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修心养性>>正文内容

生命有根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8日
来源:中国青年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生,厦门一养生主也。早年学习生物学,后悟西学无益身心。始溯流寻源,退而治经,以造化为师友,观性命之源,尽天地之理。纯素纯一,深在其中。与时偕行得时而用,每与人事有益。终日为茶客,好鉴别之裁。万物纷来心亦闲,缓带谈笑语也默。此次“生命有根”系列讲座,不求开篇搏大青眼,只求几个有心人,心至福临。
  
  你也许能漫步于整个世界,但最终必须回到你自身

  当今世人沉溺富贵功名,无力自拔,无法警醒。偏偏身边的人,都鼓励你步步提升,用种种方法比较你的成败是非。生于斯累于斯,灵明贻失,方思自在,不免内心煎熬,想去退修,要了名利何用?原来是被胁迫的。
  
  诗人马一浮说:无用为时贱,忘身自古难。
  
  人的千差万别,关键就是心智发育的程度不同。本质上,人类的心智发育史,就是寻求宁静、回归自我的漫漫行道。
  
  “无欲则为圣,少欲则为贤,多欲则为凡,徇欲则为狂。”其实何须外求?真心大我本来囊括宇宙万象,世界就在你心中。


  戏本子成了他的生命导演

  现在人们讲环保,但危及自身最大的污染是精神污染,学识污染。心智发育不良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智慧从何而来,常为外物所惑,时时着相。什么是“相”呢?佛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
  
  一个着相的人很可怕。鸡毛掸子很漂亮,没地方插,就买个花瓶,然后又觉得桌子不配,换了桌子觉得房子不配,于是因为一根鸡毛掸子换掉整个房子。他只要有这样的思维轨迹,一生拣择,就会一直这样下去。历史上多少帝王,为了几首诗、几把家具把江山搭进去。当下多少人,为了香车美人,把自己卖了出去。
  
  这种人以为他有自我,其实就是演员,为无数个戏本子活着,戏本子成了他的生命导演,而他只是配角。同时他也根据戏本子判定别人。古之狗仗人势,今之人仗狗势,都是一理。所谓戏本子,就是祖辈代代相传、着空逐相的种种价值观、是非、善恶、美丑等等,根据情节发展,时时刻刻展开,生生不息。刚觉礼教吃人,又兴国学滥觞,满世界的人都在寻找普世价值。那些为了什么而什么的填空,充满了烦恼不安、挣扎迷失。它的另一面则是:逃避沉沦,反抗狂乱。放眼望去,浮尘喧嚣,芸芸众生有几个不自我湮灭?
  
  所谓的营销策划,就是利用人的着相说事。比如,某某别墅“尊贵典雅”,您买了您也就“尊贵典雅”了——这都是让您着相,通过一栋别墅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您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您未必知道。您的本心想要什么?也未必清楚。
  
  穷得只剩下了钱了,只因心灵被“蜗居”,小小的我徒然挣扎。不少人活着,都是为了别人,得一句夸。时下这种忽悠文化,正是心灵阴暗的投影,更有人大言不惭:滚滚红尘,滔滔名利,尽可享受!
  
  且看“享用”者,难得清静,想尽办法折腾:玩电游,包二奶,参加各种奇怪的俱乐部,通过昂贵的学习班放松。很多人旅游,到了目的地马上就能结束旅程,因为求的只是“到此一游”。这都是拐棍性质地借助外界,游于艺或游于戏罢了,与心灵无关。
  
  东坡有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当身心不和,人格分裂,心性必然浊乱不堪,就会到处点击,到处发愣,到处“到此一游”……一只牛走遍五大洲吃遍菲菲草,穿戴堂堂衣,还是一只牛,于内心无补。
  
  心路之法,是即察即止,虚静能觉,如庄子言:唯止可止众止。人类的心灵成长不是向外求的,应该向内求,在宁静里寻找本我,唤醒本我。不能自知自觉,也就无法真实受用、独觉快乐。


  打开心灵的天窗

  “静”字惟妙。诸葛亮言:“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牛津、哈佛大学百年校园风格不变,就为营造学子们的心灵栖息处,宁静以致远。
  
  人为万物之灵,而心是人的主宰。人生修养,至上法门就是心的修养。要打扫心地,先要养“静”。静则无欲,无欲则刚。静则无念,无念则定。心无时不动,无时不外驰。所以孟子说:不动心。
  
  心放出去了,还要能收拾向里,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无思无虑,无意无念,无欲无求,则自然澄寂,本心显现。本心即真心,即善恶是非美丑之分诸念未起、喜怒哀乐爱憎诸情未发之前之真心。如果以真心为性灵之本,观察万物,就不会被世尘物欲所蒙蔽,逍遥自在,独来独往于大自然之中而陶然共忘机。
  
  有人问,我什么都还没经历过,什么都没有,怎么“不动心”?这需要你学会放下,学会做减法。
  
  减法不是把东西扔掉,不是不沾红尘,不是离群索居,不是无所事事……减法是返璞归真,心无挂碍。世间万物都可为我所用,为我所好,精神上自我愉悦,但是不痴迷,不着相,不固执己见。
  
  有人看恐怖片会害怕,看爱情片会落泪,《红楼梦》里妙玉被扛走了,愚人节张国荣跳楼了,想想就会心痛;有人考大学失败了,初恋走掉了,股市赔钱了,从高位退下来了,就会痛不欲生……这都是着了相,一叶障目。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对境练心”,缘起则应,境过不留,始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界万物不会改变心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才是智慧。古今求道者,人杰大丈夫,无非安守本心。
  
  做到这个当然很难。因为随波逐流“无法宁静”,因为选择太多“无法选择”……其实每个人都有望远镜、放大镜,就是太脏了,没有办法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弘一大师有句诗: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人也是万物之一,但心可以包罗万象,甚至比天空更广阔。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掊击尔智”:故知品物流形, 莫非生也;爱恶相攻, 莫非惑也;蠕动飞沉, 莫非己也; 山川草木,莫非身也。这就是无框的心灵天窗。
  
  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情怀若为开。当你打开心窗,一心清静,能为万物主,恒与四时行。


  当你装得下整个世界,你就是世界

  如何获得宁静,除了形而上的内心开悟,还有些形而下的具体方法。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下载信息,心灵内存太满,就会难以更新,还影响运转速度,甚至“死机”,所为何来?所以,要学会定期“清空”、“归零”,重拾宁静,重识本我。
  
  最简单的,下班回家,放下一切俗世杂念,静坐一二十分钟。过去这是读书人必读的功课,朱熹就教其门人郭德元:“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不做此功夫,虚此一生。起初坐下,可能脑袋里还是一片混杂,也无需刻意寻找清净。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只是坐下,放空,道就在你的身边。静坐功夫,可以养心养性、养精养气,可以养神养德,养慧养诚,可以养勇养仁,可以变化气质。古来多少大事业家,尤其是大学问家、大文学家,无不致力于静坐。
  
  短期出家,也是“归零”的好方法。
  
  在泰国等许多东南亚国家,许多人成年后都要进行三个月到三年不等的短期出家,借此“清空”,修身养性。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在事业巅峰时期出家为僧,托钵化缘。中国白领也在试行这种方法,去年8月,两百多位城市人来到深山,在珠海普陀寺“出家”七天。
  
  还有特立独行者,比如耶鲁大学的一位副校长,每年都有一个月定期消失,不看地图,不上网查资料,独自背包搭火车,随意去陌生城市,边走边看,边打工边生活。长期坚持,神采焕发。
  
  人们对旧的生活会有视觉疲劳,精神疲劳,不妨走出去换一种身份生活,寻找和心灵对接的地方,过一过“万事不如无事好,净名一榻但高眠”的逍遥日子。
  
  所谓的人生,就是吃喝拉撒。所谓的旅游,就是在旅游地点吃喝拉撒。我曾经去庐山,就在山脚下住。晚上在山脚泡温泉,白天寻友访道,去了一个月也没有时间上庐山,但并不觉得遗憾。最好的旅行,不是对新环境新趣闻感兴趣,而是心灵的游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在小小的书房,就能够游遍地球的每个角落。把相剥掉,就是这回事。
  
  在内求的道路上,需要不急不缓,从容清静。需要慢慢放下,自己感受自知、自觉的过程。需要不断归零,开始新一轮的重生。正如印度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言:“你也许能漫步于整个世界,但最终必须回到你自身。”
  
  当你装得下整个世界,你就是世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