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枪口下的生灵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博物》   作者:孙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科学家预言:到2100年,将有50%的已知物种灭绝!在新一轮物种大灭绝之中,人类充分展现了“杀手本色”。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因为仇恨,还是由爱而生的占有欲望,甚至仅仅是为了满足杀戮的快感,有很多物种已经永远在地球上消失。

“仇杀”袋狼

  袋狼是一种体形似狗、头似狼的有袋类动物。袋狼的祖先曾经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由于澳洲野犬跟随人类进入澳洲后和袋狼进行竞争,袋狼在3000年前从几内亚和澳洲草原上消失,只在位于澳洲大陆东南方的塔斯马尼亚岛残存下来—那里没有野犬的威胁。

袋狼因为身上斑纹似虎,又被叫做“塔斯马尼亚虎”

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树木稀疏的草地曾是袋狼最后的栖息之所

塔斯马尼亚岛上的袋狼,喜欢在树林、内陆草地和海岸灌丛中生活。19世纪初,移居来的英国人也看中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主要的定居点。他们先给袋狼安上了“偷吃家畜”的罪名,然后用枪弹、毒饵和陷阱来对付它们。

  自1840年开始,当地民间开始悬赏捕猎袋狼。在19世纪末期的总共22年中,有超过2000只袋狼被杀。失去绵羊的人们,将愤怒发泄到了袋狼头上—他们把袋狼打得遍体鳞伤,而后才会杀死,以至于没有太多完整的标本保留下来。

  最终人类战胜了“食羊恶魔”,从袋狼那里抢来了土地。世上最后一只袋狼于1936年在塔斯马尼亚动物园中孤独地死去,这个“与人为敌而不自知”的物种从此消失。

如今在这里残存下来的,是和袋狼遭遇相似、但显然更加幸运的袋獾。袋獾性格暴躁,叫声骇人,曾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也是人类猎杀的害兽之一。但在20世纪中期,袋獾终于被列入了保护名单,这个时候,它们还没有像袋狼一样灭绝,因而得以继续在塔斯马尼亚岛活到了今天。

  “情杀”斑驴

  斑驴是曾经生活在南非广阔草原地带的美丽动物,它们是普通斑马的亚种,前半身有着斑马一样的条纹,但后半身则像马,没有斑纹,主要以草为食,也吃树皮、树叶、嫩芽和果实。

斑驴的花纹十分独特,前半身有条纹,而后半身则只有单纯的底色

由于斑驴肉质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猎食的对象。但原始狩猎方法,并不能给斑驴群体以致命打击,所以人类和斑驴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相互关系。19世纪初期,欧洲移民大量涌入非洲,给斑驴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欧洲人并不像当地人那样吃斑驴肉,而是喜爱斑驴亮丽的皮毛。他们大量猎杀斑驴,剥下皮做成标本运回欧洲市场出售。欧洲的收藏家和绅士们,对斑驴展现出了别致的“爱”—许多人收购斑驴标本,以至斑驴标本价格暴涨,于是更多的人来到非洲猎杀斑驴,使斑驴数量进一步减少。

  到了19世纪70年代,斑驴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时欧洲人就捕捉活斑驴运回欧洲,试图人工饲养繁殖这种可爱的动物。1878年,野生斑驴在非洲大陆终告绝迹;1883年,由于不服水土,人工饲养的斑驴也相继死亡。这个被欧洲人所“深爱”的美丽物种正式宣告灭绝。

斑驴灭绝之后,它们曾经生存的非洲稀树草原上,就只剩下了它们同样具有条纹的兄弟斑马。

“秒杀”斯氏海牛

  1741年6月,俄国人维•白令率领的探险队寻找从勘察加到北美洲的航线,他们在完成横渡北太平洋航行的返航途中遇险,白令和许多船员死去了,而斯特拉等幸存者则漂流到了位于太平洋北端的科曼多尔群岛,在没有食物来源的孤岛上熬日子。

斯氏海牛和现存的海牛略有不同:它们的体积庞大,但过多的脂却使它们身体的密度很低,这就导致斯氏海牛只能在海面附近活动。

北冰洋的海域

  就在这时,斯特拉发现了在沿海浅水中的大海牛。这些以海藻为食的温顺动物,体长可达8米,重达4吨,数量有2000头左右。于是,这种动物被命名为斯特拉海牛,又称斯氏海牛。与其他种类的海牛相比,斯氏海牛体积庞大,脂肪含量很高,这就导致它们难以潜入深海,所以很容易被人类猎杀。

  一年之后,斯特拉回到了勘察加,带回了许多斯氏海牛的皮和肉,引起了俄国皮毛商人的兴趣。他们纷纷来到科曼多尔群岛,开始了无情捕杀。这些浮在浅水处的、无法下潜的水生动物,捕杀起来十分容易。首先遭难的是那些成年的海牛,到后来连那些幼崽也没能逃脱。

  斯氏海牛于1741年被发现,到1768年就宣告灭绝,之间只有短短的26年时间。它们的数量本来就比较稀少,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了解的时候,就被那些贪婪的皮毛商人彻底铲除了。

在斯氏海牛灭绝后,白令海峡以及靠近北冰洋的海域再没有其他海牛生存,栖息地距离那里最近的美洲海牛,也远在加勒比海地区活动了。

  “双杀”渡渡鸟

  渡渡鸟仅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它们体型肥大,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由于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不会飞的渡渡鸟可以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

形态笨拙的渡渡鸟至今仍是毛里求斯的象征,但人们只能通过标本来认识这种动物了

渡渡鸟在海边灌丛的栖息地被人类占据,而在树林中又遭受了猪、狗、猴等外来动物的欺压

渡渡鸟没有对人类的恐惧感,又不会飞行,所以非常容易遭到猎捕。葡萄牙人在1505年第一次登陆毛里求斯岛,便随意地捕杀这些鸟,而后荷兰人成为这里首批定居的殖民者,这宣告了渡渡鸟的死刑。

  他们不仅毫无理由地滥杀渡渡鸟,而且砍伐森林,建造城市,破坏了渡渡鸟的生存环境。同时,随着殖民者的到来,一些岛上原本没有的猪、狗、猴、鼠等动物也被带上了小岛。这些动物占据了渡渡鸟的领地,袭击渡渡鸟的巢穴,并以鸟蛋和笨拙的雏鸟为食—其中猪和猴子对渡渡鸟种群的伤害最为严重,甚至超过了人类捕杀所造成的影响。

  人类的直接杀戮和外来动物的危害,使渡渡鸟在双重压力下终于走上了灭绝之路。17世纪之后,人们只能通过少量的标本和图画中那些并不准确的形象,来凭吊这种外形怪异的大鸟了。

和渡渡鸟命运类似的共鸟生存在南美洲,因为同样是地栖鸟类,它们的巢和雏鸟也面临着外来哺乳动物的威胁。

  “屠杀”旅鸽

  200多年前,在北美洲的上空,人们经常能看到成群飞翔的旅鸽。它们的形态与斑鸠相似,集群生活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旅鸽白天去树林中吃橡树种子,晚上回巢,成千上万只集结在一起行动,场面壮观。美国鸟类学家威尔森曾描述说:一群旅鸽飞过我的头顶,整整飞了4个小时,鸟群连绵相接,长达260千米。

旅鸽形似斑鸠,尾羽较长,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的阔叶林和针叶林之中

北美洲的阔叶林和针叶林

  19世纪初,旅鸽的总数足有50亿只之多,庞大的种群数量,使得一些鸟类学家预言,旅鸽是绝不会被人类消灭的。也正因为数量过于庞大,人类捕杀的原始欲望被彻底激发了出来,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捕杀旅鸽:枪击、炮轰、网捕、火药炸,甚至还焚烧草地,或者在草根下焚烧硫磺,让飞过上空的鸽子窒息而死。在旅鸽的繁殖期中,人们用木棍直接捣毁鸟巢,杀死雏鸟。被猎杀的旅鸽数量太多,除了供人类食用,还有大量剩余,于是这些鸽肉甚至被用来喂猪。

  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旅鸽的数量就从几十亿只猛减到濒临灭绝的几百只。1900年3月,旅鸽在野外绝迹;1914年9月1日,最后一只旅鸽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死亡,宣告了这个种族的灭绝。美国威斯康辛州立怀厄卢辛公园里,立有一块旅鸽纪念碑,上面写着:“该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绝灭。”

如今生于北美洲的哀鸠也会集结成大群迁徙。哀鸠因为叫声听上去令人感觉悲哀而得名,但愿这种依然在被人捕猎的鸟类,不会步旅鸽的后尘,以一个悲哀的命运作为终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