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亲子教育>>正文内容

亲其师 信其道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2日
来源:《历代帝王家训》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自古以来,贤明的君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刘邦在《手敕太子》中嘱托太子和他的兄弟们对待像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这样的老臣一定要以礼相待,因为这些老臣为刘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像老师一样指导了刘邦的成长与汉王朝的崛起。刘邦出身寒微,自小失学,长期的征战磨砺使他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知道了知识的宝贵,同时也知道了一位德高才广的师长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史书上曾经记载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刘邦路过高阳,当时郦食其是看守城门的官员,他对别人说:“从这里过去的将领非常多,依我看只有沛公显得最为大度。”于是,郦食其就去求见刘邦。当时刘邦坐在床上,有两个侍女正在为他洗脚。郦食其看到这个场面就没有下跪,而是做了一个揖说:“您要是想消灭无道的秦朝,就不能这么坐着见师长。”刘邦听到这句话后没有发怒,而是急忙拽着衣服起来,向其道歉,并请其上坐。从这段历史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是一位对待师长非常尊敬的君王,他对师长的尊崇也带动了皇室乃至整个天下尊师重道的风气。在他的身后,无论是哪一位汉室君王都是尊师的模范。汉武帝“安车蒲轮”的典故也成为了尊师的代名词。汉武帝刘彻所幼时读枚乘的赋时,赞不绝口,对其人也心向往之。即位后,他立即派人,用“安车蒲轮”(用芳香的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也即用当时最为隆重的方式,把枚乘接到皇宫里做自己的老师。这在当时被天下传为佳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远在春秋时期的《尚书·泰誓》中就记下了“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古人把老师和君王放在一个位置,可见老师在古人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尊师故事:宋朝时,游酢、杨时两人跟着当时的学者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教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第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从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睡着了。游酢、杨时两个人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问道:“你们怎么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多深。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确实可以说是古人尊师的典范。

领袖毛泽东也同样如此。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读私塾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殊感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可惜的是,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今天孩子的身上正在逐渐地消失,这是一个值得家长去警醒的现实。尊师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中国历代对孔子的尊重就是尊师的象征。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对师的尊重也就是对文化的尊重。中国文化经历数千载而不衰,除了借文物的载体和古籍的载体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历代师长的传授,即使在文物和古籍中保存的文化,也需要师的解说才得以发扬光大。所以,尊师传统伴随中国文化延续下来,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尊师还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行为准则。

如果在孩子的身上丧失了这种美德,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怎么可能去回报他人?一个不尊重知识传授者的人,怎么可能去尊重知识?刘邦以帝王的敏锐眼光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他对子孙的再三告诫,这也是我们最该去钦佩他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他的地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