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关怀“空巢”重物质更重心理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1日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张淑玲 吴旖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抽查样本:丰台、宣武、东城、朝阳等地多个小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而“空巢”现象也日益凸现。“空巢老人”是指因子女求学、工作、成家等原因远离而独居在家的老人。“空巢老人”因独居而遭遇孤独,心情抑郁,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随着社会在财政、福利方面的日益重视和倾斜,孤独成为了“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口已达254万,其中“空巢老人”家庭约45万户,不少“空巢老人”正面对或遭受着心理危机的困扰。

  目前,人民网、新浪网等10多家网站正联合开展一项关爱“空巢老人”的网上调查。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方面,4367位投票者中,超过64%的人选择了“心灵孤独”。

  据了解,去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那天,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在全国组织开展的“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的服务主战场就是社区空巢老人,而心理抚慰是其中一项服务重点。

  “空巢老人”自觉被抛弃

  “我感觉已被社会抛弃了,”这是家住丰台区北大地南里的罗先生见到记者后的第一句话,“我应是一个坚强的人,但6年的孤独一直吞噬着我,向老年人心理热线求助也是我想战胜孤独。”他说。

  据了解,罗先生2000年开始创业做公司,“那时不懂运营,没有经验,一直赔钱。”罗先生说,后来,妻子不愿再和自己一起做无谓的打拼,两人离婚了。半年后女儿也被接走和国外的姑姑一起生活。

  “我‘空巢’了。”罗先生说,开始,他工作起来很疯,公司也渐渐步入正轨。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回家却仍旧一个人。“电视机不会和自己说话,电脑也不和自己说话。惟一的活动就是跟几个光棍打电话,请人家到我这儿玩。有家庭的肯定不来。公园?电影院?我是不去的,一看人家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自己瞅着都别扭。”

  老人留言倾诉孤独

  在丰台区新发地风格与林苑爱心传递热线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一些亲自到热线办公室内求助的老人留下的内心独白。

  数百位老人的心声,抱在怀里沉甸甸的。一位老人写道,“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空巢老人很多,我们生活得很不容易,但是不知道怎么排解。有了热线,我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了。我歌儿唱得很好,也想给你们当志愿者,用我的经历,为更多的老人排解忧伤。”72岁的李阿姨则在字里行间劝慰别人也劝慰自己:“空巢老人该怎么活?感觉被主流社会远远抛弃了。”洪女士则称,丈夫的离去让自己永远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无法面对当前的生活,“沉默,无心做事,常常一个人呆坐。哪怕遇到一丁点问题,就觉得很惶然”。

  社区行动

  黄寺社区 推出“一对一”专属服务

  据朝阳区黄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社区内共有25位空巢、孤寡老人。为关爱老人,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社区成立了关爱联谊会,与老人“一对一”结成对子,让老人享受专属服务。社区还和辖区内的部队联合,逢年过节一起上门看望老人,“战士们大多都是年轻人,老人和年轻人多交流,能让他们的心态更好”。

  家住黄寺大街28号院的独居老人刘大爷是社区的重点关怀对象。“时不时就有人上门,陪我聊天,给我理发,对我像自家人一样”。刘大爷说,自己年纪大了,时常很孤独。经常有人上门让自己很开心,“以前很怕过节,别的人家都全家团聚,热热闹闹的,就我这里孤灯清影,很难过,但现在又盼着过节,一过节就有很多人来看我,很温暖”。

  据了解,黄寺社区的关爱联谊会正计划将组织专家上门义诊、代理买菜、心理咨询等服务纳入长期服务项目中,“实际上,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关怀,老人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一工作人员称。

  朝内头条:慰老员上门和老人聊天

  伊大妈今年81岁,她和老伴居住在东城区朝内头条社区。由于老伴行动不便,老两口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很少有机会出去转转或是参加社区里的各种老年人活动。

  “早几年,还常和老朋友相约游园、散步,但是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前,加之放心不下老伴,近来已经很少出门了。”伊大妈说,为了给老伴排遣寂寞,她约一个爱下棋的老同事,每周上门陪老伴下几次棋,还专门为老伴订阅了一些报刊,“基本不看电视,平常在家做做饭,看看报,一天就过去了”。

  伊大妈老两口很乐观,但是谈吐间记者还是能感受到老人独居的寂寞。伊大妈说她最开心的就是有人来家里串门、做客,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孙女怎么样了。由于身体不好,楼门长和社区的志愿者常常上门来询问老两口的生活近况,跟他们唠唠家常或是送来居家养老服务券等物品,“其实送什么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感觉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这就足够了”。

  据朝内社区居委会于主任介绍,目前,社区内大部分老人都选择了居家养老,社区特意招募了两名慰老员,分片摸底各自辖区老人的生活状况,并上门提供聊天、照料等服务。此外,社区还时常组织票友会、包饺子等活动,将老人们聚集在一起,“多与人交流能让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孤独”。居委会一工作人员呼吁,通过一些志愿者活动,他们感受到,要让老人活得舒心、开心,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亲人的关怀,这是社区力量不能替代的。

  民间行动:危机干预老人自杀倾向

  据了解,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人自杀,占所有自杀者的36%,已经成为自杀率最高的高危人群。前天上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徐坤带着她的10多名志愿者从成都赶回北京,在其办公室里讲述了老年人心理危机干预。

  徐坤说,有位老同事身体很好,每年聚餐时都表演拿大顶。可在2005年春节团拜会上,这位老人却目光呆滞,吃饭时给他夹菜,他就吃一口,不夹就不吃。当询问情况时,那位老人说:“我一天24小时只想说一句话,死不死?”老人想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爱人去世了,他不适应空巢生活,并且在2004年12月初就已买好了200片安眠药和一瓶烈性酒。自此,徐坤想办法每天和老人聊15分钟的天。一年半后,老人走出了心理危机期,徐坤的爱心传递热线,也开始在自己家中倾听来自老人心灵的求助。

  “2009年6月份,我们得到了来自美国强生公司的捐助,爱心热线8000100277成了全国免费救助热线,每天可接近百个求助咨询电话,其中,患抑郁症的占35%,在梳理后的近4000老人所反映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丧偶、抑郁、身体疾病、子女不孝、晚年婚姻、生活困难等方面。”据了解,为了抚慰“空巢老人”的心灵,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爱心热线“关爱老人心理中国行”已经走了北京、上海、成都3个城市。目前,该热线已成功救助百余位有自杀倾向的老人,已经走进北京市30多个社区,为老人心理健康提供义务服务。

  专家说法:亲情可润泽“空巢”心灵

  在我国第一家从事老年心理服务的专业机构任职,心理咨询师杨萍对“空巢老人”的心理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要给“空巢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使老人的心灵不再荒芜,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亲情。

  “‘空巢老人’普遍有一种不安全感,如果志愿者直接敲门进去,会遇到老人的信任问题。因不了解心理问题的前因后果,也许只说话对老人没有实质帮助。”杨萍说,即使离老人很远,儿女还是应争取每天给老人打个电话,及时了解掌握老人的心理及身体变化,在这种沟通中,老人的心理危机便会无形中被化解。“作为老人,一定要达观,有什么意见就直接表达出来。老人的儿女及亲友,对老人的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如果做不到,也要客观地把原因告诉老人。”

  同时,杨萍建议“空巢老人”尽量“出户”,“可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感到孤独时,不妨制订一个计划,逼着自己多做一些事情。”

  杨萍呼吁社会多给老人一些关注和爱。“比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年轻人会认为你只是遛遛,而我上班很累了,凭什么让座给你?其实,老人也可能是被迫出门,主动给老人让个座儿,同时也是给车上其他年龄更小的乘客看的,社会需要真正尊重的平台。”

  老人留言簿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即使出门,也只是到小区北侧的菜市场买点儿米和菜,平时最常做的事就是遛狗,这条松狮犬是女儿出国前给我买的,6年了,每天晚上它都会和我一起睡。 椿树园裴大妈(70岁)

  我生活很孤独,痛苦难忍,想交朋友解除内心痛苦,因为我不愿意也不忍心走死路一条。

  太平街8号院梁先生(72岁)

  一个人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想远离孤独。

  朝内南小街钟阿姨(69岁)

  爱妻仙逝已两载,心病720天。欲觅悲情丧夫女,互慰互扶度余年。 和平街社区王先生(66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