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正文内容

试论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筱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郑筱筠[1]
  [内容提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宗教与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从狼牙修等古国的佛教发展到当代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来西亚佛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佛教特色,井形成了复杂的国际性佛教多元和谐发展的格局。这一格局及本土化特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当代佛教发展动力究竟是什么?它对当代社会佛教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围绕这些问题从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史的角度,考察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历程,探讨其规律及特点:
  [关键字]佛教 本土化 发展动力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与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从狼牙修等古国佛教发展到当代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来西亚佛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佛教特色,并形成了复杂的国际性佛教多元和谐发展的格局。其本土化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国际性佛教格局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究竟是什么?它对当代社会佛教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围绕这些问题从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史的角度,考察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历程,探讨其规律及特点,研究其发展动因,兹详细论述如下:
  一、马来西亚佛教的本土化特征
  (一)求同存异的多元性特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来西亚佛教呈现出有序融合、求同存异的国际佛教格局,难以用某一个民族信仰的佛教来概括整个马来西亚佛教派别。
  首先,就佛教的存在形态而言,马来西亚佛教是多元的,包容了佛教体系的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其中南传佛教包含了斯里兰卡佛教、泰国佛教、缅甸佛教;在北传佛教中包括了汉传佛教(包括中国汉传佛教和日本佛教等汉语系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
  由於马来西亚在历史上受到过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流行过印度教和佛教。以後由於伊斯兰教的传人和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在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之前,处於封建社会,在宗教文化方面受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流行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西方殖民者徵服後,带著殖民主义色彩的西方基督教文化随之传人,原有的文化和宗教受到冲击,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信仰逐渐成为当地主要宗教。18世纪後,随著各地的经济开发,亚洲其他国家的移民纷纷到此定居谋生,他们带来了本国和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建立了一些寺院,佛教重新复兴和流传,而且呈现出大乘和上座部并举,各种宗派竞相林立,各国寺塔并存的局面。传统的宗教格局发生变化,奠定了现代宗教的基本格局。在众多的移民佛教徒中,以北传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泰国、斯裹兰卡、缅甸等上座部佛教国家。20世纪20年代以後,各国佛教徒之间的积极交流,使中国藏传佛教、日本佛教以及欧美等国的佛教也陆续传人,丰富了马来西亚现代佛教的内容,从而使马来西亚佛教分布呈现出多元的国际佛教格局。
  马来西亚佛教不仅在佛教派别分布层面呈现多元的融合特徵,而且在佛教寺院分布和寺院建筑风格方面也表现出鲜明的多元性融合特徵。例如吉隆坡是新兴的一个佛教中心,分布有泰国系寺院猜他旺寺、斯裹兰卡系的砖窟寺、大乘寺院观音亭、湖滨精舍、龙华寺等。槟城是马来西亚佛教重要的发展中心,槟城有很多重要的佛寺,这些寺院分别由各国的侨僧管理,佛寺的母体宗教特徵明显,佛寺建筑风格有自己祖先国佛教的鲜明特色,都参照了各国的寺院型制,如属於泰国系的佛寺猜也芒卡伽蓝、槟蓬昂寺、坎达拉姆佛寺、菩帕拉姆寺等均带有鲜明的泰国佛教特色;属於斯裹兰卡系的佛寺有摩哂陀王子寺,带有鲜明的斯裹兰卡佛教特色;属於缅甸系的有达磨米卡拉玛寺等带有鲜明的缅甸佛教特色。有的寺院就连寺内的佛像也是由各自国家的僧伽送来的。猜也芒卡伽蓝供奉的卧佛像据说是现今世界第三大涅盘像,具有鲜明的泰国风格。
  另外,由於槟城各国佛教徒较多,各派之间相互交流频繁,寺院之间相互影响,出现融合现象。例如,在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汉传佛寺——青云亭,主尊是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左右为妈祖、协天大帝、关帝君,两侧为韦陀菩萨、十八罗汉、伽蓝菩萨,是一座佛道兼融的庙宇。又如,槟城极乐寺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地区很大的一所大乘汉传佛寺,主要以汉传佛教理念为主传播佛教文化。其所供奉的观音菩萨像在东南亚地区是较大的佛像,历年来都由华僧管理,在马来西亚属於影响较大的寺院。但寺内的万佛塔却颇有特色,塔基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六角塔形,塔身是泰国短檐式风格,塔顶是缅甸圆盆式风格。在同一座建筑中集中了三个国家的佛教风格,可以说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融合的一个表现。此外,在佛寺活动中,极乐寺既有佛教徒的共同节日,也举行泰历新年、缅甸新年、中国春节、观音诞日等各派的佛事庆祝活动,反映出多元佛教文化融合特徵[2]。
  (二)层累性特徵
  就马来西亚佛教文化结构而言,可以说马来西亚佛教文化是历史层累积淀而成,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主导地位的佛教文化沉淀下来,成为该时期马来西亚佛教的核心文化。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马来西亚佛教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文化积淀层:古代印度文化积淀层、室利佛逝国时期文化积淀层、近代移民佛教积淀层和当代佛教文化积淀层。
  马来西亚佛教最底层的文化积淀层是以古代印度文化为主,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狼牙修、吉打、吉兰丹、盘盘、丹丹等古国受印度文化浸染尤深,基本都是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到室利佛逝国(公元7世纪)时期,室利佛逝国在东南亚地区作为大乘佛教中心的地位影响了马来西亚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积淀层以大乘佛教为主,间以南传佛教;此後泰国素可泰王朝、阿瑜陀王朝等泰国、斯裹兰卡对马来西亚的影响也反映在文化上,这一时期的佛教积淀层主要以南传佛教为主。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移民佛教特徵,来自缅甸、泰国、斯襄兰卡以及中国的移民纷纷坚持自己本国的宗教信仰,因此,佛教积淀层进人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时期,汉传佛教、南传佛教间杂以明显的民间信仰内容。18世纪末期,英国开始其在马来半岛的殖民统治。当时英国殖民政府对当地宗教信仰采取不干涉策略。在这样的空间下,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时发展。
  当代佛教发展迅速,其佛教积淀层开始形成,表现出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有序融合,相互促进的和谐特徵。在这一时期,随著世界形势的缓和,各国佛教界之间的联系增加,佛教组织或团体之间的关系也有所缓和,南传、北传佛教界的合作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其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正是由於历史上层层累加,马来西亚佛教才会出现既多元、又和睦的国际性佛教格局。因此,忽略其层累性特点,就难以全面了解马来西亚佛教。
  (三)阶段性特徵
  从历史过程来看,马来西亚佛教随著历史的发展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伊斯兰教占主要格局的公元15世纪以前
  古代马来半岛的地理位置处於国际经济交通要道,位於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之间。地理位置的优势不但使其在经济贸易交往中受益,而且在文化交流方面,与中国、印度保持密切的关系,其中尤其受印度的影响。此期曾流行过佛教,但这裹所说的佛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上座部佛教,而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属於小乘的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大乘佛教和密教等,印度教在此地区也有广泛影响。在室利佛逝国统治的漫长时期,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从而奠定传统佛教格局。随著伊斯兰教的勃兴和西方殖民势力的侵入,佛教逐渐衰微。
  2、伊斯兰教成为主要宗教信仰阶段
  由於伊斯兰教在沿海地区获得了稳定的发展,尤其是马六甲王朝兴起,改以伊斯兰教为自己的国教,并予以有力的保护,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极不平衡,佛教开始与印度教以及当地民间信仰相互混杂,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开始沉淀於民间cj但在马来半岛的北部,如吉打、吉兰丹、霹雳北部和玻璃市等几个地区由於地理位置毗邻泰国,在历史上曾受泰国统治,因此泰国佛教还有可能对之进行影响[3]。
  3、西方基督教传入阶段
  在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之前,马来西亚在宗教文化方面受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流行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西方殖民者徵服马来西亚後,带著殖民主义色彩的西方基督教文化随之传人,原有的文化和宗教受到冲击,传统的佛教格局发生变化,奠定了现代佛教的基本格局,佛教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各种佛教派别均有流行,但宗教徒比例却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统治者采取对宗教的怀柔政策导致出现明显的“移民佛教”特点,其信徒由不同族群组成,缅甸佛教、泰国佛教、斯裹兰卡佛教都有发展。但华人在这一时期却成为一些南传佛教寺院的信徒和施主,华人信徒人数远远超过缅甸佛教徒、泰国佛教徒、斯裹兰卡佛教徒,成为南传佛教最主要的信徒群,南传佛教开始逐渐渗入了华人宗教的成分[4]。
  4、当代佛教迅速发展时期
  与过去相比,当代马来西亚佛教最大的变化便是从非理性发展阶段进入理性阶段,华人宗教信仰由直觉禁忌思维转而向理性思考选择,涌现南传佛教代表人物苏曼迦罗法师、达摩难陀法师,北传佛教代表性人物竺摩法师、金明法师、演本法师、本道法师、继程法师等,对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共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1959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在槟城极乐寺成立,它的成立为独立後的马来西亚佛教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佛教界针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信佛的情况,开展了“佛教青年运动”。开办各种佛教星期学校,编写和出版大量的佛教知识读物和教材,帮助成立马来西亚佛教青年会等团体。1970年後,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开始活跃於社会各界,尤其以华人信徒为主。经常举办大规模的弘法活动,并从台湾邀请高僧大德前往马来弘法,使佛教呈现出朝气蓬勃之风。20世纪80年代以後,随著达摩难陀法师、继程法师等的大力推广,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在北传佛教寺院开始诵巴利语经书,教授禅修法门等;在南传佛教寺院也开始有了观音像、弥勒像等。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共同走向和谐有序的理性发展方向。此外,马来西亚佛教团体增加迅猛,中国台湾佛教团也来到马来西亚,推行寺院的特色建设,主张人间佛教,为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又增添一重要内容。
  二、马来西亚佛教格局发展的动力及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记忆的潜规则驱使马来西亚佛教寻求宗教集体精神,这一寻求宗教集体精神凝聚力的动力就成为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一个动力,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当代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中。
  综观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历史,马来西亚佛教层累性特徵非常突出。因此如果借用社会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发展动力在於集体记忆问题,即社会是如何记忆的。这裹所涉及的问题是:马来西亚各个族群群体的记亿如何传播和保持。康纳顿(Paul Connerton)在《社会如何记忆》(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一书中指出,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权力的等级。社会记忆的东西会使今天的秩序合法化,这条暗示的规则要求社会秩序的每个参与者都必须有共同的记忆,而共同记忆需要靠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笔者认为正是这一社会记忆的潜规则驱使马来西亚佛教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求宗教集体精神来传播和保持佛教。以当代马来西亚佛教发展为例,进行一个分析:
  1、近代以来马来西亚社会宗教政策和形势使得佛教的发展相对自由,居士佛教的特点使宗教团体联合体的出现成为需要。
  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柱,整个社会政治制度中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佛教对政治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在英国进入马来西亚後,佛教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但这一时期移民佛教的特点浓厚,各国佛教徒都以本民族的佛教传统为主。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南传佛教的发展比汉传佛教的发展要好,这一时期的中国佛教徒主要表现出居土佛教的特点,还处於分散的状态,难以在社会上形成大的影响。对於正信佛教的渴求以及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促使很多居士走到一起,以致使宗教联合体的出现成为一种需要。
  2、宗教团体联合体如何参与社会记忆?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是马来西亚佛教团体参与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马来西亚佛教呈现出多元国际性佛教格局,同时各宗教团体、寺院林立,彼此之间虽然有交流,但没有僧众领导的总机构,佛教在社会中的影响还不是非常巨大。在20世纪50年代以後,马来西亚佛教界开始表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简称马佛总)、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檀香基金会等一系列宗教团体的出现为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团体的联合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使自己的活动融人到社会记忆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团体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来树立自己社会权威。
  道德的教化功能是佛教道德伦理的突出功能。马佛总成立後,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马佛总成立後,系统的佛教弘法教育得以展开,佛教的形象才逐步明晰,有修为的僧人开始成为精神导师而受到景仰。另外.20世纪50年代在苏曼迦罗法师的倡导下,马来西亚佛教界开始佛教青年运动,“周日佛学班与唱颂佛曲的风气也随之展开。除此舞蹈、游戏、节日庆典、青年交流会、佛友亲善访问团等概念也被引进到青年学佛的活动中,使佛法活动迈向多元化。苏曼迦罗法师的努力确实为独立後马来西亚辉煌的佛教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5]大大小小的佛教团体在全国各地如雨後春笋般成立起来,约有两百个之多,都在各自的会所和寺庙裹展开活动。同时各大专学院、中小学校裹也纷纷设立佛学会。檀香基金会也在教育方面结合实际开办了檀香佛学院,积极促进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交流,专门为不懂中文的佛弟子开辟斯裹兰卡佛教与巴利文大学课程;此外开辟幼儿园、周日佛学班、中英文佛学班、视听图书馆,讲座、生活营和训练中心等,从多角度来帮助社会进行社会教育。这些团体在传教和教育事业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2)佛教团体还积极争取自己在社会上的政治待遇,这是营造有利的生存发展机会的契机,
  1959年在竺摩法师等著名法师的推动下,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在极乐寺举行成立大会,当时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主持剪彩仪式,“全马各州代表300余单位,及政府长员、地方缙绅、各佛教国驻马使节,中西来宾共约2000余人,情况空前热烈,掀开马来亚佛教史新页。”[6]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目的在於团结信徒、宣传教义,但其对於社会的记忆影响却是重大的,它成立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团体的成立,它更带有政治性的社会记忆功能——政府支持佛教的发展事业。
  1962年,马佛总积极争取“卫塞节”为全国公共假期,它的成功标志著佛教徒与佛教团体在更高的平台上积极维护自己利益,争取佛教的权益,这充分表示信徒们已经从多角色的民族身份认同转换为佛教徒共同的身份认同。
  此外,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直接把提升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在政府心目中的地位作为总会的目标之一,积极扩大自己的社会空间。
  (3)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
  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是马来西亚佛教界突出的亮点,也是其让社会成员拥有共同记忆的重要途径。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把自己定位为“公益人”,这是结合佛教思想作出的社会定位。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要求青年人“作为公益人,要以佛教的‘八正道’的要求做人、做事,服务社会,对不同派系的佛教徒以及其他宗教信仰者都要持‘公平、公正、公道’的态度;身处逆境佛教徒要用佛教的智慧来理解造成不公的原因。在对话中建立共识,在互动中促进各自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作为公益人,应‘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积极弘法,但更重要的是参与慈济事业,如扶贫、医疗等。”[7]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理念定位下,年轻的佛教徒们消除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密宗佛教徒之间的隔阂,让各个派别的信徒们都以慈悲之心弘法利生,共同服务於社会。
  (4)以佛教团髋禹平台,积极发展佛教理论,探讨佛教的发展:
  人间佛教的提出已近百年,无论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还是印顺法师、趟朴老以及星云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其核心思想都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理念。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途径之一。人间佛教的思想一直成为当今马来西亚佛教界积极探索和发扬的佛教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於前来马来西亚的法师都无法长期定居於此,因此人间佛教思想之停留於播种与无系统的传播阶段,至竺摩法师的到来才有所改变,使得人间佛教获得了系统性发展。”[8]在竺摩法师等法师的努力下,人间佛教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发扬。此外,慧海法师建立的人间佛教组织更直接以救急济贫为座右铭.积极发扬慈悲精神,创办了《人间佛教》等刊物,积极落实人间佛教精神.此外,中国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也积极倡导人间佛教精神,佛光山在马来西亚也成立了佛光协会,积极弘扬人间佛教,建立人间净土。这些都是马来西亚佛教团体结合现实,从实际出发,对佛教理论体系的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
  因此,可以说寻求宗教集体精神的凝聚力是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正是通过佛教团体的联合对社会资源进行了全方位整合,使佛教的社会力量得以实施,从而获得社会成员对之的共同记忆,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来西亚佛教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特点,以佛教团体马发展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形成了多元和谐的国际性佛教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契理契机,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这是时代对所有宗教提出的难题,笔者认为马来西亚佛教对当代佛教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首先,马来西亚多元和谐的国际性佛教格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宗教生态模式的典范,其次,其本身所蕴含的宗教生态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开发和发展对构建宗教生态学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郑筱筠,女,博士,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文化》副主编,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2]杨曾文:《当代佛教》,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98页。
  [3]陈秋平:《移民与佛教》,南方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4]详细可参白玉国《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8年,第84页。
  [5]日恒法师:《佛教的社会责任》,http://blog.sina.com.cn/gaixiangheng
  [6]《二十五年来的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马来西亚佛教总会1984年版。
  [7]详细可参白玉国《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8年,第150页。
  [8]陈秋平:“人间佛教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素食的概念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下一篇:没有了!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