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华严论坛:如何增进佛教出版品的影响力--梁崇明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千出版社社长及发行人梁崇明

  编者按:2010年9月4日至6日,台湾大华严寺、华严学会举办的首届“华严全球论坛“及世界佛教僧伽青年大会(WBSY)以“全球化运动在佛教-自然生态平衡 (器世间) 之可续性”作为论坛的主题;对全人类、世界环境与生态之生生不息,作永续的关怀。
  大千出版社社长及发行人梁崇明发表论文:如何增进佛教出版品的影响力

  内容如下:

  就个人以佛教出版的立场而言,及社会大众诉求为考虑,用反观的方式,提出以下九个思考面向,与诸位大德共同来讨论。一、佛教出版品未来的使命。二、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三、组织再造迎接新未来。四、提升法宝流通的质与量。五、迈向高质量的阅读时代。六、.开发多元的法宝型态。七、建立法宝共享平台之数据库。八、资源整合增进效益。九、科技人性佛性三合一。十、大千出版社服务项目简介。期愿透过与会的诸位贤达一起集思广义,对增进佛教出版品的影响力有更大的裨益。

  一、佛教出版品未来的使命

  (一) 佛教精神的传承与实践

  1. 有效缩短众生的痛苦期

  如何让佛法在社会深耕,这是佛法在世间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因为众生有病所以社会需要佛法,佛法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佛教出版品会应多加强对人文的关怀,譬如从关心教育问题,善巧的导入佛教的价值观,让功利主义,以及知识至上的竞争意识,能得到转化,降低那不断飙高的痛苦指数。从关心道德问题,加强推广共命共存的观念。从关心环保问题,破除个人宰制自然的意识,反省自私行为与灾害的关系。从经济、能源、粮食,灾难……等等问题,唤起觉醒的力量。以佛法的善巧方便,多出版关心社会问题的出版品,方能与社会的诉求产生连结,这样的作品才能有效的被阅读,佛教拯救苦难众生的慈心,才能在这里发挥作用,有效缩短众生的痛苦期,让大家少走冤枉路。

  2. 扭转大众对佛教的印象:

  如何让学佛年轻化,破除老人佛教的负面印象,这是佛教界应该共同努力扭转的问题。以现在佛教界状态,应该多出版吸引年轻人阅读的出版品(作品要以吸引年轻人的议题为主轴,以善巧的方法导入佛法)。另外也要破除往生送死的刻板印象,让佛法无所不在的精神,转化为看得到的具体行动,发挥佛教让人快乐的智慧。世俗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社会大众只在亲人往生的时候才想到佛教,那表示佛教被社会需要的好像只有这件事。现在应该将佛法在教育上的功能,如何善巧的发挥在社会上,让社会大众遇到教育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是佛教。

  (1) 应提供全方位的佛法教育课程:

  增进有益世出世间学习的方法(禅定与专注)、世出世间学习

  的次第,研习等等出版品。

  (2) 联合成立佛教正法机构:

  以一般社会大众的能力,根本无法判别正邪佛法,因此,让附佛外道以及搞个人崇拜之造神运动者有机可乘,假佛教之名做出非佛教的行为,严重误导众生,毁坏佛教教义,扰乱了佛教,甚至破坏了佛教名声。我不能再坐视不管,更不能以驼鸟心态看待此事,希望佛教能来一次大团结大联合,共同设立正信佛教出版品的认证机构(佛教的ISO),订定审查制度与认证机制,推动佛教正法运动,宣传拣择正法的活动,教导大众如何分辨正信佛教,让大众具有判别的能力,这是相当急破性的工作,也是全体佛教的责任与义务。

  (3) 积极主动向媒体发声:

  多出版与时势脉动相关之出版品,提出佛教的想法与做法。主动向媒体发声,提高佛教对时势建议的能见度。许多媒体常因为错误报导,误导大众落入错误的观念,因而让许多无知的人断送了慧命。这个问题远比杀生还严重,我们都知道智慧比失去身体还重要。因此,可以从社会上所发生的问题,掌握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声,实时反应正确的观念,提高佛教的能见度,深化佛教在社会的影响力。

  二、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一) 佛教出版机构服务的范围

  为了因应e世代高速变化的社会,印经会服务的范围,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与诉求,依专业能力循序渐进深耕服务内涵与扩大范围:

  1. 深耕服务内涵

  对原来的服务内涵及服务质量,应做全盘的重新检讨,找出不足之处,加强其内涵,强化服务深度。依实际的状况观察,关注每个服务对象的实际状况,建立服务对象之个人档案,做阅读效益评量与追踪,掌握阅听人的状态。

  2. 与世界接轨

  突破区域性服务范围,学习从区域到全球性的服务,从了解世界的苦难与诉求,重新调整团队的服务步伐,扩大弘法视野。

  从佛教徒扩大到非佛教徒的服务:

  前面我们曾提到佛教出版机构应多加强对人文的关怀,这就是从佛教徒扩大到非佛教徒的一种服务。譬如也可以从社会许多问题中,善巧的导入相关讨论的活动,再从这些活动中导入佛法,甚至出版与此议题结合之出版品。

  3. 主动积极的精致服务

  (1) 勇于开创:

  这已经不是一个等待因缘的时代,佛教出版机构应更积极的开创因缘,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积极的走入社会,如走入小区、团体、企业…。

  (2) 永续的深层服务:

  个人化终身服务的时代已经来临,要积极建立读者个人化学佛档案,从请书、阅读、记录、沟通、追踪、关心、解惑、成长……等等,做全程完整的记录,做为个人化服务的执行参考。

  (3) 建立佛教专业的问题咨询中心:

  建立全方位的Q&A沟通桥梁,譬如设立“佛法一指通”专线,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来回答,除了学佛遇到的种种问题,能给于适当的帮助与指引之外,也可以让急时遇到困惑的大众,能得到实时又正确的答案,避免受骗上当。并将解决困惑的案例,结集成书。

  (4) 落实佛法的实用性:

  不谈玄说妙,要听那听不到的声音,要真正了解现代人的急迫诉求是什么。譬如,从现实面的苦难

  诉求,来落实佛法在生活上的实用性,有效的处理感情、婚姻、健康、事业、债务、就业、职场、意外灾害等等问题。因此,不能什么事情都推给业障,要先问诊,要能观机逗教,给对的药,以务实的态度把方法拿出来,告诉他怎么做,展现佛法的价值与实用性,增进对社会的影响力。

  (二) 佛教出版机构服务的项目

  以下所提出的佛教出版机构服务项目,有些单位已经执行的相当理想,鄙人最主要是将现代人的诉求,或者是社会需要的部份,希望透过执行面的加强,增进这些服务项目的影响力。

  1. 书展办理

  佛教界甚少自行办理大型佛学书展,虽然每年的台北国际书展,有某些佛教出版单位参加,但显然还是太少,影响力不够大。因此,个人希望教内印经单位,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办理大型佛学书展,让社会大众产生关注,看看佛教界到底有那些出版品,藉此打开社会大众认识佛教的眼界,提高佛教出版品的影响力。

  2. 新书发表

  一般结缘书出版了之后,顶多发发书讯,甚少有发表的活动。因此,个人建议结缘书也要办新书发表会,发们可以刊登媒体,或者其它管道发布活动讯息。并邀请助印者、倡印者、推广者、流通者……等等一起来参加,共同提高结缘书的能见度与影响力。

  3. 阅读研习

  一般阅读研习有诸多型态,如研习会、研讨会、读书会、导读会、阅读座谈会等等。但大多显得太佛教,或者太严肃、太拘谨,很难令参与者真正敞开心胸,道出内心深层的声音。另一方面也很难让一般大众(非佛教徒)直接参与。因此,个人建议,除了依诉求分班分级之外,要尽量朝开放式的参与,不要太多权威式的主导,过程尽可能要活泼轻松,让研习没有压力,只有影响力。

  4. 活动办理

  可从教内至教外的交流活动中,敞开佛教的心量,开起长期观摩学习之旅。从国内至国际交流活动中,

  打开跨区域、跨国界的不同领域之学习视野。从两岸交流中,重新找回佛教在中土的影响力。从参访实修者的活动中,增进精进的动力。从与图书馆的合作中,办理相关奖励活动,活化佛教的阅读风气。

  三、组织再造迎接新未来

  (一) 以社会整体变化之诉求,检视组织因应能力

  1. 旧组织之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之总检讨

  社会变化速度太快,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佛教出版机构之组织,同样必须面对社会整体变化之诉求,检视组织因应能力,重新检讨如何做调整,让组织功能达到契合时代的理想状态。

  2. 重组组织人力资源之特性

  为因应时代变化,原组织人力资源之特性,应重新整合,找到更适当的定位,发挥未被开发出来的潜能,从授权、决策、执行,验收等等,来检讨整体组织之运作效能,让组织充满新活力。

  (1) 就人力资源规画而言,可从正职、志工、义工,以及委外等,评估短中长期业务诉求,再预拟人力需求发展规画。

  (2) 人才的传承与复制,必须从专业度去做检验,将核心技术数据化,让专业技术能够量化学习。做短中长期的传承培训(复制)计划。让老一辈的经验应传承给年轻团队,促使团队年轻化,新旧血轮能顺利的转换,能共同为续佛慧命而努力。

  (3) 就专业人才培训而言,编辑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编辑力。美编必须具备视觉美学的创造力。设计必须掌握时代迈动的创意。发行除了熟悉的通路之外,必须懂得应变与新通路的开创。文宣则必须懂得善用媒体的力量。因特网人才必须随时掌握新技术,让网络经络畅通无阻。数据库人才必须具备永续思考的技术。软硬件计算机人才必须随时掌握新技术,做到善维护、具扩充性,具不断更新功能等诉求。弘法人才必须具备能写、能讲、能演的功夫。

  (4) 就人才充电计划而言,应按职务之诉求,提出各项新知与技术之学习,做短中长期的规画。

  (二) 导入心愿景活化组织机制

  组织之动力,来自组织之愿景,让所有组织之参与者,在生命价值的实践过程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除了大愿景之外,必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点,导入该时期的心愿景。例如这次四川大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以佛教出版机构而言,如何针对大地震后人心的恐惧与创伤,提供有效的疗伤止痛法宝,而组织应该把这项任务立下一个心愿与目标,让参与者从这个心愿中活化组织机制,展现个人的职志与组织愿景,在不断的交互与契合中得到法喜。

  (三) 佛化制度

  以五戒、十善、六度深耕组织之文化,完全以愿心为出发点,让组织的运作达到主动积极的互补功能,以佛性化(活性化)的机制,实用佛法的定慧等持的力量,以及专注身心合一的做事精神,做为全方位能力的品管机制,降低缺陷率与错误率。展现组织之生命力,让系统的思考更完善,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得到实现,发挥团队不断学习的精神。

  身安才能道隆,佛教不断唤醒大家要发心,但千万别忘了,佛教出版机构本身就是佛教道场,我们要别人发心,组织本身自己就要先发心,才能留住人才,薪资不能与现实面差距太大,否则身不安如何能够道隆!

  (四) 顾问团队的建立

  每个人都有盲点,组织有组织的盲点,因此,需要有专业的顾问群做后盾,以顾问群的专业度,视为第三者的客观观察,随时检验组织、改造组织,让组织永保领先的专业度。

  四、提升法宝流通的质与量

  有关如何提升法宝流通的质与量,个人认为要先转化佛教法宝流通旧有的观念,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放下沉重的包袱,全心开创新局。列出以下五点,请大家一起来研讨。

  (一) 有效流通珍惜资源

  结缘书除了会员制以外,通常很难知道发出去的书到底有多少人看?效果也很难评估。完全是一厢情愿,单方的一个流通方式。我个人甚至还听到一位弘扬净土的知名法师说,尽量印尽量发,只要有一个人成佛,不管发多少钱都值得!这样的想法,及这样的算法,实在很难令人苟同,相信只要有点供需观念的人,都知道这是相当颟顸的做法。

  如何做到以各个不同的诉求对象,给对的药,达到学习的理想效果,这才是有效流通的主要目的。因此,有效的法宝流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阅读调查,将读者群的资料做不同诉求的分类,以及阅读追踪统计,心得分享研究与成效分析,以利流通成效之评量,并依此做为观机逗教的基础数据,供日后出版参考。

  (二) 法宝流通调查

  从供需调查开始着手,首先应透过教内与教外媒体发布新书讯或出版预告,一定要有书籍及作者简介,并且以明显的字体秀出“提供试读本、或样书”的字样,让外界充分明白流通办法。所提供的试读本内容必须足够表达该书的内涵,令外界确实能够了解阅读该书的接受度,如此才能达到调查的实质效果。所提供的法宝书讯、简介、试读本、样书,不能漫无目的的给,为了珍惜资源,都必须采登记制。印书量就从回收调查样本数量来做决定。

  书籍发行必须附具有反馈机制的调查表,例如制作问卷,像读者回卡这类的简易调表,或者心得分享。还有延申阅读的介绍(阅读后的下一本书),相关的阅读奖励办法。总之要有双向沟通的功效,让读者与印经会一起成长,尽可能做到沟通、关心、追踪、调整、改善,成长等各阶段的记录。

  (三) 流通多样化

  改变结缘书的流通结构,不同场合做不同的流通,采多轨,有完全免费结缘、工本费、定价,赞助等等流通方式。另外我们要以流通点来思考普罗大众会在哪里看到佛书?以知识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大众来思考,到底他们会从哪里知道佛教?根据阅读调查,书店及图书馆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管道。反而素食店或佛教的图书馆,是一个特定对象的管道。因此,如何将结缘书(改为上市版本)送到书店、图书馆,是佛教出版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上班族大多接触不到结缘书,个人建议,将佛法的理论转出来,结合普罗大众的生活诉求为议题,出版实用性的佛法书,将结缘书推到书店、7-11、大卖场、学校或医院(图书馆或阅览处)。

  另外我们来谈谈异业流通合作,目前很多企业都有许多公益活动规画,佛教出版机构如何针对企业的诉求,提出合作方案,让双方都能圆满达到各取所需的理想目标。除了活动配合之外,与各个行业合作开譬免费流通专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管道。例如医院、美容院、饭店、旅馆、民宿、茶艺馆、咖啡店、休闲场所……等等,都可以设流通专柜或设简单式陈例书架。

  (四) 结缘书末端管理

  在素食自助餐最常见到结缘书没人管理,或者随便乱堆,这都是造成法宝不受尊重的坏印象。就长远性的考虑,佛教出版机构应寻找合作对象,自行设点,设柜。设专人管理,订定管理办法,最起码要维持流通处干净、清爽、整齐的基本要求。采不定时检验,发现执行不利,立即提出改善要求,无法配合者,撤除该流通点,宁缺勿滥,不要造成法宝不受尊重的坏印象。

  (五) 扩大流通范围

  佛教出版机构应多参加海内外国际书展,开发双语或多语版本,与国际多交流,吸取各国的出版经验,分享彼此的弘法心得。另外也要将佛法传回中国大陆,我们可以与中国大陆的寺院合作,将法宝直接在大陆印制流通。还有世界各国华文地区,都可以透过合作的模式广设流通处。

  五、迈向高质量的阅读时代

  我们必须以世界出版业进步的速度,来反观佛教出版品的质量,如此才能有效的提升佛教出版品,真正与世界接轨,而不是自己关起门来说自己好,这样对我们一点也没有帮助。我们应该从满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诉求,增进佛教出版品的影响力。

  这几年来结缘书虽然比以前进步很多,但速度仍嫌不够快,尚未能全面性提升质量,努力的空间还很大。因此,要打破结缘书不专业的印象,必须从出版品的质量做起,这是印经会当务之急的工作。以下分别从两种出版品来讨论:

  (一) 实体书应有的出版质量

  限于篇幅的关系,以下所列的专业项目只能做重点提示,相信大家都能藉由上市的出版品中了解更多相关检验办法。首先从出版品选题来谈,佛教出版机构应勇于开创与突破,避免一再重复旧书稿的印制,要开发符合时代诉求的议题。在审稿的质量方面,应聘请佛学解行并重之法师或专业人士,建立严谨的审稿机制,最好建立正法的认证机制。撰稿的质量方面,应讲求文字的流畅通顺,与易读性。在译稿的质量方面,应寻找曾经翻译过佛学书籍,具备佛学的某种专业程度,译稿必须经专业审核标准审核。校稿的质量必须以零错误为目标,尽可能将错误率降到最低。编辑的质量要从书籍整体性,做到传达该书理念的最佳效益,无论是标题、副标、段落、插图、版型……等,都要考虑其阅读的适切性。美编的质量要讲求视觉的舒适性(清爽版型与最佳视觉效果),符合现代人轻松阅读的诉求,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用字的质量要从字体的选择做起,有哪些字体在长时间的阅读下不容易累,耐读性佳。针对标题、内文、批注,用哪些字体较适切,字之大小也要注意应用的恰当。排版的质量应注意字间、行间与阅读适切性的考虑。设计的质量就是要符合书籍主题之诉求,要有独特的设计品位,抓住读者的心。摄影的质量方面,无论彩度、明度、对比、焦距等等,都要有基本标准要求,至于取境与技巧,那是摄影师的境界,最主要是符合书籍所要展现的内容。照片的质量至少一定要清晰亮丽,色彩鲜明,没有刮伤或瑕疵。

  扫瞄的质量在于解析一定要达到印刷标准(dpi、彩度、明度、对比等等标准要求),注意细腻处是否消失了,层次是否分明。制版的质量必须配合最好的版材、及晒版的精细度、准确度,完全将原图所要求的效果展现出来。印刷的质量必须讲求着墨均匀度,将打样的要求效果展现出来,如显相的层次,色彩准确度都要符合打样的标准。装订的质量要注意折纸的准确度、用胶的质量、裁切的精准度。发行的质量应注意装箱之正确放书的方法,及包装之坚固性、防撞击性。上述仅供参考,未提的其它事项,可多与同业研究,找出更好的品管方法。

  (二) 有声书应有的出版质量

  有声书的质量,牵涉范围相当专业广范,今就以下四大项提出供大家参考。1.录音的质量首重录音室的设备,与录音师的技术,如果前两项都达到理想值,最后阶段应用高科技设备检测音频之质量。2.剪接的质量在于使用的剪接工具是否精确,操作人员是否熟练、够专业。3.录像的质量在于画面的稳定,避免晃动所造成的变焦,取境要有美感,至于光线、色彩、明暗,对比等等,要有一定的水平。4.制作(复制)光盘的质量,应从音轨与音质做测试,注意音轨否有误码,要了解用什么档案制作质量最理想。

  另光盘片外包装材料之质量,可向厂商要一份品管检验表,按表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六、开发多元的法宝型态

  新时代的阅读诉求,已经进入多元的阅读型态,因此,必须开发多元的法宝型态,才能满足各种型态的阅读诉求。下列分别以法宝型态、法宝内容,提出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法宝型态

  就现有已开发的三种法宝型态,分别说明如下:

  1. 实体书

  就纸本书而言,可开发平装(配CD)、精装(配CD)、口袋书、立体书、绘本。内容方面有纯文字的、配插图或图片、图解书、漫画书……等等。

  2. 有声书

  有影音多媒体、3D动画、电影等,成品有CD/VCD/DVD等等。内容方面有交互式、教学式、观赏式……等等。

  3. 电子书

  (1) 计算机阅读器或网络在线阅读器(阅读器-可供阅读之软件),也有配合光盘起动,直接将光盘放入计算机,自动与网络联机,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

  (2) 携带式阅读器,有Sony Librie、Amazon.com Knidle、Kolin Library、电纸书STAReBOOK……等等。

  (二) 法宝内容:

  1.出版规画

  佛教出版机构应该要有明确的出版规画,以短中长期的出版规画,做有系统、有系列性的出版,以长远心耕耘,让阅读得以持续的延伸,形成永续的阅读力。

  2. 给佛教徒看的出版品

  在旧读者方面,应加强实修之图解书开发,透过图解的方式,让读者清楚的掌握实修的过程,提升实修能力。刚入门的新读者方面,应该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佛法修学次第,或者透过绘本的方式,更容易了解佛法义理。

  3. 给一般读者看的出版品:

  要以现代生活用语为主,以说故事及生活佛法实践案例,取代枯燥的佛法理论,让普罗大众都能够欢喜接受。另一个做法是,不告诉您这是佛法书,以不着痕迹的方式将佛法导入书中之情节。让街上穿西装及穿高跟鞋的上班族,读了之后来学佛。

  七、建立法宝共享平台之数据库

  从浏览共享平台观机逗教:

  (一) 建立佛教的维基百科

  采完全开放式的平台,双向互通,从参与中,分享彼此的心得,不断的双向成长。从浏览共享平台数据库之点阅率,及点阅范畴,得知读者诉求,了解读者之惯性,乃至思想。从这些数据当中,分析读者之想要与需要,提供有效的药方。就以长期性的观察而言,从点阅记录读者的成长曲线,有助佛教出版机构帮助读者提升学佛的程度。

  (二) 按读者的诉求随机编印出版品

  社会变化快速,人心显的更不稳定,因此掌握第一时间点,以最实时的出版方式,因应读者实时的求知欲,满足读者求法的好要心。印经会之计算机数据库,可直接与POD[1]厂商联机,按读者的需求随时编印,满足快速少量之实时出版诉求。

  八、资源整合增进效益

  (一) 内部资源整合

  评估佛教出版机构内部各部门之执行绩效,以去芜存菁的方法,将过度人力或资源较多之部门,转给其它需要的部门,或保留绩效好的部门,改善或去除效益不张的部门,甚至将整个部门重新改组。

  (二) 外部资源整合

  评估外部协力厂商业务之执行效益,保留绩效较佳,服务较好的,去除效益不张的协力厂。经评比后较理想之厂商,应加强合作关系,扩大合作业务,列为长期合作的好伙伴。对于发心帮忙之外部资源,或赞助单位。应从发心的内容与赞助事项,评估其适切性,调整其诉求目的,将资源应用发挥至最大效益。

  (三) 以提案模式,促进教内资源整合

  1. 按组织之规模大小以及专业分工整合

  小组织可以采项目方式(专业领域业务)向大组织提案,借着大组织的资源实现自己的志愿与理想。如此不但可解决小组织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弥补大组织在某些专业领域不足的问题。以组织之规模大小及专业分工整合,让大小组织成为互补关系,犹如小组织可以专业承览大组织的相关业务,大组织亦可释出委外案件给有能力承接的小组织,甚至大组织可培养小组织为专业合作伙伴,或者大组织赞助小组织发展更专业领域。营造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让佛教出版机构的凝聚力,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2. 工作计划分享

  各个佛教出版机构组织,应该每年共同召开年度工作计划分享之相关会议,藉由彼此对年度工作计划的讨论,与交换意见之参考,可避免彼此间重复的选题,或同构型的重迭工作。另外亦可经互相检验的方式,改进年度工作计划内容,避免公门式的消耗主义,增进计划案的效益。

  3. 资源交流、分享、共享

  佛教出版机构彼此之间,应多举办交流活动,互通有无。如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其它交流等等,厚实彼此的实力,增进影响力。开放资源共享平台,讯息连结,互搭网络便车。或共享仓库,共享发行、设计、编辑……等等人员,可节省彼此成本,共创最大效益,扩大影响力。

  九、科技人性佛性三合一

  (一) 应用科技弘法

  利用高科技传输,让佛法长厢左右。以高速度在线宽带网络,迅速传输高质量电子数据,包括影、音、图、文档案。亦可运用3G手机功能,直接传输网络直播、电子报、档案下载、实时简讯……等等。另外应用因特网技术,设立网络24小时播放的免费电视台,以及超时空弘法机制,可以24小时随时待命回答问题(将普遍性的问题应用计算机程序设定回答机制)的网络机器人。还有,多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在PDA或电子书阅读器上设快捷方式,直接与下载功能连结。

  (二) 掌握人性化诉求

  营造没有压力的闻法时空,不再是单方面的聆听,以开放式的无距离沟通方式,让法师与信众,或作者与读者,透过网络媒体(论坛、个人网站、部落格),直接双向互动,没有隔碍的自在闻法、请法、问法。

  现代佛学出版品,应解除佛学名相障碍,降低学佛门坎,将佛法的义理从经典里转出来,用语用词要如同生活般的对话,以“换句话说”的转换技巧,让佛法的表达更活泼、更浅显易懂。另外出版之选题也要尽可能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导向,将佛法的实用性,在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实践。

  从古代变经图到3D动画的启示,让弘法者更清楚明白,因时空之不同,法的呈现方式也随之改变,这都是为了因应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诉求。例如结合高科技游戏机导入具有佛法的游戏软件,让游戏者从游戏中认识佛法,这是非常适合E世代年轻人的诉求,从游戏中得到自己的法宝。因此,如何善用活活泼泼的弘法技巧,符合时代性与创新性,正是当今弘法者必须用心思维的课题。

  (三) 提供符合科技时代相应的修行妙法

  现代人九个有十个活在焦虑中,事情总是忙不玩,时间总是不够用。因此,如何提供上班族没有时间修行的修行方法,是最契机的法门,出版品的选题可尽量朝这个方向发挥。另外如何结合休闲与修行同时具足的时空安排,也是非常适合现代人的诉求,在放松与修行之间,找到离苦得乐的方法。还有,在企业里头,弘法者如何教导没有压力的工作与没有压力的修行并进,让上班族在工作中悟道,令企业导入佛法后,更趋向稳定成长。

  十、大千出版社简介及服务项目:

  (一) 大千出版社简介

  大千出版社于1992年4月成立,成立的宗旨,在于推广佛教文化,草创初期,即为读者出版了一系列以汉传佛教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专着,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般若书系”等,受到佛学研究者与实修者的一致肯定与欢迎。其中,《大智度论白话译本》的出版,更为国内外佛教界带来无比的震憾。龙树所著、鸠摩罗什所译的《大智度论》,共一百卷,博大精深,向为思想界、佛教界所推崇,然而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古文深奥,不易理解,因此白话译本的推出,遂成为各方殷切的期望。大千出版社为服务大众,奋然肩负起出版大智度论白话译本的使命,前后历经十年的时间,无数的波折,终在2006年完成整部一百卷大智度论的白话翻译及其出版。《大智度论白话》译本,共50册,煌煌巨制,是大千出版社创社以来贡献与读者最为盛大的一场飨宴。

  2003年,大千出版社应汉功企业总经理林光明博士之邀,参与《大藏全咒》丛书之出版与推广。《大藏全咒》之编印,耗资近五千万台币,全套18册,其最终付梓,不仅是国内出版界之一大创举,同时也为咒藏的出版规模,树立了崭新的里程碑。除此之外,大千出版社也与海峡对岸青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藏传佛教系列套书,获得读者热烈的回响,并且又与内观教育基金会合作,出版内观系列著作,该系列并成为当今佛教界内观指导的重要参考读物。

  为更进一步满足现代社会读者需求,大千出版社于2002年起,开发“大众佛学”系列丛书,其于完整介绍佛教如来藏思想之余,再创汉传经论白话翻译之新猷,其中尤以《大般涅盘经》的白话易读本,广受读者好评,可称大千出版社献与读者最新的一场飨宴。

  大千出版社自创立以来,即以提供读者优良的佛教读物为自我期许,希望读者能够藉由大千出版的书籍,认识佛教,进而信仰佛教,并寻得契合自己心灵的人生道路。为因应时代脉动,未来大千出版社将以全球化的趋势为出版导向,提供读者与时代同步的佛学著作,其范围包括当今世界佛教三大主要潮流──“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关于南传佛教方面,大千出版社将继续致力于南传佛教内观禅修的介绍,详及修观的次第与修证境界之拣别。藏传佛教方面,大千出版社将对藏传佛教八大教派,全方位的、有系统的拟定出版计划,其中包括教义、实修法门、法脉传承的论述以及经论译介与研究等。汉传佛教方面,大千出版社将以整理汉传佛教修学详细次第为出版重点,如依《瑜伽师地论》〈修所成地〉而开展的唯识宗止观修习法要,更加深入探究天台宗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与摩诃止观,以及摩诃止观实修境地等。

  大千出版社期望藉由出版,带给大众修学佛法的利益,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给予大千出版社肯定与支持,让大千出版社不断学习成长,不断努力精进,以永续经营的理念,令佛法常住世间,广惠众生。

  (二) 大千出版社服务项目

  1.委托出版:欢迎佛教单位委托出版(结缘书)

  (1) 含年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规划执行制作。

  (2) 翻译稿件修润。

  (3) 执行事项:

  a. 企画:书籍呈现风格,阅读方式,制作方式(材质特性应用、特殊

  呈现技术品应用)。

  b. 封面:封面封底文案、封面封底设计、打样、印制、装祯。

  c. 内页:编辑、版型设计、打字、文字稿整理、修润、下标、排版、

  看样、修正、落版、印制、装订、包装。

  2. 出版上市:欢迎佛教单位合作上市出版

  (1) 提供预上市出版稿件(电子文件或纸本)。

  (2) 审稿:经审核无误,或提出修润修改方案。

  (3) 签约:签定上市出版合作细节。

  (4) 制作:书籍成书制作。

  (5) 上市:台湾、世界华文地区、中国。

  (三) 委托出版单位

  印度尊胜寺(达赖喇嘛尊者作品)

  达赖喇嘛如意宝流通学会

  内观佛教基金会

  佛陀教育基金会

  佛陀教育中心(海涛法师)

  普陀文教基金会

  中华佛教青年会

  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

  阿弥陀学会

  华梵大学文物馆

  中道学苑

  慈航纪念堂

  法界出版社

  鹿母出版社

  大乘印经社

  净因佛寺

  铁炉寺

  西莲净苑

  树林佛教莲社

  花莲佛教莲社

  玉竹山云栖寺

  净莲念佛会

  净德学舍

  南传佛教台湾佛法中心

  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法身精舍

  玉佛寺

  其它

  结语

  有关如何增进佛教出版机构的影响力,其牵涉到的范围相当广阔,个人所知亦相当有限,许多不足之处,期愿十方贤达能提供宝贵意见,共同为佛教印经会发展的未来而努力。

  --------------------------------------------------------------------------------

  [1]POD:Print On Demand,简称POD。所谓POD就是按照多少需求,印多少本。可随选列印,从电子档中修改、复制、传送及输出,符合多样少量的出版诉求,节省存书空间及内容时效问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