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试论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藏传佛教文物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梁冠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藏传佛教文物

  梁冠男

  中国三峡博物馆,其前身为重庆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原名西南博物院,1955年更名为重庆博物馆。200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中国三峡博物馆并重建新馆。2005年6月18日,新落成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自建馆半个世纪以来,在许多老一代考古学者们的辛勤努力下,挖掘、收集和征集了数千件佛教文物,为研究重庆地区佛教的起源、发展,寺院的沿革分布,佛教艺术的盛衰以及重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等提供了诸多考古实证资料,为促进重庆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峡博物馆所藏的藏传佛教文物据不完全统计约有数百件,限于篇幅,本文将本馆收藏的九件精品文物做以分析研究,以飨读者。

  一、鎏金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是藏传佛教中重要的一尊造像,其名Vajrasattva是梵语的英文拼写,由Vajra和Sattva两个词组构成。汉语的意思是坚定如金刚。故《金刚顶经疏一》说金刚萨埵是:“世间金刚有三种义,一不可破坏,二宝中之宝,三战具中胜”。Sattva汉文音译“萨埵”,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出世之意为勇猛大士。Vajrasattva,又被称为金刚手,秘密主,或称普贤。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故有大日如来为第一,此萨堙为第二。从佛教造像的角度看,《金刚萨坪初集会品》曰:

  首戴五佛宝冠,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刚慢印,右手抽掷本初大金刚,作勇进势。本初者,本来清净法界也。左手作金刚慢印者,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归顺道也。右手抽掷五智金刚杵作勇进势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顺佛道念念升进,获得普贤菩萨之地。作拳安于腰侧,是日金刚慢印。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左拳安腰侧,右羽抽掷杵”。秘藏记末举之以为胎藏界之金刚萨堙。《毗卢遮那理趣会品》曰:“金刚萨埵菩萨,背月轮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铃,半跏而坐”。《五秘藏诀》曰:“以五佛为冠,背倚月轮,坐白莲华,右手持五智金刚杵安于心上,左手执般若波罗蜜金刚铃按胯上。其身白色也,右持金刚杵安于心上者,此金刚萨埵主一切如来金刚法印。持此杵者,能摧十种烦恼故。左手持铃者,表以般若波罗蜜清净法音惊觉一切有情及二乘人。其身白色,表金刚洁白无染”。秘藏记末举之以为金刚界之萨埵。金刚萨埵为消业灭罪之唯一主尊,行者为忏罪解冤,修本尊法,功效最快最大,且为成就无上菩提必经阶程。常持本尊真言,能破除烦恼,止诸恶念,生诸功德。在佛教中,金刚以其譬喻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成为坚固、不灭的象征。古印度兵器金刚杆也作为丰产的象征,在佛教密宗中则表示伏魔、断烦恼、坚利智的法器。

  三峡博物馆所藏金刚萨埵,属明代造像,高18.7厘米,1952年在拉萨征集。造像工艺考究,头部、脸部、双臂和手部,以及腰身等的处理上都非常精巧优美,其造像风格带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色。金刚萨埵头戴五花冠,高发髻圆髻珠,佩带耳饰、臂圈、手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上身天衣帔帛,胸前佩戴璎珞宝珠,下身长裙飘逸,腰际微曲,身体挺拔,却又婀娜多姿。左手握金刚铃,表示以清净法音警觉一切有情,右手持金刚手印,(本应为手持金刚杵)表示能摧破一切烦恼,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金刚萨埵“左铃右杵”说法的标准形象。但从该像的服饰和形态上来看,却又近似菩萨装佛像风格。

  此尊造型工艺精美,采用黄铜铸造,镀金完美,当属明朝皇室或是著名寺院铸造完成。

  二、鎏金密集金刚

  密集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修习观想的五大本尊之一。梵语称为“库夫雅·萨玛迦”。藏语称为“桑堆”。有时也称为“集密金刚”或“密聚金刚”。

  “密集”或是“集密”都有表示秘密的含义。“密集”一词在《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里解释说。

  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略如来,一切秘密常委诳依。普间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

  因此,在藏传佛教中,尤其是格鲁派教法中非常重视密集金刚之法的观修。也有说密集金刚是从密宗五方佛中的东方阿朗佛化身演变而来的,在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中,据说密集金刚也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守护神。

  三峡博物馆所藏的密集金刚,造于明代,高18厘米,1953在成都征集。总体看,这尊密集金刚与传统的密集金刚造像没有什么区别,但在造像的艺术性和手法上略有不同,于是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造像水平。

  一般而言,密集金刚是双身迦趺坐像造像,本尊有三头,三只眼,左头为白色、中头为蓝色,右头为红色。身色通常是深蓝色,有六只手臂,主臂两手拿金刚杵,拥抱明妃,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其余的四只手分别持法轮、火焰掌、莲花和宝剑。

  明妃的身色一般也为蓝色,也有三头六臂、三只眼,上两手勾搂金刚的脖子,其余四手持莲花、宝剑、弓箭等法器,双腿盘于金刚腰部。金刚与明妃都戴花冠、耳环和臂钗。在壁画和唐卡中一般都有蓝色圆形头光和橘红色背光。

  但这尊密集金刚像并没有区分身色和脸部的色彩,由于是造像材料的不同,故没有象彩绘泥塑那样容易赋彩区别。此尊造像的头冠和发髻、眼、鼻、嘴,尤其是手部的结印异常细腻优美。相比而言,比僵直的臂膀表现的更加准确和生动。在这里,主尊和明妃紧紧拥抱在一起,主臂的双手持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的金刚杵和金刚铃——从空性中升华出自性觉悟,继而获得大自在和大智慧。

  密集金刚的造像一般都供奉在密宗殿之中,较大型的造像是泥塑彩绘,色彩艳丽分明,有文静与忿怒等不同的表情。壁画中的密集金刚更显得文静安详,而雕塑中的密集金刚则多了些威严沉思的动态感觉。

  三、绿度母唐卡

  在藏传佛教中度母称作“卓玛”,“多罗母”。相传,她是观音菩萨化身的救苦救难的菩萨。据《大日经》的说法,度母都是从观音菩萨的眼泪中变化出来,共有二十一相,她们的身色各不相同,有金色、蓝色、红色等等,藏传佛教称她们为二十一度母。藏区寺院里最常见,最流行的度母绘画便是白度母和绿度母。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白度母是尼泊尔公主赤尊的化身,而绿度母相传是唐朝文成公主的化身,西藏的佛寺之中大多绘制有这两尊度母像。

  度母,藏语称“卓玛”,梵语称“多罗”,意思是救度佛母。古代一般翻译为“多罗菩萨”或“多罗观音”。绿度母因为身色为绿,故称为绿度母。她是藏传佛教中颇受信众敬拜的菩萨之一。佛经说,供奉绿度母能够解脱八种苦难,即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所以民间又称“绿度母”为“救八难度母”。

  三峡博物馆所藏绿度母唐卡,属晚清作品,长62厘米、宽40厘米,造型优美,布局严谨,设色讲 究,从艺术风格上看属于藏传佛教绘画流派中的噶钦画风。其画风的特征是清淡、素朴,讲究色彩的淡雅,宁静和画面布局的严谨以及主像与周边画像的主次比例关系。严格说,这幅唐卡是以绿度母为主的二十一度母画像。绿度母被安排在唐卡的中央上方,其余20尊度母分别按照画面的空间合理安排。绿度母的上方布局4尊度母,左右分别绘制3尊度母。绿度母莲花宝座下方布局10尊度母,加上中央的主像绿度母,刚好是二十一度母。整体构图和布局给人的感觉是协调统一,既突出了主像又合理展示了二十尊度母的形象。

  绿度母的形象特征是:头戴五佛冠或是花冠,身佩璎珞珠宝,着各种天衣,双耳戴环,颈项装饰有项链。上身半裸,下身着裙,丰乳细腰,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身姿略呈s形状,面目清秀,表情慈祥,左手当胸,手持一朵优婆罗莲花,象征能克服人间的八种苦难;右手自然下垂,放在右腿之上,掌心向上作与愿手印,并拿优婆罗花一支。左腿单盘,右腿向下弯曲,脚踏在一朵莲花上。绿度母只有两眼,不像白度母额头、手心、脚心都有眼睛。其坐势端庄优美,舒展大方,表现出了绿度母婀娜多姿,优美动人的女性神态,给人一种庄严妙好的美感。

  “度母”的“度”字又可通用“渡”。佛教喻人生为苦海,其深度,广度在时空上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广大信众欲渡苦海,了脱生死。除了自身努力修行外,还需要借助救度母的护佑与加持力量。因此,度母在藏传佛教中也成了观想修习佛法的本尊之一。僧侣们以此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印证与本尊的完美统一。修习度母不但能增长大慈大悲之心,而且还能开启心灵的智慧。

  依照密宗的说法,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之苦,熄灭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同时还能灭灾、增福、延寿,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最终往生极乐世界。

  度母除了救助众生度过苦海之外,自己也需勇猛精进,再度苦海,修行到佛教解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因而佛经中有度母“渡生死海之行法也”的说法。此外在藏传佛教中,绿度母也被看成是唐朝文成公主的化身,深受广大藏民族的崇敬和礼拜。四、吉祥天母唐卡

  吉祥天母,又称吉祥天女,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之一。她被认为能给人以智慧和幸福,“有大吉祥功德于众”。

  吉祥天母常见的有两种:忿怒型和文静型,文静型的便是白拉母。她肤色洁白,头上有高耸的发髻和花冠,耳朵上附着大环,三只细长的眼睛流露出和善的目光,嘴微微张开,身披白色大衣,内着大红袍,脚下穿红靴,坐于莲座上。右手拿一支白杆的长羽箭,左手端一只盛满珠宝的碗。忿怒型的吉祥天母,呈猛相,头戴五骷髅冠,身佩人骨念珠,下披人皮,左手捧著嘎巴拉碗,右手高举金刚杵。骑著黄色骡跋涉於血海中,背景为浓烈的火焰纹装饰和风云图。

  三峡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唐卡吉祥天母属于晚晴作品,长71厘米、宽48厘米。唐卡制作从画工,用料到装裱都非常的讲究和精美。画面布局大气威严,强烈地突出了护法神的性格特征,呈现出了威猛凌厉的气度与森严,给观者一种敬畏的审美印象。画面的色调处理既凝重又活拨,威严中透露中娟秀的意蕴。

  吉祥天母身色为青蓝或偏黑,呈忿怒相,头上的红色猥发竖立,头冠饰有五个骷髅头,头顶有半月和孔雀毛。右边耳朵上有小狮子为饰,据说象征着听经;左耳上挂着小蛇,意为忿怒。腰上挂着帐簿,专门记载人们所作坏事的档案,恶人将来要受剥皮处置。她左手拿的骷髅棒是专门对付恶鬼阿修罗的,右手端着盛满鲜血的骷髅碗。身上披着人皮,那人皮据说是她亲生儿子的,象征大义灭亲。骑黄骡子,在马鞍前端下方有两个红白骰子,红的主杀,白的主教化。鞍子后有一个荷包袋,里面盛着疫病毒菌,也就是说她是主生死、病瘟、善恶的神。

  传说,吉祥天母原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湿婆大神的女儿,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于入禅定之时,许多外道来扰。佛陀作法,降服群魔。玛哈嘎拉即为其中之一,也被降服,其后她誓守护佛陀之法教,逐成为佛教护法神。亦为藏密具极忿怒身的女护法之一。由于天母威力显赫,凡是破坏佛法者,都将被她征服和处置,因此各教派的大小寺院均供养其塑像、壁画和唐卡。

  吉祥天母唐卡的上方中央绘制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说法像。左边为藏传佛教常见的长寿三尊,从左依次是文殊菩萨,白度母,大威德金刚。右边绘制有无量寿佛,四臂观音,白度母三像。在宗喀巴大师的左右两边分别绘有日月图案,象征佛法长存,与日月同辉之意。

  吉祥天母兼有战神属性,周围环绕庞大眷属,骡下方则有海怪头的摩竭女神及狮面空行母。海水和礁石的画法多少受到了内地山水画的影响。另外,吉祥天母还是绿度母之护法神。值得一提的是,该唐卡的装裱材料丝绸质锦缎非常考究,或许是皇室所赐或是从南方直接订购的材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五、曼荼罗唐卡

  坛城,系梵文mandala的意译。汉译尚有曼茶罗、曼陀罗、轮圆具足、聚集、坛、坛场等不同音译和意译。

  坛城源于印度密宗,系密宗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道场。古代印度密宗修习“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遂筑方圆的土坛,安请诸尊于此以祭供。本智为主尊,道果功德为眷属;眷属环绕本尊游戏庄严,是为轮圆。

  坛城系密宗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上号称“四曼”(曼即曼陀罗)。据《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唐不空汉译本),这4种主要的坛城分别为:大坛城(mahamandala),总集诸尊之坛场及其诸尊的形体,一一格绘诸尊;三昧耶坛城(samava-manda-la),绘诸尊的标帜和手印,因三昧耶系诸尊的本誓,故以此表示诸尊的本誓念愿;法坛城(dharma-mandala),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也有种子坛城之称;羯磨坛城(karnla-mandala),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作业)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其中,大坛城和羯磨坛城与佛教美术的关系尤为密切。大坛城以绘画平面表现诸佛菩萨,揭磨坛城则以雕塑立体表现诸佛菩萨。

  三峡博物馆所藏曼荼罗坛城唐卡,属晚清作品,长46厘米,宽34厘米,1951年成都征集。这尊唐卡也可以说是清代唐卡中的艺术精品。从藏传佛教义理来看,这幅唐卡也被称为“大法会”,“上师供养图”,或是“药师七佛五坛修法图”。艺术家通过合理的画面布局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的坛修情景。换句话说,是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步入禅修、闻法的禅思境界。

  坛城法会绘于天的上界与下界之间,于十方世界、一切天界、人界、一切现象之法身形象之中,汇集本尊——手持钵多罗的释迦牟尼佛之周围。在他的胸前的心内,所显示的是阿朗佛金刚手同他的明妃双修的禅境。他的形象又重复出现在唐卡的上半 部分的中央,据说他负责主持佛陀上方这一坛的说法。从佛教修行的角度看,这一坛所代表是绝对和相对真理教义的修行过程,而这一真理的最高境界则是对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认知。它是从阿阴佛那儿得到的启示,直到释迦牟尼佛才得以宣教言说。

  的确,这幅唐卡的布局构图非常合理,每个部位从整体到局部都考虑的细致精巧,设色淡绿,清雅别致。仰覆莲花座与祥云轻盈曼妙,呈现出一派佛国世界清净庄严的美好景象。

  佛陀的上方左侧,绘有西方净土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右侧绘有未来弥勒佛以及随从。佛陀莲花座左右下方分别绘有四大金刚。

  从整个唐卡的布局看,佛陀莲花座下方一坛均由藏传佛教的教派祖师、高僧大德、众护法神和本尊像所组成。大莲花座边缘内布有护法神像、度母、十六罗汉以及供奉的十一面观音菩萨等像。唐卡的最下部分别是供养天女、供养人和四大天王。

  总体看,整个唐卡人物众多,画面繁杂,但构图合理,疏密得当,人物生动,大气磅礴。从绘画风格判断亦学习和借鉴了拉萨新门唐画派绘画的技法和画风的影响。

  六、鎏金宗喀巴铜像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佛学大师。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人。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尊称为宗喀巴。7岁时,宗喀巴被父母送至青海化隆县甲琼寺出家,从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学习显密经典。精心研究藏文、显教经论、密法等。明洪武五年(1372),宗喀巴前往卫藏继续深造,到各教派寺院,向名师大家学习,潜心钻研各种佛学理论。1376年,他开始攻读显教重要论著,向萨迦派仁达瓦学《俱舍论》、《集论》、《入中论》,向顿桑瓦学《量释论》。在觉摩陇跟罗赛瓦学习经文,学习邬由巴的《量释论译注》等。1381年,宗喀巴回到前藏,先后到止贡、桑朴、孜塘等寺进行立宗答辩。1385年,跟从布顿弟子学密宗经典注疏。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他精通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等理论,同时,对其他教派的典籍教理都非常的熟悉和精通,其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在藏期间,针对当时藏传佛教戒律松驰的现状,宗喀巴建议宗教改革,要求喇嘛遵守戒律,重苦行,禁娶妻。并制定了僧人的生活准则、寺院的组织体系、学经程序和是非标准等等,赢得众多信徒的爱戴和拥护,也增强了藏传佛教的社会职能。后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吸收其它教派的一些内容,创建了格鲁派。

  “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又称黄帽派,简称黄教。黄教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影响极深,逐渐成为诸派中发展最迅速,势力最大的教派。

  永乐六年(1408),宗喀巴受阐化王札巴坚赞之邀,到仲不垅为各寺僧众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1409年,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办大型祈愿法会“默朗钦摩”(汉语称为“传大召”或“传召大会”)。声势浩大,并从此形成传统。会后,在拉萨东修建甘丹寺,作为自己及弟子传法的根本寺院,并创立了严密的寺院组织。每年法会期间,喇嘛们进行辩论和考试,建立起格西学位制度。

  1415年,宗喀巴应明成祖邀请,派亲近弟子释迦也失赴明都朝谒,加强了西藏与中央王朝的联系。1419年,授意释迦也失主持兴建色拉寺。同年在甘丹寺圆寂。

  三峡博物馆所藏的这尊宗喀巴大师鎏金铜像,属晚清所造,高13.8厘米,为1952年在拉萨征集。该像为明清以来宗喀巴造像中最常见,最标准的造像。宗喀巴大师头戴象征格鲁派的法帽,结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双手持于胸前,结说法印,右手臂为斩断烦恼的智慧之剑,左手臂为增长智慧的佛陀经书。面部表情、眼神、鼻、嘴角的处理及其细腻传神,坐式端庄,神态怡然,给观者入定的禅意,清净庄严,静默超然。造像工艺和鎏金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准,可算是清代藏传佛教造像的艺术精品。

  宗喀巴的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著述非常丰富,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事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著作。

  宗喀巴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扎希贝丹、释迦也失、根敦主巴等。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宗喀巴的思想体系。使格鲁派继续得到世俗政权的支持,并逐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七、释迦牟尼佛唐卡

  释迦牟尼唐卡,属晚清作品,长64厘米、宽50厘米,1951年成都征集。从唐卡的所绘制的人物形象来看,这幅唐卡也叫“三十五佛唐卡”。佛陀被安排在唐卡的中心部位,身光为蓝色,头光为红色,大背光为圆形,佛陀结珈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结说法印。面部庄严沉静,圆满敦厚,束发髻于头上,双耳垂肩,眉眼、鼻、嘴唇的处理上略显拘谨,少了古代造像的豪迈超然气度。佛陀左右两边绘制有优婆罗花。

  唐卡的上半部分按照空间比例,分布有15尊佛像,每尊佛像均结珈趺坐于莲花座上,祥云萦绕,有从虚空中听闻佛法,俯视人间的感觉。布局严谨,对称和谐。

  佛陀正中左右下方,分别绘制19尊形态各异的佛陀造像,加之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刚好为35尊佛像。下方各个造像的头光均为红色,但是身光色彩略有不同,大多为蓝色、青绿为主。每尊像各持手印,表情清净肃然,人物排列上下有序,对称协调。

  在佛陀莲花座下方,分别绘制有莲花茎贡品和传统的白色双狮像,其狮子造像生动传神,用笔精湛。其下又绘有小型的释迦牟尼佛像。整个唐卡虽然人物众多,但布局有方,疏密得当,画家对画面的空间布局把握的非常准确,充分体现了唐卡的构图魅力。

  八、四臂观音唐卡

  四臂观音菩萨是藏传佛教常见的题材之一。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整个雪域西藏是观音菩萨教化藏人和普度众生的道场。此外,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喇嘛也陂看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千百年来藏族人对观音菩萨崇拜之至,其信仰程度并不亚于佛陀,甚至超过了佛陀。由此,观音菩萨的造像在藏区不仅数量繁多,而目造像的材料、审美风格也丰富多彩,别具—格,在藏传佛教艺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这幅四臂观音菩萨唐卡,属晚清作品,长60厘米、宽42厘米,1952年拉萨征集。唐卡画面色彩艳丽,雍容大气,透露出一种清净祥和、美妙庄严、喜乐悠然的佛国净土之感。

  四臂观音菩萨结珈趺坐于正中的莲花宝座上,头戴花冠,高束发髻,双耳垂肩,佩戴大耳环,胸前着璎珞,上身半裸,帔帛绕身。四臂之中:一臂双手合十于胸前,另一臂,右手持 念珠,左手持优婆罗花,神态婀娜,造型优美。

  四臂观音的头光为红色,内侧身光为蓝色,外侧背光为金黄色,背光周围用三朵色彩艳丽的花卉和祥云纹装饰,将较为呆板的金色背光装饰衬托的圣洁壮丽,极富于渲染和装饰的美学效果。

  四臂观音的上方为楼阁建筑,辅以树木和祥云作为装饰,烘托西方净土世界的庄严美好。唐卡的右上方绘有供养天女,滴洒甘露,祥云缭绕,轻盈自如;左上方绘有护法神不动金刚手,以威严之力护持佛法,火焰纹背光,熊熊而燃,欲烧尽人间一切恶念。其造像风格,一文静优雅,一狰狞威猛,对比强烈,人物鲜明,画面丰富。

  四臂观音的下方,左右分别绘制有六位观音菩萨像。莲花座左右两位亦为四臂观音像,身后分别站立三位供养天女,手持仪仗,抬头仰视,神态怡然,辅佐应侍。其余四菩萨神态各异,身色、头光、背光各有不同。从造像形态来判断,从左至右,为四臂观音、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和般若佛母,均戴花冠,帔帛绕身,上身半裸,下着长裙,结珈趺坐于莲花座上,人物造型生动传神,线条流畅,色彩富丽。

  在四位菩萨的下方,画面生动地再现了雪域藏地朝拜佛祖释迦牟尼的历史情景。中间为石刻佛陀像,两边为敬献佛塔的藏族僧人,再次两边则是佛教中著名的天龙八部。其下为绿度母和长寿仙女。

  尤其值得一提是,唐卡的最下部生动地描绘了佛菩萨们接引众生入极乐净土世界的情景。例如,左右两边分别为猕猴和天女们在飘带上接引众生的画面,不仅充分展示了唐卡巧妙的构思,同时也反映了观音信仰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的内在关系。

  整体看,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各有呼应,局部与整体,人物与装饰,线条与色彩,交相辉映。尤其是整个唐卡使用了纯金线描,更增强了画面高贵富丽的美感,达到了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

  九、地藏菩萨唐卡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藏传佛教中亦受到广大信众的顶礼和膜拜。但是与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相比,在藏传佛教中地藏菩萨信仰远没有观音、文殊菩萨那么普及,地藏菩萨的造像也没有前者那么繁多,究其原因,当与密宗修行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有著密切的关系。

  三峡博物馆所藏的地藏菩萨唐卡,属晚清作品,长30厘米、宽23厘米,1951年在成都征集。

  地藏菩萨为佛陀的八大弟子之一,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被称为地藏菩萨。按照佛经的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佛陀即将灭度,弥勒佛未生之前,曾立下宏愿,渡尽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

  该唐卡虽然是晚清所制,但其在绘画艺术,制作技巧上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可谓是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中的精品。从唐卡的整体造型、线条、色彩、构图、装饰等的绘画元素来看,都堪称为是杰作。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要求和仪轨来看,地藏菩萨的身色为黄色,头戴花冠,束高发髻,发中插圆形发簪,从发顶到发髻两边。菩萨面容慈善,和蔼亲切,饱满安详,双耳垂肩,佩戴圆形大耳环,胸前佩戴三节璎珞,上身半裸,着红色天衣,帔帛飘带,绕于两臂之间。下身着红色与淡青色长裙,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整个身体造型看似垂直,其实略显s形态,扩胸收腰,尽显菩萨的端庄和优美。

  由于地藏菩萨曾经发愿,在未度尽六道和地狱中的苦难众生前誓不成佛,故唐卡中的地藏形象还保留了世间众生相的某些特征,例如双肩两侧的长发。地藏菩萨右手于胸前捧宝镜,左手自然下垂持施愿印,神态安详自然,如如不动,犹如大地。

  地藏菩萨的头光和背光描绘的极其细腻精妙,画师使用了纯金铁线描绘画技法,令人叹为观止。外侧背光两侧还绘有白、红花卉、绿色枝叶作为陪衬。唐卡上方有日月、祥云装饰。下方单茎仰覆莲花座花枝艳丽,色泽清雅,尽显庄严妙好之态。

  值得一提的是,藏传佛教中的地藏菩萨与汉传佛教中的地藏菩萨造像,在其人物造型、服饰和所持的法器上均有区别,各有其特色。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加论述。

  出自: 《佛教文化 》 2008年5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