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品味生活>>正文内容

攒朋友就是攒健康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2日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友谊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全世界60多亿人,你可能和成千上万人见过面、说过话,手机里存着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号码,但是,真正能称为朋友的又有几个?电视剧《手机》中,严守一在“有一说一”里这样定义朋友:一是可以毫无顾虑互相借钱,二是可随意随时打电话骚扰,哪怕半夜三更。假如按照这个标准扪心自问,你又有几个朋友呢?

  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少

  也许不一定每个人都认同严守一对“朋友”的定义,但是《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进行的调查却显示,在1638名被调查者中,有81.56%的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平时几乎天天有饭局,独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什么朋友。”40岁的徐女士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她告诉记者:“有时到了周末,想约个人吃饭,翻遍手机的电话簿却不知道该打给谁。”甲和自己是生意关系,周末从未一起吃过饭;乙一心扑在老公孩子身上,这时候一定不愿意扔下家人来赴约;丙曾经和自己很要好,但许久没联系了;丁最近倒是常来往,但总觉得她带着某些目的性,或许是觉得我对她有用……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时候,或无聊或苦闷,需要朋友来陪伴或倾诉。但在过滤完甲乙丙丁后,却发现名上或许空空如也,或许仅存的数字,一个手的指头就能数过来。

  调查中,有44.88%的人“手机通讯录、QQ或MSN好友”有50—200个,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朋友,超过六成人认为只有1—5个。小周大学毕业工作了三年,对于他来说,这是朋友迅速流失的三年。“同学聚会,参加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只剩下三五个。同宿舍的哥们,以前无话不谈,现在也分散在各地工作,只有春节发发拜年短信了。现在能称得上好朋友的,我认为也就一两个吧。”年近40的吴先生则认为,年纪越大,朋友越少。工作地点的变化、财富等级的区分,都让我们的圈子越来越小,他说,自己现在能算得上好朋友的有三五个,希望到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能和他们是朋友。

  有3—5个挚友,寿命延长15%

  交通、通讯设施的发达,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便捷,但为什么朋友的心却越来越疏远?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正是这种便捷,让我们花极小的成本就能和一个人取得联系,比如1毛钱的祝福短信,免费的电子贺卡,生日都设成电子提醒而不需要牢记在心,都使得我们不会像以前那样花费大量的心力去维护友谊,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第二,人人都在“留一手”,能交心的越来越少。人们的价值观再也难回到朴素、统一的年代,不再做着一样的工作拿着一样的工资,每个人都要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还要“留一手”防着别人。“都成了刺猬,怎么可能亲近呢?”吴先生说,有时候已经不知道哪些人算是朋友。商业社会将朋友定义扩大化,朋友关系与同事关系、客户关系、上下级关系、利益关系纠缠不清,我们也在这些纠缠中丢失了许多真正的友谊。

  第三,生存压力挤压了我们和朋友交往的时间。“闲人朋友多,比如小孩和老人,再看看我们的中青年人,你们又有多少时间花在和朋友联络感情上?”王国荣反问道。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也表示,现在的“中坚一代”总抱怨自己朋友少,可想想这代人的小时候,很多人住在单位的大院甚至四合院里,邻里之间走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现在住在上百万的房子里,只想着升官、赚钱、还房贷,却和自己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连花1分钟打招呼的时间都没有。

  第四,环境变化弄丢“老朋友”。杨小姐自大学毕业,已经换过六七次工作,对她来说,每次换工作都是对友谊的洗劫。“其实我在工作中有一些关系很不错的同事,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聊聊天,周末也会约出去一块儿玩。但走后跟他们的联系也就慢慢少了,到最后可能几个月都不会通一次电话,有的甚至就不联系了。”丢失的友谊让她有些无奈。

  人类的友谊其实也有“七年之痒”。社会学家杰拉尔德·莫伦霍斯特研究发现,每隔7年,你将失去半数亲密朋友。当然,你的朋友队伍也会补充新鲜血液,但如果补给不足,“孤家寡人”的生活带给你的将不仅仅是孤独感,还伴随着抗压能力下降,抑郁症风险增加,寿命缩短等。“而拥有知心朋友就相当于构造了一道安全网。”美国社会学家罗文认为,朋友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机会,更可以帮我们分忧解难,避免产生过激的思想或行为,也很少会产生心理疾病。上海市心理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曾有研究显示,有3—5个挚友的人,会比没有朋友的人寿命长15%,试问又有哪种保健品,能比友谊更滋养人类呢?”

  攒朋友比攒钱更重要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首歌曾被无数人传唱。在这个友情缺失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攒朋友比攒钱更重要。可是,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种朋友、多少个朋友,什么样的才算真朋友呢?

  美国“人际关系网”将朋友圈定义为一座金字塔,塔尖是真朋友,数量最少却最珍贵,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朋友超不过10个;第二层是伙伴型朋友,他们跟你谈得来,有一样的兴趣爱好,但却属于“交往”不“交心”的范畴;第三层是合作型朋友,也许你们性格迥异,但在某些事情比如工作上,可以发挥“1+1>2”的作用;第四层是功利型朋友,也可以称为“假朋友”,你们称兄道弟多是为了利益,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拥有最多的也是这类朋友。

  本报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所谓好朋友首先要“值得信赖”,其次是“关键时刻能帮得上忙”、“能相互分担心事”、“没有利益关系”。王裕如表示,好朋友的第一个定义应该是平等。“不是财富的平等,而是付出和收获的平等。比如我看你舒服,你喜欢听我说话,这是一种平等;我常给你工作上的建议,你总给我做我爱吃的菜,这也是一种平等。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和不同背景、经历的人走到一起,称呼他们为‘知己’。”第二个定义是信任。“你把钱借给他,相信他会还,他也这样对你,这就是很现实的信任问题。”第三个定义是无话不谈。好朋友可以满足我们感情和精神上的需求,理解却不会纵容你,有时诉说心声,有时变成倾听者。第四个定义是历久弥新。王国荣说,自己最好的朋友,都是从同学时期就认识,30多年过去依然要好。一出现就打得火热的,不一定是真朋友。

  常办小聚会,礼物花心思

  “人人渴望有朋友,可对于朋友的认识却不够正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调查中人们认为朋友应该是“关键时刻能帮得上忙”,“这种期待,本来就有功利心,放下这种想法,才能真正交到朋友。”

  王国荣则提醒,千万不要认为“好朋友即便十年不联系也是好朋友”,友情其实很脆弱,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维护,却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分道扬镳。曾有人说过,如果你年轻时不拿出时间休闲,年老时就会拿出同样的时间生病。朋友也是如此,如果年轻时不拿出时间交往,年老时就会有同样的时间孤独。

  杨东说,耐心和聚会是维系友情的两大关键。所谓耐心是,与朋友要有逐渐深入了解的过程,不要因为偶然的意见不合就急于否定,很多人,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才能看到本质。第二个是聚会,在国外,人们常常会花心思在家里办聚会,邀请同事、朋友、邻居参加,这是联络感情最好的方式之一,而中国人更愿意去餐馆吃饭,吃完便作鸟兽散。建议有条件的人,可以定期在家举办有主题的小聚会,比如品尝家乡特产,或是品茶、品酒会。此外,贴心礼物也是让朋友开怀的利器。国人送礼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是讲面子,觉得礼物要买贵的名牌的;二是将家中闲置拿出来送人,缺少诚意。杨东建议,一些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自制的食品其实是最好的。比如朋友喜欢收藏,不妨投其所好送一件他没有的藏品;如果知道他多年没回家乡,一些当地的特产也是很好的选择。因此,如果你不想生活在孤独中,那就赶紧把疏远的朋友拉回来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