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法显法师访问印度对中西交流之贡献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显法师自公元399年离开长安,历尽千辛万苦,渡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之流沙,翻越冬夏常雪、百壁千仞之葱岭,遍游北、西、中、东天竺,最后由师子国附舶东归,又身经鲸波骇浪之险,方于412年抵达青州。总计法显在外前后凡十四年,其足迹遍及我国西北以及今中亚、南亚、东南亚,包括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在1500多年前,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能完成穿行亚洲腹地并经由涨海回国的大旅行,实可谓无与伦比之壮举。唐义净曾将法显与玄奘相提并论:“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然就时代先后、旅途选择及其他条件之差异,创辟荒途的法显比继开中路的玄奘更为艰苦。故梁启超有云:“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赉佛典多种以归,着《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兹将法显之伟大贡献分叙于下:

  (一)西行求法先驱:魏晋间,虽有朱士行之西行取经,但他仅到达于阗,未出今中国之版图。只有法显才是中国亲赴佛教圣地求法之先驱者。其同行者虽有十一人,然中途其他人或退返、或转途、或死亡、或留住,唯独法显一人携经返归晋土。正所谓“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法显在十三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内,游历三十余国,尤其是亲自拜访了佛陀之诞生处、苦行成道处、初转法轮处、长住说法处以及般泥洹处,这在中国佛教史上乃空前未有之举。在法显的影响下,西行求法者与日俱增。法显甘冒九死一生之危险,长途跋涉以追求真理,其精神至为可嘉,诚如其自云“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无怪乎为《佛国记》作跋者认为法显系古今罕有之人,“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

  (二)弘扬佛教义理:法显为求戒律而西行,他果然也携带了中土所无之律藏和其他佛经以归。按佛家律有五部,法显自摩竭提国和师子国带回中国的,就有《摩诃僧只众律》、《萨婆多众律》、《弥沙塞律》等。显以古稀之龄犹苦修梵文、梵典.返国后立即着手翻译自己携回之经律,对中国佛学之发展产生了深远之影响。

  (三)推动中外交通:如前所述,法显是海陆并遵、广游天竺、携经以还的第一人,他在外的长期旅行对中外交通之贡献良深。自西汉以来,中国同西域无论陆道、海路均已相通,然史书明确记载由陆路或海路往来印度及斯里兰卡者,法显是最早的一个。唐道宣《释迦方志》提到的中印交通之“陀历道”,即法显等人所创辟。他在天竺之游历,他由多摩梨帝至师子并遵海路回国,亦均史无前例之举。另《佛国记》所载法显等由北道之焉耆顺西南行而至南道的于阗,法显由印度洋至南海的航程和有关信风记载,对后来的中西交通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留下不朽名著:法显在访印回国后,于义熙十年(414年)写下自己的行记:《佛国记》。该书又名《历游天竺记传》,或称《法显传》、《法显行传》。这是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中外交通名着,全书约万字,以洗炼之语言叙述了自己往返印度的艰苦经历与航程。该书记载了法显所历三十余国之道路、山川、形势、气候、物产、宗教、寺庙、古迹、典章、风土、人情,保留了古代西域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珍贵史料,是为研究佛教、中西交通以及古代中亚、南亚各国历史的不可多得之实录。因此,《佛国记》一向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即先后被译成法、英、日及其他多种文字,校注、研究该书者为数众多。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