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从《孝经》说“弑师案”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1日
来源:《孝经智慧》   作者:姚淦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不愿意回首又不得不回首那些往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依然是悲痛的。在2008年的后一段时间里,大小媒体报道了多起“弑师案”,悲剧之多令人震惊!

  2008年5月18日,江苏无锡一所小学门口,一名年轻女教师被捅数刀后又遭割喉。行凶者是一名老人,因孙子顽皮,经常受到校方“惩戒”,心怀不满而杀害了她。

  2008年10月4日,又一起“弑师案”悲剧发生。山西朔州市二中的李姓学生,原是内蒙古清水河县人,后随全家迁居朔州市。此学生在初中时,就对老师的严加管教心存不满。读高中后,对班主任郝旭东的管理方法更是怀恨在心,并伺机报复。10月4日晚自习时,李某某将事先准备好的弹簧刀放在书包内带至教室。当郝旭东走到他座位旁边时,李某某突然站起来,从书包里取出弹簧刀向郝旭东猛刺一刀。郝旭东急忙往教室门口跑,李某某追到讲台附近,又摁住郝旭东连捅数刀,致郝旭东失血性休克死亡。

  2008年10月20日,廉江中学校长黄兆峦在家门口遇刺。

  2008年10月21日,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老师潘伟仙,因学生丁于真经常请假上网,与他一起去其家家访。途中,丁于真将潘伟仙推下悬崖,发现老师未死,又用绳索将其勒死。

  2008年10月28日,又发生悲惨的一幕。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一天晚上程春明教授正准备上《比较法总论》课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向程春明右颈部砍去,连砍两刀,仍神情镇定。随后,走出教室,掏出手机并报警。程春明所中的两刀,刀口约1尺长、2寸深,下手较狠,颈动脉、颈椎被砍断,由于失血过多死亡。

  程春明,年仅43岁,曾留学法国,前途无量,程春明的夫人约30多岁,当时已有5个月的身孕,知道消息后,痛哭不止,并几度昏厥。

  报载,2008年底,关押在看守所中的付成励声称,他刺杀程春明,就是痛恨他曾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生过师生恋。他在狱中对此供认不讳,毫无歉疚与悔过之意。

  人间悲剧一次次重演,这些“弑师案”告诉我们了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孝经》的角度来解读,或许会被人认为很“迂腐”,但是也许在这种与传统的遥接中恰恰能直达人性的深处。

  一,我们是否忽略了“孝”与“爱”的教育?《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这种德行的根本,是对亲人的爱,对长辈的爱,当然也是对师长的爱。这是需要培养、浇灌的,可是我们的学校、老师、家庭认真培养了吗?我们一味地讲究技术层面的教育,学好功课,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挣钱等等,而把道德教育作为附加品,从而导致学生道德缺乏或缺失。

  二,真正敬亲的人,是不会轻侮他人的。《孝经·天子章》里孔子说:“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里给人们揭示出人生伦理中的一条原理:真能孝敬亲人的,他就不会去怠慢别人。当然他也不会去“弑师”了。只要想一想,自己举动的后果,会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什么耻辱、灾难,也许就不会铤而走险了。《孝经·广至德章》里孔子说:“教以孝,所以孝天下之为人父者。”既然如此,必定会放下手中凶器。

  三,《孝经·广要道章》里孔子说:“礼者,敬而已。”师生之间均要对对方有礼,不管是学生对于老师,还是老师对于学生,都要有礼。然而现实之中,“礼”的教育和教养日趋淡薄,“礼”的理念不仅在社会上,就在本不该淡薄的学校中也日渐淡薄。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比如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可以看到师恩之深。又比如中国古谚说:“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简单的几句老话,不知道胜过多少大道理。

  古人与今人还留给我们很多的榜样。启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他在晚年还用卖书画所得168万元以自己的老师陈垣先生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此举曾轰动天下,传为美谈。这些奖学金,可以促进更多人知道、研究、传承陈垣先生的学术与事业。这是他报答师恩的最佳选择。当然陈垣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受人尊重的导师与校长,不说他的学术,就看陈垣将珍藏的四万余册藏书和几百件文物最后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有很多珍贵版本,就很了不起。

  古代尊师的风气也很浓,清代国学大师段玉裁尊师的传说就很感人。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他在老师戴震面前还尊敬地行学生礼。戴震去世,每月初一、十五,段玉裁常到戴震遗像前垂手拱立,诵读老师手稿一遍,表示对恩师的铭记之心。

  我还看到这样一则感恩的材料。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个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迫害。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不忘中国人民的大恩大德?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了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古谚曰:“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此古训也许并不随着时代的车轮向前而被远远地甩掉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