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丛军:爸爸坚持让我学外语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帅府家风》   作者:肖伟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们又被堵在了路上。

2006年8月30日,我前往北京市广渠门外大街的广泉小区,采访刚刚从美国回来的丛军,她是回国休假,同时也是为了儿子结婚才回来的。

原本约定是9点,可等我们敲开丛军家门的时候,已经是10点钟了。丛军一脸和善,言语中没有丝毫的世故做作,时光的流逝没有洗去她的质朴与纯真。

丛军现任中国驻联合国公使衔参赞,同时,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夫人。这几年,她和丈夫王光亚常年工作生活在美国纽约,只有休假或回国开会才回来。这次回国,王光亚是参加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丛军是休假,主要是办儿子结婚的大事。

作为陈家唯一的女儿,丛军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外交之路。从学外语,到出国留学,到搞外交工作,丛军延续了父辈当年求学和工作的足迹。

她少时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十年浩劫期间,曾到部队的军医学校学过医,1974年经周恩来批准,被选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语言,改革开放后又到美国攻读国际关系,拿到硕士学位。她先后在外交部当过翻译、司长,还出任过驻爱沙尼亚大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选择外语专业,是需要远见和经验的。当丛军小学毕业,准备上初中的时候,上什么学校,陈毅和张茜夫妇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我问丛军:“你上这个外语附中是谁的意见?”

丛军:“是我父亲的意见。当时我小学毕业以后,我妈妈希望我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她原来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能歌善舞,很活跃的。我从小学钢琴、学小提琴,这都是我妈妈的主意。她希望我能继承她的这些专长,可我不太愿意。当时我爸爸就说,国家很需要外语人才,女孩子文静一点,学点外语不错。他说我们外交部也很需要外语人才,正好现在外语学院开始办附中,你就去考这个附中吧。我觉得我爸这个决定特好。”

这场文艺和外语的讨论,最后还是父亲说了算。丛军如愿进入外语学院附中读书。并影响到她的一生。

为了帮助女儿学好外语,陈毅专门给丛军买来了英国广播电台英语讲座唱片《林格风》和《基础英语》教科书。40多年前他的这些行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和当今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相媲美,足见他对女儿的呵护与器重。

然而,初中刚毕业,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席卷全国,学校要停课闹革命。丛军再次面临前途的选择,或上山下乡,或参军报国。陈毅当时表示,女儿那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国家将来还是需要外语人才的。然而,在那种环境的压力下,陈毅最后也没有把女儿留在家中。

1968年,丛军参军到北京军区二六一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但是,富有远见的陈毅始终坚持着自己当初的意见,没有让女儿中断外语学习。

丛军:“1971年,我到北戴河探亲看望父母,当时爸爸已经有病,这是我父亲最后一次到北戴河去休养。那时候我妈妈就把一套四册的英语医学课本拿出来,她帮我念英文。当时我心里都觉得无奈,我还有希望念英文吗?”

一套医学英文课本,凝聚着父母厚重的希冀,也传递出一种信念,那就是坚持。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永不放弃。

丛军:“我能选择这个职业,能有今天这个样子,还是靠我父母的支持,那种情况下,他们没有让我放弃,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透过眼镜,我清晰地看到了她眼里的泪水。

几年后,丛军结婚时,父母已双双离世,他们没能看到她的大喜,新娘丛军从家里带出来的嫁妆,是一架钢琴,还有一套书,就是那套父母给她买的医学英文课本——那是她心中的圣经。

丛军的外语梦并没有中断,1972年,好运再次关照到了丛军。

十年浩劫,让人才断档了。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外交部受命把文革前在当时外院附中和外语学校学习了三年的老初三学生招回来,精选一些人,送到英国留学,要求自然是根红苗正的好青年。

已经当了四年兵的丛军幸运地名列其中。

我问:“这个是不是因为家庭的关系?”

“是这样的,当时,姬鹏飞外长的夫人许寒冰是外交部干部司的司长,她到医院来看望我母亲。父亲去世不久,我母亲就查出是癌症,住在301医院。那次许阿姨来跟我母亲说,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总理的指示,翻译还是要培养的,现在都停课闹革命了,也没有大学了,就想把过去在外语附中学习的老初三学生招回来,送到国外再深造一下,将来回来后就到外交部当翻译。你这个女儿是外语附中的,符合这个条件。”

病中的张茜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也有些担忧,她对许寒冰说:她先征求一下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意见,再答复。

丛军说:“我妈妈当时就给邓大姐打电话,她说过去有规定高干子弟不能出国留学,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就想征求一下大姐和总理的意见。后来邓大姐跟总理商量以后,就回了一个电话。邓大姐说,恩来说是有这种规定,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陈老总去世了,外交部让姗姗去学,这个是可以考虑的。意思就是说我父亲已经去世了,现在也不是什么高干了。后来我妈妈说,既然大姐和总理都说没问题,那她就同意就把我送去了。”

事后,丛军才知道,他们是在文革期间送出去的第一批学生,是红色中国在经历浩劫的同时,特意选择派出的苗子,他们的任务不单单是学习,他们还是中国保持与世界交流的一点火种和希望。

在他们这批负笈西游的学子中,有今天我们熟悉的一些从事外事、外交的优秀人物: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驻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以及后去的原商务部副部长龙永图等。

1919年,18岁的四川青年陈毅走出大山,远赴法国勤工俭学。53年后,22岁的丛军再次踏上西去的求学之路。和她的父亲一样,求知报国。

已知自己来日无多的张茜,和丈夫一样,给远行的女儿写了一首诗:

丹淮昔离家,父写送行诗。
儿今出国去,父丧母孤凄。
临别意怆恻,翻捡父遗篇。
与儿共吟诵,追思起联绵。
汝父叮咛句,句句是真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