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研读之九十八--轮回与出离的关键(三)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若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基于这种体会,老禅师告诉我们,凡是在《般若经》里,佛法若提到〝无〞,我们怎样去看待?

  〝无〞不是没有,〝无〞是〝有〞的突破;它一定是从〝有〞去突破的,或者,有不一定的现象。比方,你面对〝无生〞的一种现象,无生它是讲心境,我们曾经提到过,当我们的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跟外面的色尘缘境打交道的时候,引发了我们内心的变化,色蕴生起,紧接著就有一种感受,好的就欢喜,不好的就抗拒,然后引发出想、行、识,这五蕴的一连串变化,也就是我们自心的现象,那透过我们的根,也就是〝能〞,跟外的色尘缘境──〝所〞打交道,能所、根尘相应的结果,引发我们自心进一步再去相应它,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去认识、去做调理呢?我们可以这么去认识:

  当你相应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生相;比方你听到一句不好听的话,感受不好,你拒绝它、讨厌它,这就是一种生相。有了生相的启动,其实已经有了五蕴的启动,色、受、想、行、识已完成,它就会形成一种心念,这心念就是自我意识,可以成为主宰,再操纵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语言,去和别人打交道,成为对外的行为动作,而这就是业的造作;不管好的不好的,这种种都是生相。

  心,我们知道它是一个主宰,可以主宰造作的结果;造作是业,那有业因就有业果,造作如果是好的,它会得到乐的果报,造作不好的,将来就会得到苦的果报;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依于无明惑,沦为造作业,而后承受果,就在这种惑、业、苦中轮回不休,有没有办法化解呢?还是一个起心动念的问题!所以须菩提才会问佛陀: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先来对心做一个认识!佛法根本的理念:要觉悟,就要从这个自心下手。所以五祖才会说:「不明自心,学法无益」。所以佛法根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明白:它根本的关键在哪里?

  老禅师跟我们讲《心经》,说这个心,它就是万法的枢纽;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所以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它有如佛法的轴心,而《金刚经》,就好象是一个轮子,它会产生一种力量,依著轮子滚动的力量;依据《金刚经》告诉我们的道理方法,去受持读诵,依教奉行,依著这种轮子滚动的力量,才能够使我们离苦得乐,才能够完成〝般若波罗密〞,也就是从此岸得渡到彼岸去,离苦得乐。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个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面对自心要去做认识。所以须菩提才会问佛陀:

  「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果在学佛的路上,我们发起了一个大愿力,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大道心,那么应该怎么样面对自心呢?应云何住?住是安住,因为我们的心像猿猴野马一样,如狂又痴,奔驰不歇。所以在大部的经里面告诉我们,像《楞严经》里面说:「狂心不歇,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我们因为狂心不歇,所以产生重重的烦恼,那如何面对我们的自心去做一个认识呢?心倒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的心既是那样的狂乱难以驾御,所谓一念三千,又说我们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这个讲的〝生灭〞,就是刚刚讲的意念。意念是精神层面的活动变化内容,它是以〝生、住、异、灭〞来讲;同时也因为有情众生的意识,而生成有情世界。

  世间所有的现象不外两种,一种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是物质层面的。物质层面形成出来的叫做器世间,是有情世间的众生所依附生存的一个依据。凡是有情众生都有意识的生命,依于意念的造作,也就是意识的造作,于是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这就是有情世间,有情世间的众生所生存的这个时空范围;比方我们说山河大地,这都是器世间,宇宙世界的范围不外这两种,一种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是物质层面的。

  下面分别解释一下,以物质存在的变化来讲,它是讲成、住、坏、空,以精神来讲,它是讲生、住、异、灭;谈意念时,我们常会提到生灭的问题,生灭其实是一个简略的说法,

  也就是把〝住、异〞这两个阶段省掉了,而以〝生灭〞来代替。生命的消长,除了物质的变化之外,还有精神上的生灭变化,事实上,它还包括了一个住的现象,还有一个变异的现象,只不过它的变化刹那迅速,我们那里发现得出来呢!我们平常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意念的变化是那么的大,只有当我们学习静坐止观的时候,静下来的时候,才会发现心念的游走、心念的变化,那简直无法掌握,心的变化是那么的大,而那就是生住异灭的现象。

  心的变化既然无法掌握,那么随之而起的造作也就身不由主了,难怪经中会说「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也说「一切因果世界,因心成体」,只不过中间有一个转圜的空间;《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以精神来讲,这就是般若实相观照的殊胜!

  先谈什么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指有所造作行为的法,不管好的、不好的,或者是好坏不分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肯定是业,有业就要受业果,入生死轮回,《金刚经》才会谈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为法并不是没有作为,无为是有为的突破,也是学佛行人所共同要致力的目标。

  〝法〞起源于我们的心,透过六根,去与外界的色尘缘境相应,也就是我们曾经谈过的根尘、能所相应的道理。比方《心经》里面谈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各位如果听过老禅师讲的《心经导论》,就知道这个五蕴的内容,它是帮助我们照见我们的自心,对自心作认识的一个根本法要;它可以解剖我们自心原来的面目,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轮。

  观自在菩萨……,所谓的〝观〞,是止观的〝观〞,也就是要做如此的观行。菩萨行者必须要做如此自我的谛审深察,深入观察,因为唯有进入到深入的观照-这样的修养的时候,才能够得到自在,才能够从五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自在。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