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健康理念>>正文内容

人体果真能“吃什么补什么”吗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5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君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之道上提出了数不清的“吃”的妙方,并且深信“吃什么补什么”。人们甚至把长生的希望也寄托在饮食补治上面,以至“吃什么”成为不少人活下去、活得好的理想目标。其实,这句话本来是反过来说的,即人的身体需要“补什么”,那就“吃什么”。因为按照中国人的医典《黄帝内经》的说法,“后天”之人,在一生的日子里,“先天”的机体是在一天天受到“亏损”,于是就不能长寿了。如果能在机体“亏损”发生时及时发现并“补亏”,也就是“亏什么”就“补什么”,也就要“吃什么”。确定了要“补什么”,也就确定了要“吃什么”。接下来的“吃什么”,那就名目繁多了。于是,养生家们就可以在“吃什么补什么”大做文章了。

果真人体能“吃什么补什么”吗?

我们人类的食物种类千千万,无非是三大类: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加工类食物。人之所以要进食物,无非是需要食物提供人体存活必须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水。

图1 诱人的食物

一切从嘴巴进入人体的食物(固体和液体),一定要经过人体的消化道的全过程,最后从肛门排出体外。整个行程中要完成数不清的步骤和细节,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件大事:消化和吸收。消化的目的是为了吸收。

图2 食物从嘴巴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

先看看消化:

人体消化的方式有:(1)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2)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图3 食物吸收到血液内皆为小分子物质

目前已经知道的消化的主要环节有:

口腔:初步消化淀粉。 

胃: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进一步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

主要的消化部位是小肠,因为在消化道中只有小肠内有彻底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消化酶。

再看看吸收:

人类肠道吸收的物质归为6大类:蛋白质、脂肪、醣、维生素、无机盐、水。

主要的吸收环节有:

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图4 人体吸收的主要物质与部位

先看看人类小肠。整个肠管是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管腔内层不是平的,看上去是一条条紧密排列的弯弯的粘膜皱襞。

图5 人体小肠一段剪开所见

再把肠壁放大来看,小肠全层从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肌肉、浆膜共4层。

图6 小肠壁结构从上往下分别为粘膜、粘膜下、肌肉、浆膜层

小肠腔内粘膜面与食物接触的皱襞放大可以看到是由大量密集的绒毛组成。

图7 粘膜层有分枝的绒毛组成

每一根绒毛由外周一层上皮细胞,中心是淋巴管组成(图8),上皮细胞表面还有微绒毛。

图8 绒毛外周为一层上皮细胞,中心为淋巴管

这些结构使肠内的吸收面积扩大到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还大,可以想象一餐吃的两碗饭分摊在这么大的面积上四五个小时,营养物质的吸收一定很充分的。而且绒毛壁的一层上皮细胞和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透过和吸收。.肠腔里的任何物质,要进入人体,至少要通过5道关卡: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基底膜、间质、淋巴管外膜、淋巴管内皮细胞(图9)。

图9 从上往下为肠腔、上皮细胞、基底膜、间质,最下为淋巴管管腔

第一道关卡是上皮细胞,它们紧密排列着。任何物质只有先消化分解成一定大小的分子,才能通过细胞膜。此膜本身厚7.5 - 10 纳米,它表面有许多“通道”,大小有限,只能允许分子直径小于0.8纳米的颗粒自由出入。人吃进胃肠的任何物品,要想通过细胞膜进入血管被身体利用,只有分解成小分子才有可能。比如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或肽,醣分解成单糖,脂肪分解成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其中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通过细胞的主动吸收,甘油、脂肪酸、水等通过自由扩散方式吸收。其中水的分子量为 18,直径0.20纳米,葡萄糖分子量为180,直径0.72纳米,氨基酸的分子量亦不超过200,直径0.66纳米,尿素分子量60,直径0.32纳米。这些都是小分子物质,只有如此小分子的东西,才能通过肠粘膜的5道关卡进入淋巴管或血管。

这样看来,“吃什么补什么”不就清楚了吗?只有能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物品才能吸收,不能分解为小分子的任何物品,只好“落花流水春去也”,“乖乖”溜出大肠去了。

标签:健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