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会活的人就两个字——舍得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网络采编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位著名作家在他的文章中写过一句话: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

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孟子则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其实,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得一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得”一词,在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上是:“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认为万事万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事实上,民间也有俗语: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更加直白地揭示了舍得的内涵。

历史上,无数成就大业、流芳后世者,都是懂得舍得的人。像苏轼,他一生虽仕途坎坷,但也曾得高官厚禄,却能舍弃官场奢侈生活,便得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成为集诗、词、文、书、画于一身的后世文人学习楷模。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托孤语)。但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辅佐后主刘禅。除去他绝世之才不论,仅此一舍,便已流芳百世。另外,被后世最推崇的两位皇帝唐太宗、康熙,也是懂得舍得的人。他们都知道“刚者则柔不足,柔者则刚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诈,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无有完美”。因此,他们选择了一个人的勇猛,就容忍他的暴戾;选择了一个人的智慧,就容忍他的狡诈。善于用人,知舍知得,这种智慧的大舍得,让他们成就了千秋大业。

尽管《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得”的过程。在获得了母亲十个月孕育之后,第一声啼哭也是为了获得母亲的乳汁。如果非说那声啼哭就是“舍”的话;那么,这个一开始就为了得而生发的舍是贪婪的(尽管是不自觉的本能)。因之,我认为 “性本善”,应改为“性本得”。所以,得,是人的最原始冲动,这个冲动如果不能在舍的过程中贯彻于一生;那么,人的命运就真得会“性相近,习相远”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舍得是生活的必须。而且贯彻于生命的每一刻。有舍就有得,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比方舍得付出体力的、智力的劳动,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生活的必须。在感情方面,舍得为对方付出一切,你就会获得对方的爱情,这是亲情的必须。因此,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舍,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得。但确实有“舍身以成仁”的“舍”,但这个舍是为了获得理想和道义上的“得”。因之,舍和得也有个道德品质的问题在里面。真正的舍得,其实是一种境界。有忘我的精神,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但最基础的就是先付出。

事实上,舍,就是付出。我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母亲的“舍”,来的纯粹、崇高和无私。母亲的“舍”,是不求“得”的。得,就是回报。而母亲不求回报。这就是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甘愿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孩子的幸福。由此可是,一个人的“舍”只要是为了他人更好地“得”,才是真正的舍得,也是舍得的基础道德标准。但舍得又不是刻意而为的。舍得,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付上钱,就可以买到东西。它还有愿望、理想、志向等多种因素在里面。有人说:一个人能够把他对自己孩子的关心,拿出一半来孝敬父母,就算是个大大地孝子了。这话听了让人心痛。人人都要为人子女,人人都要为人父母,如此代代相承的舍得观,岂不是个悲剧?!由是,我就觉得,舍得不应该只是为了私己之力,应该以惠及大众为前提。当然,首先要学会为父母不求回报的舍。

人生在世,除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外,没有恒定的关系。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离异都是舍和得一念间的事。可见处理好舍和得的和谐关系是多么的重要。但世间之事,取舍之间,自有它的定数。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巧取豪夺也没用。有时候,舍,是要有目标、有规划、讲信义的。一个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与亲人反目成仇的人,把亲情都舍了,把朋友都舍了,他还想得到什么、又能得到什么、谁又能与一个连父母朋友都可以舍弃的人,谈什么舍得、做什么买卖、讲什么交情呢?敢吗?!

佛教讲无我,就是舍我的一切,从而得到生的宁静与喜悦。佛陀当年做的最圆满。但是没有追求真理的恒心,没有更广阔的心胸格局,是很难达到那种洒脱的大自在。

因此,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当然,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本领,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不会舍的人,永远也不会得。只为私利而舍的人,永远是得的奴才。只有真正参悟了舍和得的人,用道德规范舍得的人,把舍得升华到为人生理想服务的人,为造福社会而舍得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舍的洒脱,得的快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