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欧美佛教>>正文内容

献身与参与的背后:美国成人义工服务动机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6日
来源:佛教图书馆馆讯   作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继续教育博士候选人 赵长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图书馆馆讯 第七期 85年 9月


献身与参与的背后:
美国成人义工服务动机的探讨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继续教育博士候选人 赵长宁

【摘要】:美国的义工活动起源甚早,其人民对义工活动的参与更是远高于其他工业国家,而被视为美国的民主与文化特质的一部分。根据Fischer和Schaffer的综合分析,义工的参与动机可分为八大类:利他动机、受意识型态引导的动机、利己的动机、获取有形报酬的动机、提升社会地位的动机、建立社交关系的动机、打发时间的动机、以及追求个人成长的动机。此外,各项研究也发现,社会阶级、宗教信仰、人格特质、及人际网络等都对个人是否成为义工有显著影响。

  随著许多规模庞大、非营利性质的义工机构的成立,义工经理唯有对义工的参与动机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才能具备更精致而纯熟的管理技巧,以有效地网罗并保有义工。

关键词:义工;义工服务;义工活动;义工动机
    Volunteer;Volunteerism;Volunteering;Motivation of Volunteer


前言

  美国义工活动的起源甚早,远在拓荒时期人们便本著「合力建造谷仓与马房”的道德精神(Barn-raising Ethic),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注1)。久而久之,在历史的沉淀积累下,义工组织逐渐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甚至在一八三一年引起一位法国观察家迪.托克威尔(De Tocgueville)的赞赏,指出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如果人们想继续追求幸福理想,或保有文明,彼此互相帮助的精神必须延续深化,以便跟得上整个社会追求平等的脚步(注2)。

  至一九七○年代,义工活动再度在美国社会复苏,许多新的全国性义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活跃于诸多不同的社会领域,蓝腾(Langton)将之称为“新义工活动”(New Volunteerism)(注3)。各种有关义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结果非常丰硕。

  相对于其他有关义工服务的议题,义工服务的动机获得了最广泛的探讨,而这些有关的研究多半是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去剖析,以探索义工与非义工之间在人口背景、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随著非营利性质的义工组织规模逐渐扩大,相对地,义工经理也需要具备更精致复杂的管理技巧,以便招徕、训练,并保有义工。

  本文将探讨美国成人义工的服务动机,因为惟有对义工的参与动机有确切深入的理解才能有助于义工的网罗,进而分配恰当的工作,安排适当的训练课程,并给予恰如其分的报酬与回馈。

义工的定义

  各种相关的义工研究对义工的定义虽然有所分歧,但我们仍可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点。简言之,义工服务乃是一非为寻求金钱或物质报酬,也非基于责任义务所从事的助人活动(注4)。义工服务的核心要旨便在于人们愿意奉献他们的时间、精力、才能与金钱,以支持其所笃信的价值观,并试图改正社会与政治上的谬误。

  义工活动又可区分为正式(Formal)与非正式(Informal)的服务。前者指的是根据某种社会需求,透过某个义工机构的统筹所提供的服务,并且在心理或其他方面获得回馈。后者则是根据个人意识判定的某种社会需求,所提供的自发性的服务,而且事前多半未思考回馈问题(注5)。

  大体言之,美国义工工作的内容包罗万象,例如在教会里教主日学,协助募款,帮助移民适应新环境,教导文盲识字,担任学校的委员会委员,指导学生下棋、练球等课外活动,在博物馆里任讲解员,从事环保运动,在公共图书馆帮忙分类、整理书籍,为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书,以及定期到儿童医院为病童装饰病房等等。透过义工的协助,许多社会问题获得解决,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改善。

为何参与义工服务

  Fischer和Schaffer(1993)在综览各有关义工参与动机的理论与研究后,提出了八大类义工服务动机:(注6)

1. 利他动机(Altruistic Motivation)

  在被问及服务动机时,绝大多数义工皆以“想帮助他人”为答案。例如在一九八八年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中,有九十七%的美国成人义工以此为答案。但是有些学者对这项由义工自述的参与动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真正的义工服务动机要复杂得多。而Smith(1981)甚至指出没有所谓的“纯利他行为”,因为任何一个利他行为都会使帮助者获得内在心理上的报酬与回馈。(注7)

  而Pearce(1993)更指出,因为一般社会所重视称许的是利他行为,对于利用慈善活动以达到提高社会地位的自私目的常加以挞伐指摘,所以受访者在回答参与义工服务的动机时,容易出现符合社会期许(Social - desirability)的倾向,而以纯为帮助他人为答案。(注8)这也说明了义工动机的研究在方法上所遭遇的困难。

2. 受意识型态引导的动机(Ideological Motivation)

  不同的义工服务机构或社会议题往往吸引不同意识型态的人成为义工,因为惟有在个人认同其价值观之后,才可能甘心乐意地投入精力与时间。以美国的堕胎问题为例,赞成(Pro-choice)与反对(Pro-life)双方都吸引了许多义工的投入,为其所笃信的价值观而努力,甚至彼此对垒,各不相让。

3. 利己的动机(Egoistic Motivation)

  有些人担任义工是为了满足自身情感上的各种需求,诸如为“避免罪恶感”或“希望被他人认同”等等。而这类参与动机便被视为利己,以有别于“我非常关怀那些比我不幸的人”的利他动机(注9)。

4. 获取有形报酬的动机(Material / Reward Motivation)

  对某些参与义工服务的人而言,有形的报酬往往伴随其付出而来。例如获得减税。

5. 提升社会地位的动机(Status / Reward Motivation)

  此类义工服务所获得的回馈虽然类似前述有形的报酬,但却较间接,例如提高知名度与在社区里的地位,有机会与其他具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或有助于提升其本身所经营企业的形象。

6. 建立社交关系的动机(Social Relationship Motivation)

  义工服务里人与人的活动非常频繁,例如与受帮助者间的互动,与其他义工间的互动,以及与某些正式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等。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此类社交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义工继续留下参与服务的动机,因为他们与某些特定的人之间所发展出的深挚友谊为其带来心理上的愉悦。

7. 打发休闲时间的动机(Leisure Time Motivation)

  对某些人而言,参与义工服务纯粹是为了打发休闲时间。 8. 追求个人成长的动机(Personal Growth Motivation)

  有些人参与义工服务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学习的机会,以追求自我成长。成人教育学者以斯利(Ilsley)便为文探讨义工服务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突显学习为义工服务里的要素之一(注10;注11)。

  在许多研究里,受访的义工往往同时陈述了数项理由以解释其参与服务的动机。因此Fischer和Schaffer(1993)提出了“多重动机”(Package of Motivation)的观念。(注12)而一个义工不仅可能拥有多重动机,其动机也可能随时间而改变,例如当初加入成为义工的动机已不同于继续留下服务的动机,义工经理须有此体认,才能有效地留住义工。

  Ilsley(1990)根据服务动机将义工区分为五类:(注13)

1. 社会服务的义工(Social Service Volunteers)

  此类义工的参与动机是为了能与服务对象直接互动,例如在老人中心或识字教育中心的义工。

2. 社会运动的义工(Cause-Oriented Volunteers)

  此类义工对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关怀,如环境保护、人权与公民权的提升等,他们希望能藉此教育大众,并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

3. 追求个人欢愉的义工(Consummatory or Self-Expressive Volunteers)

  此类义工参与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如表演中心里的领位义工。

4. 在职业与经济上谋求利益的义工(Occupational / Economic Self-Interest
  Volunteers)

  这类义工的参与动机是为了提升其工作地位,或为未来的职业预作准备,他们大多选择在商会,或其他商人组织里担任义工。

5. 捐助慈善基金的义工(Philanthropic / Funding Volunteers)

  此类义工的服务重点在于从事个人捐款或协助义工组织募款,而非提供直接的服务。

何人参与义工服务

  相对于义工自述其参与服务的动机,义工的社经背景、收入、教育程度、性别、宗教信仰、财产、职业地位等都可以透过较客观的方法取得。这些有关个人的人口背景资料将有助于我们对义工的服务动机做更深入的了解。例如Fischer和Schaffer(1993)在综合分析七十三个义工研究后发现,在所有人口背景元素中,社会阶级(Social Class)对是否参与义工有最显著的影响。教育水准愈高,收入愈多而且从事专业工作的人不仅在金钱上贡献较多,同时也付出较多的时间从事义工服务。

  往昔美国大众对义工的刻板印象是他们多为中产阶级的中年妇女,而且多为白人。但根据研究显示,近年来男性参与义工服务的成长率远超过女性,而且义工工作也有性别分化的趋势,即男性和女性通常担任不同性质的义工。至于有关不同种族参与义工服务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社会阶级的变项之后,黑人比白人参与更多的义工服务(注14)。至于已婚人士较未婚者参加义工服务的可能性为高。

  在西方传统文化里,参与善行的一个重要力量来源是宗教。美国国内的义工活动有非常高的比例是透过宗教团体而来。因为宗教不仅鼓励利他的价值观和行为,而且强调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对同一个社区里其他成员的责任感。而宗教团体往往也成为提供义工来源的一个中心组织与网络。但是根据Wilson & Janoski(1995)的综合讨论,不同宗教间对义工活动的鼓励与否仍有程度上的不同,例如基督徒比天主教徒参与较多的社会服务活动,而在基督徒中,自由派又较保守派更积极地投入对受虐妇女与儿童、怀孕青少年,及移民与难民等的服务(注15)。

  此外,有些研究比较义工与非义工的人格特质差异,发现“肯定自我”、“有自信”、“喜爱社交”、“富同情心”等人格上的特质使某些人具有利他性格而发展出较高程度的同情、理解与关怀他人的能力,而较有可能成为义工。(注16;注17;注18)

  许多研究更发现大多数义工是透过朋友、亲戚,或家人的介绍邀约而加入义工行列,所以个人的人际网络便成为是否加入义工服务的指标之一。有愈多机会接触从事义工服务的人,便有较高机会成为义工(注19)。

结语

  义工服务提供人们改造社会及帮助他人过更好的生活的机会,其已被视为美国的民主与文化特质的一部分。美国知名教育家杜威(Dewey)将义工活动视为等同于强有力的公民权(Strong Citizenship),继而等同于强而有力的民主(Strong Democracy)(注20)。义工个人也从其服务中受益,例如有学习新事物的机会,为未来的职业预作准备,或让自己觉得被需要而在心灵上得到满足。

  一位终生参与许多社区服务的义工朋友有感而发地对笔者说:“如果有一天全美国所有的义工都决定退出义工活动,我相信美利坚合众国将陷入瘫痪状态!”这绝非夸大其词,义工服务已与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个社会变迁加遽,政府财政恶化的时代里,义工服务尤其填补了供需之间的差距。

  义工组织提供了市民服务、社会参与及启迪个人的场域,义工经理若能对义工服务动机有充分的了解,将可有效的网罗与保有义工。也惟有在义工参与稳定性高的情况下,义工机构才能提供更佳的服务品质。

【附注】
注1:P.J. Ilsley, "The Voluntary Sector and Adult Education," in S. B. Merriam & P. M.
   Cunningham (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1989), pp.99-111.
注2:M.S. Knowles, A History of the Adult Education :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 (Malabar, FL : Krieger, 1994).
注3:S. Langton, "The New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0:1
   (1981), pp.7-20.
注4:L.R. Fischer & K.B. Schaffer, Older Volunteers : 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 (Newbury : Sage, 1993).
注5:P.J. Ilsley,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1990.
注6:同注4。
注7:D.H. Smith, "Altruism,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0:1(1981), pp.21-36.
注8:J.L. Pearce, Volunteers :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Unpaid Workers, (London
   : Routledge, 1993).
注9:E.G. Clary & M. Snyder,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 the Case of Volunteerism.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1.12), pp.119-147.
注10:同注1。
注11:S. Reichlin, "Volunteering and Adult Education : a Historical View", In E.M. Greenberg
   (ed), "New Partnerships :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New Directions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no.18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1982).
注12:同注4。
注13:同注5。
注14:同注4。
注15:J. Wilson & T. Janoski, "The Contribution of Religion to Volunteer Work," Sociology
   of Religion 56:2 (1995), pp.137-152.
注16:同注4。
注17:同注8。
注18:同注9。
注19:同注8。
注20:同注1。

标签:佛教图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