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品味生活>>正文内容

冯骥才:“七夕节”应称“中国爱情节”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7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6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机喊出“中国情人节”的口号纷纷促销。民俗专家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如果非要给一个什么称呼的话,我觉得应该称它为“中国爱情节”。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来华表示,七夕节的含义还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在对待七夕节时,没有必要将其与西方的情人节简单类比,而应学会在这个节日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基因,以便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王来华还介绍说,七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同七夕节一样,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是“重日”,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长此以往演化出了许多“重日”节令。

  为了对这个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加以保护,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为青年人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