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为君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冯卓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入选理由】

  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音乐演奏中的人与物一体、乐与思相融的洒脱、达观境界,是中国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古琴艺术虽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地域或特定时代,但它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申报书

  【古琴艺术】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诗文中也有“绿绮”、“丝桐”、“焦尾”等别称,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弹拨类乐器。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特有的音色和品质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咏琴名句】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白居易《听幽兰》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古琴大师吴钊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因琴相知因人绝弦的千古美谈,讴歌了超越现实存在的心灵沟通,在被后世传诵数千年的岁月中,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深深感叹。

  古琴的历史可谓久矣,其肇始可上溯至传说时代的伏羲氏时期。如《礼记》中有“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在《世本·作篇》中可见“伏羲氏削桐为琴”等记载。这些记述是否真实已不可考,但仅从历代儒士不断强调琴滥觞于伏羲就可以看出,在其尊古崇古情结的背后,突出的是琴为华夏正声这一观念。

  文献中关于乐器的产生,还有朱襄氏作瑟、女娲作笙簧的传说。瑟、笙与琴曾同为宫廷雅乐用器,但瑟在销匿千年之后,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礼器的面貌出现。笙虽然同样传承数千年而不间断,但它在民间找到适宜的土壤,成为笙管乐队之首。与瑟入“雅”、笙入“俗”不同,琴被“士”这一独特的群体所心仪,成为书案前“不撤之器”,琴也在文人的操抚下,被提炼得更加清雅。

  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造就了华夏文化发展的黄金年代,琴也从这一时期开始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现了大批技艺高超的琴家。随着古琴艺术表现力的快速提高,加之远古以来对音乐超越自然的意识残存,对琴艺的评判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的角度,而是触及所谓“道”的层面。

  《吕氏春秋》中载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一事,二人并由此结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其由因琴相知到因人绝弦的过程,是一种超越所有现实存在的心灵沟通,在被后世传诵数千年的岁月中,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感叹。正是这一份令人心旷神怡的孤寂,与古琴清微淡远的品格相统一,造就了古琴艺术居于“琴棋书画”文人四艺之首的地位。

  汉魏时期,古琴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上,已经可以看到当下的古琴形制。至此,古琴的发展脉络再未发生过变迁或中断,这在全世界的旋律乐器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随着儒家地位的提高,古琴作为“圣人之器”也愈加得到重视。此外,魏晋名士不同流于名教、淡泊宁静的风骨在琴乐上渐成气候。此时,寓景抒情的琴曲作品不再受缚于礼教,而成为一篇篇充满内心体悟的独白,其“以形写神”与“气韵生动”之处已触及到传统艺术美学的深层内涵。至唐中期,大批琴家的出现催生了古琴在技术层面的突破,记谱法与斫琴技艺的发展为古琴艺术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挥洒空间,特别是减字谱的出现为琴曲的广泛流传贡献卓著。至今,减字谱仍为琴界所通用,其承载的中华文化传统已逾千年。

  宋元以降,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世俗音乐逐渐繁盛,以戏文说唱为代表的剧曲音乐成为主流。受到戏曲表演唱叹韵味的影响,古琴艺术更多地出现了吟猱之声,形成了如昆曲声腔般“韵多声少”的特点。其后,古琴艺术的发展脉络变得较为复杂,各地琴家辈出,并形成了各自艺术风格鲜明的琴派系统。

  至清康乾时期,出现了融各派之所长,风格跌宕细腻、恬逸洒脱的“广陵派”。此后,古琴艺术逐渐衰微,一度陷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境地,琴作为历代相延的旧称,几乎难以确指,只好使用“古琴”一名以示其历史的久远。尽管如此,古琴的传承并未断裂,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依旧在流淌,古琴艺术依旧在岁月中浸润滋养。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古琴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器乐艺术形式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律学、乐学、斫琴工艺、演奏技巧、传承方式以及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高雅文化特点。

  古琴琴体形制特殊,制作工艺精致规范,兼具视觉审美与实用器物的双重价值。历代琴人对古琴的形制不断赋予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将每一处结构、每一分尺度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或延展。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类似画作之上的题款刻印,无论是作为寄情寓志,还是作为操弄之后的闲暇把玩,都体现出琴人对古琴所特有的、非一般乐器所能比拟的文化情感。

  现存的传统古琴曲目约有三千余首,在标题之下多有提示性的解题。从思想内涵来看,基本可以归在儒、释、道三家以及清谈玄学的范畴之内,其内容表现形式多借写景、叙事完成抒情。

  与其他传统音乐多用工尺谱标记音高与节奏的方式不同,古琴谱记载的是弹奏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以及左右手指法、奏法。现藏于日本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传世最早的琴谱,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乐谱,其用汉字一一详细描述的记谱方式像是一份加密文件,缺少古琴这一“密码本”,是无法从中读出音乐的。

  繁琐的记谱在唐代得以简化,减字谱沿用至今已逾千年,究其原因在于具有简便易学与记录音位、手法详尽的优点。也正是由于琴谱是一种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而不记节拍节奏的指位谱,因而这一古琴秘笈是难以直接视唱的,且只有通过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才能完整地传承旋律。

  琴谱不记节拍节奏的特点,也使得据谱演奏古琴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这一特殊的过程被称为“打谱”,是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两千年来,琴人通过“打谱”的方式,不断地在古老的琴乐艺术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心授”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等关系方面的经验与智慧,使得传统乐曲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独有的传承方式使古琴艺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姿,又展示出容纳百川的情怀,使得这条开放的前进的河流,承载了数以千年的积淀,缓缓流至今日。

  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悦以至培养情操的不同审美诉求。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弹琴有助于找到静雅与畅达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将艺术、人生、理想等情感内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与共鸣。

  古琴艺术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都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今天,众多经过漫长岁月浸染而臻于完善的古琴艺术珍品,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古琴艺术的深邃精神和文化内涵伴随着悠久的琴声已传承两千余载,其对中国人文思想影响至今的“弦外之音”更是难以言尽。还是借诗仙李白的诗意而言所不能尽言的古琴艺术的迷人意味吧:为君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