林,就再也没有停止挥向林木的斧头。不仅如此,战争中还放火烧林,在灰飞烟灭中,千万亩森林毁灭了。人类无情地向森林索取,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个农业文明呱呱坠地了,但也严重焚毁了大自然。

  仅仅几个世纪,黄河流域的森林就砍伐殆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山脉和河流盆地的森林受到滥伐,加重了土壤的侵蚀,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河床不断上升,变成高出陆地许多的“悬河”。这条孕育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河流由于洪水频繁而同时成为举世闻名的害河。近几十年来,西部生态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态势仍未得到根本转变。据统计,目前西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甘肃六大牧区省区的2.9亿公顷草原,由于生态破坏,90%的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接近一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就占80%。全国土地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大都在西部地区,影响着4亿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风沙危害严重的广大农村,人缺粮,畜缺草,地缺肥,灶缺柴。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由于黑河水干涸,使其周围大片胡杨林死亡。镍都金昌因水荒使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甘肃河西走廊因缺水而无法实施再造河西的规划。西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使我们深刻感到,西部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整个西部地区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生态良好、生态屏障发挥作用的时候,经济社会就发展;反之,则受到惩罚。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显著改善,经济建设重点逐步向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就难以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人类该清醒了,不仅是为了进步,首先是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再造森林、草原、绿地、河流,让绿色托起自己的未来。历史也告诫我们:人类如果不善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即使曾经拥有大自然的丰厚馈赠,即使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曾取得胜利,大自然给你的将不再是生活的乐趣和发展的希望,而只能是生存的苦难。

  改变西部生态环境是西部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央到西部各省区,始终关注着西部生态的恢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胡耀邦同志曾为甘肃题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胡锦涛同志从人类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大局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温家宝同志多次来甘肃视察,下定了“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的决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荒山绿化工程、黄河湿地保护工程、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它们为西部大开发扬起了帆,也奠定了基础。甘肃是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省份,也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省。十年来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685.3万亩,取得了巨大成功,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北”防护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现实告诉我们:再造森林,退耕还林还草,停止垦荒,恢复草原植被,重建西部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西部发展的根本出路。

  现在,我们看到,党中央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得人心,再造秀美山川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修复正在被确立为一种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修复正在变成西部人的伟大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要把山川秀美和经济繁荣作为发展的两大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二者绝不可偏废,既不能不求发展,更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发展。

  要把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利用,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

  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服从生态修复的大局,做到政府调控和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双到位。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用正确的政策,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退耕还林、绿化国土、休牧禁牧,在向社会提供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让人民群众获得足额的经济补偿。

  要看到千百年来造成的生态破坏,也要通过千百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恢复。必须下定决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世世代代奋斗下去,直至为人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秀美山川。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尽管生态植被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人人都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一份贡献,那么,一个山清水秀的中国西部,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将不再是梦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