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佛教与社会──缅甸与台湾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社会──缅甸与台湾的比较
  林端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前言
  之前我已提及《佛教与社会》一书在科际整合的启示与贡献,接下来是探讨史拜罗(Spiro)研究缅甸佛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来比较缅甸与台湾佛教的不同。
  我自己的想像就如悟因法师所提的,他看到这本书,马上就会想起在台湾佛教和台湾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是什么?我们社会学有个说法──就是社会学虽然是分析别人或分析人际关系,但其实社会学常常是想要同时了解自己,意思是当你将一本好书看完以后,其实同时也在了解自己或自己所处的社会。我想这本书也一样,我理解缅甸佛教和缅甸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之后,回过头来想像或是思考台湾佛教和台湾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我想这样看起来好像会更清楚。
  别人的宗教和社会关系像一面镜子,反过来映照我们自己的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会批评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有西方中心主义或不公平的地方,可是有时你去看他们的时候,或是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你自己时,说不定会更清楚,因为我们常常是人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不太理解自己所立处的社会里面,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
  这次很感谢香光尼僧团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回过头来去思考,究竟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是怎么样的交互关系。过去非常多的佛教学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学家,也都或多或少研究过这样的议题,可是分析的都比较支离破碎,如特定的分析慈济,还有部分研究香光尼僧团、佛光山、法鼓山,或是新兴佛教的,比较没有全貌性的。Spiro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全貌性的讨论,虽然他的样本是一个很小的五百人的一个农村,但是他一直希望透过很多资料,将这五百人的田野研究和一个比较宽广、宏观的缅甸世界,建立一个有机的连系。
  一、小乘佛教/大乘佛教
  透过他这样的一个对衬,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为什么书中的比丘看起来那么高傲,看起来有那么多缺点,或是那么自私,不爱世人。第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在于他基本上是自我证道的,是比较南传小乘的,自求解脱是第一要务;济世救人、自度度人并不是他的主要要务。所以,由涅槃佛教转成业力佛教时,或者所谓消灾佛教时,基本上俗家众或者居士的地位,就相对的被贬低了。意思是小乘佛教的居士众或在家众或俗众的地位相对于比丘众,基本上会比大乘佛教低,这个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问题,因为教义基本上就鼓励比丘自求解脱,不是求菩萨。可是大乘佛教是必须自度度人,教义内部本身就要求僧俗或者出家众和在家众之间,要建立一定的稳固的伦理关系。在小乘,这个伦理关系不会比他自求拯救重要;但是在大乘佛教教义内,这个僧俗之间的伦理关系,基本上是他自求解脱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异,就会使得台湾的佛教传统,不管是二次战后大陆传来的或是清朝日据时代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比较是大乘佛教自度度人的一个传统。相对来说,我们的僧俗关系就比较重要,在家众或者居士众在佛教信仰的僧团里面,就有一个相对比较重的地位。这是我觉得两个社会要对比的时候,第一个可以从教义上来对比。
  二、比丘独尊/比丘尼与比丘共治
  第二个也相当重要。我们今天可以在这个场合,比丘尼比比丘多,或比丘尼更重要的场合来进行这样的讨论,是因为北传佛教、汉传佛教提供一个可能性,不只是男性可以出家,而且女性也可以出家,甚至我们观察战后的台湾佛教发展来讲,是比丘尼与比丘共治。这是一个客气的说法,实际上有学者更强调,百分之八十的天下是比丘尼打下来的,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实证调查,所以我只能描述性的写:台湾的佛教团体,是一个比丘尼与比丘共治的一个佛教制度。这个是来自于北传或汉传佛教,有提供女性出家的可能性,虽然有八敬法,或是一些先天传统的客观限制,但是它还是有这个可能性。
  我们先简单描述一下,在缅甸被看成比丘独尊,而且女性毫无出家的可能性,甚至刚刚悟因法师提到缅甸的军政府一直到今天也严禁女性出家,甚至把女性出家众关到监牢里去。所以,变成政治和宗教结合起来歧视女性,使得佛教女性主义在缅甸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我们今天在台湾佛教女性主义,在座有非常多成功的例子,这个可以看出是和社会情境不同有关。教义的不同,引起僧伽制度的不同,再加上外在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僧伽的结构,会形成在缅甸是比丘独尊,而在台湾是比丘尼扮演的角色甚至比比丘还来得更重要。这样的一个情形,我想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种状况,今天中国大陆没有这样的状况,香港也好像没有较明显的状况。何以华人社会里面,台湾有这样明显的例子?这个在座各位也许可以集思广益想一想,究竟台湾社会有怎样的特性,会使得比丘尼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
  三、三种佛教并存/多元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同在
  作者提到缅甸是涅槃佛教、业力佛教和消灾佛教,还有一个秘术佛教(这个是比较少)。大体来讲有三种佛教是并存的,信仰者其实都意识到这三种的存在,他们其实是在这三种佛教里面游走,并不是说这三种佛教是各自独立的,事实上它是在缅甸人的世界观、宗教观。而台湾比较不一样,台湾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地方,有时我用宗教奇迹来形容台湾的宗教现象,因为不只佛教是多元的,还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也是多元的。现在台湾的佛教除了汉传比较正统的,我常常称为文化佛教以外,又有藏传佛教、新兴佛教,还有以前斋堂传统的在家佛教,以及像龙山寺佛道混合的民间佛教,显宗、密宗都很多。所以,台湾佛教是非常多元的。当然现在可以看出比较正统的、文化义比较强的佛教,愈来愈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家佛教、民间佛教、新兴佛教还是在台湾多元的佛教里面并存著。再扩大来讲,缅甸主要是一个佛教国家,而台湾却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如昭慧法师说百分之三十五的比例是正确的话,那还有百分之六十五是其他宗教。可是事实上我们社会学家还是会怀疑那个数字,因为最主要这与汉人宗教的特性是有关的,常常是多元的,是一种融合主义,综摄主义,他可能认为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他也会去道教的宫庙和民间宗教的道场。所以,严格意义的佛教徒到底多少,说实在我们不知道,比基督徒多很多,但是多到什么程度,说实在的还不太确定,这个就涉及到第四点和第五点。
  四、佛教:唯一的大传统/儒释道:三分的大传统中,儒家影响大
  这点我们注意到,缅甸佛教是唯一的大传统,而台湾汉人的社会里面,基本上还是儒、道、释三家,有三个大传统。这三个大传统里面,一直到今天,我觉得儒家的影响并不小,甚至像杨惠南老师他也觉得现在人间佛教的发展,由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到现在非常多的相关的运动,是有点佛教儒家化的影响。当然在座法师也许不一定会同意,但是在这里面起码碰到的大传统,不只是佛教的大传统,而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多元的,而三教又既异且同,就是它里面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有一些在过去两千年的过程里,又有逐渐融合的地方。例如卢蕙馨老师提到,证严法师的静思语录,事实上我的小孩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联络簿就充满了静思语录,家长也要写意见,所以我等于也看过静思语录,而我自己是研究儒家的,我会觉得那里面其实充满了非常多儒家的观点。所以,事实上静思语录是不是纯佛家的,我觉得也有可能它也是一种儒、道、释综合的一种结果,这是我自己的解读。可是这个可以反衬出台湾佛教界的很多影响,甚至我们有个说法,台湾儒家的复兴要靠佛教界。事实上非常多的佛教界,包括华梵大学有举办儒、佛会通的研讨会,所以现在很多提倡儒家思想的,其实是在佛教界里面,这个很奇怪,但是有这个层面。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起码他们觉得彼此之间是亲近,才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是缅甸是唯一的大传统和我们多元的大传统的比较。
  五、在三种佛教中徘徊/在不同宗教间“游宗”,综摄主义(syncretism)
  也就是因为台湾宗教是多元的,郑志明老师就有一个“游宗”的观念,他说台湾人常常在不同的宗教里游来游去,初一拜这个,初二拜那个,初三拜那个,有时也会去教堂一下。意思是说他们不太认为这些神明会打架、彼此之间是互斥的,因为这是一种综摄主义、融合主义的一个立场,这不是一种像犹太基督宗教那种比较一神论的,相对来说比较维持一种唯一信仰的。台湾的汉人事实上信仰是比较多元性的,而且多重认同,这也是我们说佛教徒百分之三十五这个数字到底是否正确,因为它多重认同的结果,可能会和别的宗教重叠。所以,我们信徒的比例,在台湾都很难算出来。有外国学者向我拿统计表,我都把内政部民政司统计的表给他,但是我都加一个这是只能参考的表,因为永远无法计算出很精确的,我们的宗教之间不是互斥的,信仰者也不将宗教之间以互斥来看待。
  六、佛教作为依变项
  1. 农村佛教/都市佛教
  贴紧著Spiro的分析角度去思考,我画一个斜线,意思是说左边是缅甸的状况,右边是台湾的状况。作者所观察缅甸社会的当时,是一个农村佛教为主的状况,他分析的那个村落,还有整个缅甸是一个农业社会的状态。相对来说,为什么台湾的都市道场是一个必须关注且又非常重要的议题?我知道很多佛教的杂志,都有讨论到都市道场的问题。就是因为台湾佛教随著台湾都市化的过程,逐渐由过去数十年的乡村佛教,变成都市的佛教。我们今天可以在这个道场里一起来共襄盛举,讨论这个问题,也就是因为都市化的结果。都市变成它主要的活动场所,或是它主要传播的领域,已经从农村转移到都市,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台湾佛教如何因应台湾都市化、工业化,人的自主性提高,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社会的年纪降低了。一个都市的场景,都市丛林的社会,变成是一个佛教所要对应的社会,这和Spiro所描绘的农村佛教,是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2. 农村经济→佛教兴盛/经济奇迹→佛教奇迹
  在缅甸可以看得出来,农村经济支撑著佛教的兴盛,而台湾过去经济的奇迹,也撑起来佛教的奇迹。就是台湾现在佛教的兴盛力量,在整个世界佛教的复兴运动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这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必须要台湾人过去打拼,有余钱,有剩余的人力、物力,然后从经济部门逐渐转到宗教部门,而且大量贯注在宗教部门里的佛教领域,就促成非常蓬勃的一个佛教奇迹的现象。我觉得这不是偶然的,这和台湾经济奇迹是有关联性的。
  3. 出家众教育平庸/出家众有一定教育水准
  佛教作为依变项,就是台湾社会对佛教的一些影响,有一点是在于台湾后来虽然教改,最近十年有一定的纷乱,但大体来讲,随著经济奇迹之后,台湾过去的教育水准有普遍高度提升,所以使得台湾的出家众,一般来讲有一定的教育水准,而且甚至在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准之上。而Spiro所描绘的缅甸比丘,基本上他的教育被看成是比较平庸的,和他的正式教育来比,他并没有一个平等的地位。这是两地教育的一个比较。
  4. 强势父权社会→比丘独尊/弱势父权社会→僧尼共治
  台湾出家众有一定的教育水准,就会产生作用,推动很多文化上的运动,社会改革运动,对台湾整体社会,有一定明显的回馈。至于两地社会的形态,因为我不是研究缅甸,我推测也许缅甸的父权社会比较强势,所以男性独尊的状况下,会使得比丘独尊也一起被鼓励。而台湾我把它解释成是一个弱势的父权社会,尤其我们碰到韩国人、日本人,再看看缅甸人,我会觉得台湾的汉人是弱势的父权社会。譬如在家庭内女性管钱,对很多欧州人或美国人是很难想像,但在日、韩、缅甸等地来讲,不太是这个样。所以,弱势的父权社会,起码还会变成僧尼共治,或甚至比丘尼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个是我们必须要去理解和台湾社会特性是有关的。
  5. 威权军政府?/出生率急遽的下降
  我在想像现在缅甸是威权军政府,一定程度还控制著佛教的发展,而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政治的挑战,当然解严前政治对佛教的控制是蛮多的,但解严之后相对来说,我们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充分宗教自由的国家。所以,我们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是台湾出生率急遽下降,这是一个对台湾佛教界相当大的挑战。因为两夫妇只生1.2个小孩,中间0.2还是外籍新娘的贡献,所以等于是台湾人两夫妇只生一个小孩。这种状况之下,未来比丘尼或比丘的出家众,他的人员要从何而来,下一代的比丘、比丘尼要从何而来,这变成是一个当务之急,这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是要made in Taiwan,还是要从外地引进,从其他华人社会引进,或其他国的人引进?佛教是一个普世的宗教,基本上国族并不是很重要的角色,但这是我们台湾社会必须去思考的。
  七、佛教作为自变项
  1. 佛教是主要国族整合象征/佛教是跨越族群的整合力量
  再来就是佛教影响社会,佛教作为自变项。我们发现缅甸佛教是国族整合的象征,因为佛教是它的国教。台湾因为没有国教,但是佛教是一个跨越族群的整合力量。像昭慧法师特别提到,族群的认同与佛教的认同来说,佛教是普世的宗教,它有跨越族群整合力量的一面。
  2. 佛教是主要意识形态/佛教是多元的意识形态之一
  佛教在缅甸是主要意识形态,在我们这里佛教是多元的意识形态,也是诸多宗教里的一种,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而且影响力也愈来愈强。
  3. 佛教导致非宗教社福之困难/非宗教社福亦受影响
  Spiro也提到社会福利和佛教的布施之间的互斥关系或排挤作用的关系。台湾其实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也听过不少社会福利团体对于宗教界,有时是对佛教界的抱怨,他们会觉得在donation捐款或是劝募时,宗教界取得的是比较大的一块饼,而他们分得的是比较小的一块饼,这是一个台湾人力、物力分配下,宗教性的社会福利和非宗教性的社会福利之间,存在著相互竞争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反而和缅甸比较类似。
  4. 佛教自给自足/佛教成为宗教全球化之尖兵
  感觉上缅甸的佛教,是比较自给自足的,而台湾佛教是非常活跃的。随著台湾人向世界各地全球扩张时,佛教也向全世界扩张。台湾宗教的全教化,事实上佛教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很多政府做不到的,佛教界都去做了,很多因为政治因素没办法参与的,反而佛教界可以代表台湾出去和人家对话。
  八、僧/俗关系与伦理:僧为俗之理想自我/僧俗为对称之互惠(“报”reciprocity)关系
  再来八、九、十这三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我会认为这部分反而是我们今天台湾佛教的一个经验研究,不管是社会学、人类学或心理学研究,都是最缺乏的。在昭慧法师的《佛教伦理学》里面有涉及到一些。这方面起码我会觉得Spiro的描绘非常精彩,譬如他会认为僧为俗之理想自我,就是俗人做不到的,他把僧想像成一个理想自我;相对来说,台湾佛教僧俗之间,比较拥有一种对称之互惠关系。
  我会想像台湾僧尼是俗众尊重的对象,但是可能没有到达一个把僧尼想像成理想自我的地步,因为我觉得基本上是一个尊重的对象,位阶也是比较高的,彼此之间是比较接近汉人有来有往的一种互惠关系。“报”,reciprocity,也翻译成互惠。“报”本来是讲俗俗关系,就是俗人和俗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里的僧俗之间,也有点模仿俗俗关系,基本上虽然僧还是上位,但是没有像缅甸上下位阶那么明显。台湾的僧俗关系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实际上每一个道场、每一个佛教团体是不太一样的,需要经验研究再做进一步说明。
  九、僧伽关系与伦理:僧伽间的合作与冲突/僧/尼间的合作与冲突
  僧伽之间的关系,台湾比较紧张的是在僧尼之间的关系,虽然主要是合作,但是因为八敬法和很多传统的客观限制,使得传统的教义和一个客观实际的力量之间,产生一个落差。意思是如果现实世界里,比丘尼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而旧有的传统,又比较偏重比丘的时候,这个就变成它的规范面和现实面,产生一个内在的紧张。这种教义和实际的紧张关系,会反映到实际僧尼关系的一种紧张关系。这我也没有实证研究,但是可以抛出一个想像空间,让大家来理解。
  十、僧伽人格特质:依赖、自恋与情感怯懦/谦虚?入世?情感开朗?
  第十点也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因为Spiro提到缅甸的比丘有依赖、自恋和情感怯弱的现象,看起来相对来说是有批判的色彩。台湾比丘和比丘尼的特性是比较谦虚的,因为大乘的教义比较入世,情感比较开朗。我看在座的比丘、比丘尼都很开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有台湾比丘、比丘尼的全貌,还是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去理解。我觉得Spiro这样的一个分析架构,可以提供我们非出家人,去观察比丘、比丘尼的一个可能的角度,也是一个提供比丘、比丘尼自我反省,或自我想像的一个角度。我想这个角度基本上蛮特别的,但是的确蛮有社会学意义或有社会科学意义的。我不知道大家觉得有没有佛学意义,但是起码对我来讲,我觉得是蛮重要的一个课题。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