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印度及东南亚哲学研究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成建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度及东南亚哲学研究之我见

  成建华

  印度哲学在整个东方哲学史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有关印度哲学史的研究,近百年来,印度、日本、西欧,以及我国的学者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资料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为我们研究印度哲学开辟了蹊径。研究印度哲学史,最棘手的问题是对印度历史年代做出合理而赋有建设性的判断和堪定。我们知道,印度的古代史,尤其是中世纪的历史,是一个极其含糊不清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的古代历史没有一个完整的记录。历史上印度虽然有《往事书》这类的书籍,但它只不过是记载了一些历史的神话传说而已,不作以凭信。公元前五、六世纪印度与西方已有了商业上的往来。后来希腊从波斯侵入印度的西北,因而当时希腊人留下了记载。此外就是根据一些发掘的考古资料和游记,如阿育王石敕、碑铭,以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南海记归传》等。印度的历史就是靠这些零碎资料来编写的,自然不可能完备,年代也就难以搞清楚。这也许就是以往的史学家们在写印度哲学宗教史时有意或无意回避的原因所在。因此,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印度学的人来说,面临的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个亟待探究拓展的课题。若要把印度的历史断代问题搞得一清二楚,在学术上有零的突破,这是需要花大力气,用大量的史实资料来做充分的考据的。这显然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地进行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从整个印度哲学发展的历史特征看,印度的哲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古代哲学,(二)中世纪哲学,(三)近代哲学,(四)现代哲学。

  我们知道印度哲学萌芽于吠陀诗歌,成型于《奥义书》时期。在四部吠陀本集中,学界一致公认,最为古老的吠陀是《梨俱吠陀》。此书大概成型于公元前二千年,当时印度正处于原始社会崩溃并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哲学上,经历了吠陀和史诗两大时期,哲学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哲学上所谈论的中心话题是"梵我"问题和"轮回解脱"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社会上出现两个对立的哲学思潮,传统的婆罗门教与自由思维的沙门团在宗教哲学等相关问题上,进行公开较量,斗争非常激烈。以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等为代表的沙门思潮,极力反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思想和不平等的四种姓制度,在斗争中逐渐建立了各自的宗教体系和哲学体系。在佛教方面,佛教经历由注重人生哲学的原始佛教进入以探讨宇宙哲学为主的部派佛教时期,以及大乘佛教的萌芽和产生时期。

  印度的封建社会始于公元三世纪笈多王朝时期,这可以说是印度中世纪的开端。因为在这个时期,国家相对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婆罗门教开始复兴并转化为印度教,进一步强化了种姓制度;在哲学上,印度经历了经书时期,正统的六派哲学有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反映它们的宗教神学观和哲学体系的理论书籍,从而在理论上完善了传统的婆罗门教的宗教思想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正统派印度哲学之一的吠檀多,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基本上是一种官方的思想体系,代表和维护着印度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此同时,佛教也由小乘转入大乘,分为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两个主要宗教哲学派别;此后是大乘佛教与印度教合流时期,大乘佛教密教化,以及伊斯兰教对印度的思想入侵等等。

  印度的近代时期始于十八世纪末,由于英帝国主义的入侵,莫卧尔王朝的彻底崩溃,拉开了印度近代史的序幕。殖民主义的统治,使原有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经济停滞不前,社会一片混乱。由殖民者带来的基督教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给印度的宗教和哲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十九世纪初,在印度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宣传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直接领导了印度的启蒙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他们在西方哲学文化的影响下,对印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有近代最著名的哲学家辩喜。

  一九四七年印度取得独立后进入了现代时期。一般地说,现代印度哲学可分为四个不同性质的思潮:因袭传统印度宗教的宗教哲学、学院派的西方哲学、具有民族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甘地的"非暴力",奥罗宾多的"完整的吠檀多",泰戈尔的"人格主义",以及拉达克里希南的"完整经验不二论"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吠檀多路线的继续。他们当中有的企图用康德的学说来糅合商羯罗的不二论,或用新黑格尔学说去解释商羯罗的不二论。

  除印度以外的南亚及东南亚哲学基本上是以斯里兰卡为代表的、传播于东南亚各国的上座部佛教哲学。

  上座部佛教是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传入斯里兰卡的。根据阿育王石柱和摩崖法敕记述,阿育王曾派其子摩西陀去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据《岛史》和《大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三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五世纪初,觉音用巴利语对南传三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确立了上座部教义的完整体系。大寺派被认为是南传佛教的正统派。缅甸、柬埔寨、老挝及泰国的佛教都承袭斯里兰卡大寺派的法统。十二世纪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斯里兰卡佛教曾两度受到破坏,后再由缅甸和泰国重新传入。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约在四、五世纪。十一世纪中叶,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建立缅甸最早的统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为国教。以后历代王朝都保护佛教,建立了大量雄伟华丽的佛塔。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十二世纪左右。十三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佛教为国教。十八世纪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新旧两派,绵延至今。1919年-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释和藏外典籍。

  佛教在公元2、3世纪开始传入柬埔寨,是为大乘佛教,其后又有印度教相继传入。14世纪中叶,柬埔寨沦为泰国的属国,上座部佛教随之传入,并取代了柬以前的所有宗教。以后,老挝又从柬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

  综观上座部佛教传播的区域与途径,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与斯里兰卡佛教是一脉相承的。而整个东南亚哲学基本上反映在古代及中世纪的上座部佛教的论藏里。因此,研究东南亚哲学就是对以斯里兰卡为代表的上座部佛教的研究。上座部佛教哲学主要体现在南传巴利语系的七部论书之中,而全面概括和反映上座部佛教理论和哲学体系的著作,则是觉音所作的《清净道论》。所以,我们研究上座部佛教,应把重点放在对南传七部论书的研究上,根据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剖析上座部佛教的哲学发展线索,并结合《清净道论》,对上座部的宇宙人生观、宗教伦理观、心性论、认识论,以及它们的思维模式,由此而产生的功能性的社会效应和历史影响等等,做为探究的重点。近现代斯里兰卡哲学,需从几大佛教派别入手,对一些重大理论的提出及宗派领袖的思想来源、形成与社会影响,进行研究。

  总之,印度及东南亚哲学部分,在研究与构思上,要把握住各哲学体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凸显印度及东南亚哲学的发展特征,围绕各派在"梵我"问题上所展现的哲学观点这条主线,沿着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原始资料为依归,突出重点,强调逻辑性,客观而科学地概述印度及东南亚哲学的全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