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灾区孩子心理问题再引关注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徐 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起手中刀,对着正在沉睡的同学的脖子,母志鹏猛地斜割下去。随后,他迅速地提着血淋淋的刀离开。”近日,北川中学高一学生母志鹏将同学残忍地“割喉”。这一事件经媒体广泛地报道后,灾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

尽管警方给出了“母志鹏因迷恋网络暴力游戏、厌学,才蓄意杀人”的结论,但是心理专家还是认为:不管什么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地震有关,灾区群众的心理复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灾区孩子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尽管灾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关注,但都江堰“妈妈之家”的总干事刘猛发现,其实人们正在将灾区遗忘。

  “地震已经过去一年零八个月了,但是对于灾区人民而言,灾难还远没有结束。刚地震的时候全国的人民,乃至全世界都把焦点集中在灾区,并给予了很多的关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区正在被逐渐遗忘。”刘猛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戴着眼镜,中等身材的刘猛今年33岁,河北经贸大学教师。从2008年地震后直到现在,一直坚守在地震灾区,充当灾区人民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并创建了为震区孩子和因地震失去孩子的母亲提供心理援助的公益组织——“妈妈之家”。

  “能坚守到现在,其实,我只是按照一个心理咨询师最普通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刘猛说,灾区的需求让他不能脱身。

  刘猛坦言:现在都江堰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包括老师的重视,领导的重视,还有师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等方面。心理教育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好处?很多学校并不是太了解。

  现在灾区孩子们的整个心理状况怎样,针对《公益时报社》记者的提问。刘猛说,地震后他一直在灾区和孩子们在一起,所以对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很了解。“不能够泛泛地说地震以后孩子们心理状况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这种泛泛地提是不对的,必须将孩子分成几部分来看待。”

  刘猛介绍,由地震所导致的心理创伤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震本身造成的恐惧,由于恐惧而引起的心理创伤;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地震导致死亡,由于死亡导致哀伤,由哀伤而引起的心理创伤;还有一个方面是由于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生活状态的改变,由于生活状态改变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地震恐惧引起的心理创伤,这部分孩子现在在逐渐好转;由于哀伤而引起的心理创伤的孩子的状态不容乐观,应该说比去年还要难过;由于地震导致的生存,生活状态的改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更持续地问题了,他们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70%孩子处于灰色地带

甘肃文县是5·12地震的重灾县,“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甘肃也受灾了。”甘肃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刘沐秘书告诉记者,文县全县有392所学校,其中380所在地震中受损,孩子们的心理也受到严重的冲击。

  这种灾难对孩子们的影响到底有多长时间?国际美慈组织中国区国家主任陈一梅讲了一件事情。2009年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四川绵阳行政学院曾组织北川干部去唐山考察。北川干部们发现,尽管唐山地震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谈起唐山地震的经历,谈起地震给家庭造成的影响时,幸存者们依然不愿意提起那段经历,“现在还时时会感到痛。”

  “干部们说,原来这么长时间了,人家依然还在扛,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毕竟现在回应的方法比以前好多了。”陈一梅感慨地说,这也是给我的触动,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问题。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学教研室的老师王斌曾在地震发生后不久,组织了数十名心理学专业学生,成立了学院“心理救助”志愿者服务队,为灾民开展服务。对于灾区孩子的心理状况,王斌有自己的解读。

  “一般来说,15%的孩子的心理特别健康,15%的孩子的心理是需要治疗的,另外的70%都是灰色的地带。”王斌说,70%是个动态的比例,他更关注这70%比例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节假日的时候,这70%的比例里的一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会下滑,这时候我们就要加强工作。在平常的时候,我们要针对这部分群体,做提升性发展性的工作,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身体是有创伤记忆的。”王斌强调。但王斌也发现,运动是冲淡孩子们痛苦记忆的好方法,“在运动中,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忘掉痛苦,渐渐地,会冲淡痛苦的记忆。”

运动冲淡痛苦记忆

对于运动缓解和治疗孩子们心理痛苦的作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杨贵仁与王斌有相同的看法。早在5·12地震后,杨贵仁就曾对记者表示过,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锻炼,对恢复灾区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不仅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有益,同时孩子们通过在大自然中一起做游戏可以相互交流,孩子们的心情会比较愉快,对心理健康的恢复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5·12汶川地震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灾区启动了“抚慰童心”和“加油——在运动中成长”项目(下称运动中成长项目)。这个项目得到了耐克的资金资助和国际美慈组织的技术支持。

据了解,运动中成长项目是耐克与国际美慈组织共同实施的国际重大自然灾害心理抚慰项目,由美国心理专家专门为青少年灾后心理重建而编制。在印度洋海啸、9·11事件等灾难后的心理援救中多次实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5·12大地震的情况,中国扶贫基金会与美慈组织将项目本土化,使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个项目的特色是“通过运动的方式,激发孩子们自我恢复的心理潜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他们建设性交流、自尊心、耐挫力和团队合作与信任等积极性格。”扶贫基金会的副秘书长杨青海告诉记者,到目前受益的学生已有21000余名。“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得到了来自学校、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另外,通过专家团队对项目的评估发现,开展项目后,学生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变,沟通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破坏性减低,与家长的交流更积极等,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感觉就像干枯的种子,终于被雨露滋润;像暗室里蒙蔽了许久的花朵,终于再次感受阳光;像沉睡了一冬的井底之蛙,终于和广袤无垠的天地相拥。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节45分钟的体育课,它已在同学们心里得到永恒。这狭隘的活动板房已不是一个活动场所,我们所有的欢乐都聚在其间。在这里,那些曾经被束缚的肢体已完全解脱,一切生命的活力体现已经开始。”灾区少年龙龙(化名)在参加了运动中成长项目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龙龙说,自5·12地震以后,他和同学们就再也没有上过室外体育课,操场被新搭建的活动板房占据了,体育设施也不能发挥它正常的作用了。但是一堂与众不同的体育课,不仅让龙龙和同学们再次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还“跨过了同学们心中停留已久的障碍,实现了每个人日日期盼的愿望。”

期待更多机构参与

“我们深刻理解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对社区凝聚力非常有帮助。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在运动中成长,而不是强调吃饱,穿暖。”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性商业与创新市场经理俞菲说,运动不仅是在竞技方面展示,运动更多是促进人身心的发展。

俞菲以跑步为例:从一公里跑到十公里这个过程已经让你不一样了。首先在这个过程中,你学会了设定目标,人生起步就像一公里到十公里,十公里就像更长的人生一样,虽然看不到十公里以后,但这个运动过程让你体会到如何克服身体的疲惫,如何克服争取目标的孤独感,如何在碰到困难时,去与人沟通主动寻找帮助,如何在过程中帮助团队,因为自己突出不代表团队突出,在这个过程中,从一公里到十公里,我相信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提升,生活技能会提升,最重要的是离目标越来越近,你的梦想越来越近,把握梦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就是我们要强调运动的原因。”俞菲说,对于青少年而言,运动对他们有自然的吸引力,我们不妨发挥运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让他们走给更远,走出现在的困境,看到未来的灯光,未来的梦想。

“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在汶川之外,还有更多受灾地区的青少年在安抚员、老师的带领之下,能够同样在运动中得到这些生活技能提高,能够跟他们梦想走得更近,最终能够成功实现梦想。”对于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美慈组织的这两年的合作,俞菲表示了满意,同时希望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运动中成长项目。

为扩大项目规模及影响力,推广项目理念及经验,惠及更多青少年,让社会关注与参与本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决定出资100多万元,设立中国扶贫基金会·耐克“加油——在运动中成长”项目小额基金。面向国内NGO、教育机构和心理机构,通过公开、平等的竞争,选择优秀的机构,向其提供5——30万不等的小额基金,在四川、陕西、甘肃等5·12地震灾区联合实施这个社会心理项目。

1月28日,中国扶贫基金会·耐克“加油——在运动中成长”社会心理项目小额基金的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甘肃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妈妈之家,德阳星雨心理咨询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北川心理卫生服务中心这五家机构最终获得了小额基金。

“重建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漫长的过程,灾区孩子们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杨青海秘书长说。同时,杨秘书长又很有信心克服在灾区遇到的困难,毕竟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有了20年扶贫救灾的工作经验,毕竟与合作伙伴耐克、国际组织美慈已经合作多年,发挥彼此优势,“相信灾区会逐步地走向正常,走向正规。”

“最重要的是助人自助。”王斌对记者强调,他们只是在现阶段帮助灾区孩子,最后还是要靠灾区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自强,自立,实现自我的成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