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为什么要学佛、皈依三宝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水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为什么要学佛、皈依三宝

  文/水月

  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看似两回事,其实是一件事,而有先后次第之分,因为学佛首先就要皈依三宝,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如同读书求学,一定要注册入学了,才能成为学校的学生一样。

  为何要学佛?主要是想了生脱死、出离苦海,甚至自度度他、成佛成菩萨。因为我们住的娑婆世界,意思叫“堪忍”,堪忍众苦。这世上存在着生老病死种种诸苦,必须忍受,经典才说:“世间纯是一大苦聚。”而厌苦欣乐,想离苦得乐是人的常情,也是理想。依于经典的说法,唯有修学佛法的戒定慧,才有机会出离生死,乃至成佛成菩萨,所以要学佛。但是学佛也不是无师能自通,自己盲修瞎练就可以成就,必须皈依三宝,依止善知识受教。六祖惠能大师说:“空王佛以后,无师自通者,皆是天然外道。”

  听闻佛法后,对三宝产生信心,对学佛成佛建立起不可动摇的信念,立愿成为三宝弟子,以佛为师,学佛之法,以僧为善友,至诚皈依,三宝赐为证明,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至心护持、供养三宝,做一个外护弟子。所谓:“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果然能一辈子以佛为师、学佛之法、以僧为善友,必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能于日常生活中,发现处处都是佛法,时时有觉悟、体会的机缘,成佛成菩萨尚且不难,当然人天有份,不至于堕落三恶道。

  佛者,觉悟的意思。如释迦牟尼佛等诸佛,自己觉悟证得解脱,不再受生死轮回,再也没有无明、迷惑、烦恼,是个大自在的人,大智能者。进一步运用大慈悲教导、觉悟他人,使他人也能觉悟,证得生死的解脱。自觉、觉他双方面都做到圆满了,称之为佛。由于福德、智能无上,能为众生做世出世间的大利益,故称佛宝;又谓佛“譬如优昙花,时时乃一现。”薄福少善根的人,很难值遇的缘故,所以为宝。

  法者,在这个娑婆世界,则专指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方法,概括而论,就是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为众生指示出一条解脱六道轮回的正确道路;又如慈航,运载众生从生死苦海的此岸,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如世间财宝,能资助生命、脱离贫穷、饥渴寒热。佛法更比世间财宝殊胜,不仅能使众生脱离三涂的贫穷孤苦、水深火热,给予人天的富足安乐,进一步还能得到出世的解脱之乐,故号为宝。

  僧者和合众,是指尊佛所制,割爱辞亲、舍俗现出家相,住在寺庙僧团学佛修行的比丘、比丘尼等,做一个专业的修行人,或者说净业行人。自己学有所成,还能自利利他,代佛说法。所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是佛陀的法定代言人,因为佛已入灭,泥塑木雕的佛像又不会说话;佛法(经典)只是一些印刷品;全赖有成就的僧伽,将自己于佛法上修养所得到的成果、利益展现出来,去分享、回馈、教导其它的人,使他们同样得到饶益。僧团中也有四双八辈(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的圣僧,及倒驾慈航、和光同尘的大菩萨示现的比丘、比丘尼,只是凡夫肉眼不识,只好当面错过。像我辈出家日浅,尚浮沉于烦恼业海的,虽然也忝列僧数,毕竟只有僧宝的相,而无僧宝的内涵。

  也因此,六祖惠能大师才把佛法僧三宝解释为觉、正、净,皈依三宝是为皈依觉正净。而《大智度论》则说众生如患病之人、佛如良医、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家师云老禅师更别有见地,他说:“礼佛在追求菩提、礼法在修学般若、礼僧在尊重知识。”又说:“没有般若,那来的菩提!”可见不修学佛法,是不可能出离生死、成佛成菩萨的。为什么要尊重善知识,或者要皈依僧宝,以僧为良师益友呢?初学佛者,无人教导、提示,虽入佛法大海,想求般若宝藏,譬如捞针一般的困难,学到的,只是一些名相、表相、皮毛,便洋洋自得以为自己是佛菩萨了。经典才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先哲韩愈也说:“人非生而知者,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则其惑终不可解矣!”古人又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亲近有修养的善知识,不知不觉,很自然的会受他的影响而同化。何况在修行的道路上遇上迷惑时,僧伽是个专业的修行人,于见地、修养上都有独到的功夫,才有能力为学佛人指示迷津。

  如僧人法达,未见六祖之前,虽然诵了三千部《法华经》,不知法义,为法华所转,存著有所得的心,礼拜六祖头不至地,被六祖诃责。后来六祖为他开示,他终于大悟,放下了执着,才真正做到了“心悟转法华”。可见亲近、依止善知识受教的重要性。

  上面说学佛是为了要出生死苦等,可是有一问题:生不是很好吗?活着好好的,有什么苦可言,为什么一定要了生脱死!因为有生必有老病死众苦随逐,所以经典才说:“此身是生老病死众苦之宅。”经典中常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无常为什么会引发苦乃至空!有一首无常偈说得很清楚:“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千方百计的营求,才得到荣华富贵、娇妻美妾、孝子贤孙,可是好景不常,或盛极而衰、或得而复失、或劳燕分飞、及至生离死别,连一个想长命百岁、永享天伦之乐的小小希望都不能如愿,无常大鬼悄悄来到,虽然不甘心、舍不得,还是得独赴黄泉,一点都不自在,不能自己作主。最后两眼一翻、两脚一蹬,“生时不赍一文而来,死后不带一文而去。”辛辛苦苦的追求了一辈子,以为财色名食睡都得到了,究竟得到了什么?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结果是一无所得,两手空空。

  而在追求五欲的过程中,追求时是苦,得到后要维护它也是苦,得到后又失去更苦。纵然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正当临命终时,回想短暂的一生,真如南柯一梦,后悔只做物欲的奴才,而不学佛修行,广造众善以积集往生的资粮,前途茫茫,命运未卜,更担心失去宝贵的人身,内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本是生长在官宦书香世家,他的姑母是平邵王王妃,祖父是皇亲国戚,又是康熙皇帝的亲信,出掌江宁织造的肥缺,康熙几次南巡,都由他祖父接待,荣华富贵到了极点。后来得罪了皇帝,被抄了家,变成一穷二白,从挥金如土,到穷困潦倒,像由天堂掉到地狱。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部旷世小说,诉说着如一场春梦般的红楼富贵岁月。卫道之士只认为他不脱“诲淫”之嫌,那里知道作者对无常、苦、空、无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与发现。书中有一首“好了歌”,不但具有警世意味,也发人深省,我把它更动了几个字,让学佛者更能得到好处。“世人都晓学佛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来将相今何在?荒塳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布施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出家好,唯有妻妾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修行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分析五欲,既是唯有苦、空、无常、无我,再探讨生老病死为何是苦。人为了生活,得忍受流血流汗,风吹雨打太阳晒种种的苦,拼命的工作,才换来三餐温饱。古人说:“长安居,大不易。”现在想在台湾谋生,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经济萧条、企业出走、工厂外移,加上金融海啸,很多人失业,或休无薪假,没钱过日子,没钱缴贷款,银行又逼的急,一时想不开而酿成家庭悲剧的,时有所闻。以前是只要肯做,就不怕没饭吃,现在是想当牛,都没有犁可拉。又;物价统统涨了,只有薪水不涨反跌。收入一直减少,而生活必需的配备却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在台湾,几乎每户都有汽车、计算机、机车、电视、冰箱、洗衣机、冷气机;手机则人手一只。该缴纳的账单、费用一大堆,汽车、房屋贷款,大楼管理费,水、电、瓦斯费,手机通话费,所得税,牌照、燃料税,加油费,小孩的学费,外加健保、国民年金…真是“族繁不及备载”。

  本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是每个人的梦想,而梦想却越来越远。房屋价格对劳工阶级来说,早已是天价,省吃俭用半辈子,也只够缴纳一两成的自备款,其余的贷款只好用下半生漫长的时间偿还。等而下之,还有连自备款都付不起,只能当无壳蜗牛,租屋而居。一份有限的薪水,要应付那么多的开销,当然寅吃卯粮,于是夫妻双双投入职场,孩子却因无人照顾、管教,亲子关系不但疏离了,有的更沦落为不良少年,制造社会问题,也让父母在事业、家庭两头疲于奔命。

  内忧不已,又有外患,如饥渴寒热,蚊蝇蟑螂、毒蛇猛兽、火灾、水灾、台风、地震、海啸、盗贼、车祸、空难、战争……前些时候有毒奶粉、禽流感、SARS,现在又有索马里海盗及猪流感,整个世界人心惶惶。生存,象是一场残酷又永无休止的战争,什么时候会弹尽粮绝、壮烈成仁,没有人知道;却又有预感,好像下一个倒霉的人就是我。

  奋战了一辈子,老了,退休了,正好可以颐养天年。当年忙着上班赚钱,总觉得每天都睡眠不足,现在可以睡到自然醒了。无奈天不从人愿,很多老年人晚上都在数羊,或睁眼到天亮。又老了,发白面皱,两眼昏花,牙齿快掉光了,手脚也不听使唤,好吃的食物咬不动,好玩的地方去不了,好看的东西看不清。舞台没了,掌声歇了,只剩回忆。常去的地方只有邻近的公园,或社区活动中心,跟一些很老的朋友闲磕牙,提一提当年勇。却每天都传来令人震惊、害怕的消息:“老王昨天晚上过世了!”“独居的小李死了两三天,才被邻居发现报警,昨天下午一大群的儿孙刚从台北赶回来….”“牛老哥今早…..”

  人不可能永远挂无事牌,偶而也会生病。生病了,才知道这个色身是苦的根源。什么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都无心享受了。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又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只区区一个牙痛就够人受的了,遑论其它。有病看医生,花钱消灾,或挨个刀子消业都不要紧,现在有很多的病如中风、癌症、心肌梗塞…..几乎一发病,就无药可救,生病与死亡成了等号。报载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患了大肠癌不治死亡,只因他常常吃学校旁边贩卖的烤香肠,如此而已。古人又说:“久病无孝子。”久病不愈,亲人照顾的不耐烦,避之唯恐不及,成了家庭的包袱,及不受欢迎的人物。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了。

  每个人都怕死,而死的苦我们反而不熟悉,因为没有死过,但是总见过亲人死时的惨状。据说将死的时候,一个人孤独走阴间路,过奈何桥,所有的冤亲债主都现出可怕的形状,前来索命,临死的人心怀恐惧,吓出一身热汗,故台湾有“流惊路汗”的俚语。经典则说:“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足见世俗人所谓“流惊路汗”的典故,并非无稽。

  死时四大分散,如生龟剥壳,又像猴脑被人剖来生吃一般,这是身苦。和娇妻美妾、孝子贤孙及自己这具臭皮囊永别,万分不舍,别墅名车、财富地位种种,放不下又带不走,这是心苦。苦中之苦,非死莫属。

  佛教并不否定世间有乐,而是因苦多乐少,才说世间是苦,为了贪求一丁点的乐,却要付出很惨痛的代价,实在不值得。而且快乐的时间容易过,痛苦的日子很难熬,但是我们凡夫却以苦为乐,还乐此不疲。虽说厌苦欣乐、离苦得乐是人的常情和理想,还必须要知苦,知世间是苦,生老病死是苦,财色名食睡最后难免苦空无常无我,不迷恋才有可能学佛出离。何况经典也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知苦而后才能断集、慕灭、修道,这是佛陀在鹿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也是佛教的基本法。进一步再提升为菩萨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知道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后,就可以开始付诸行动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