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付佩荣:孔子的为师之道(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付佩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孔子做老师也是让我崇拜的理由,学不厌,教不倦。能够学不厌,教不倦,他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常听的话,在孔子身上完全实践,并且他的学习很广泛的,比如,他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三个人以上,三代表多数,在一起走路,一定可以让我效法,怎么做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别人有优点,我就跟他学,别人有缺点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叫做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要避免跟他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所以我们平常说,两三个人在一起,他们都比我差怎么办呢?都比我差,我就要想将来不要和他们一样,这也是一种学习。所以孔子学不厌,教不倦是他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是绝对有资格带学生一辈子的。我们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孔子就是双方面都可以兼顾的。所以这是第一步,所以孔子本身对于怎么学,怎么当老师都有很好的心得。

  所以我们谈到孔子教学,第一个,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例子,也很有趣,比如孔子有很多学生会常比来比去。老师,那个同学好不好。他有两个学生,都是在政治方面有成就的。子路的个性非常的刚健进取,非常的直爽,做事情,该做就做,毫不考虑后果。因为冉有就比较内向,很多事情都要想,有点畏缩不前。结果,有一次子路就问他,老师,听到该做的事是否立刻就做?孔子说:不行,有父兄在,有父亲,有哥哥在,听到该做的事不能立刻做,考虑家庭的情况,父亲跟哥哥是不是同意。后来冉有就问:老师,听到该做的事是不是立刻就做?孔子说,立刻就做。旁边有个学生公西华在旁边听,听到过后,该怎么写答案呢?就问孔子说,两位同学问老师,同样的问题,老师的答案正好相反,这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过于胜过别人,就要“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他说子路个性太强就要让他缓慢一下,至于那个冉有,就是求,他太懦弱了,故进之,就要推他走快一点。这就是因材施教具体的例子。学生当然是有他性格上的特质。(有的学生像子张,理想很高,叫做过,子夏比较保守,叫做不及。那学生就问他,那子张比较好了,因为他过,孔子说过犹不及。这也是一句很好的成语。过度和不够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如果说过度好的话,每个人都矫枉过正,那也不是办法。如果说不及好的话,每个人都退缩保守,所以过跟不及都不够理想。最好是中庸之道。所以他教学生的时候按照学生各自的条件去设法提出指导。

  当然我们也知道,学生来自于各个地方,那么他们的生活背景,生活倾向,都有差异。我们看孔子有四个学生,特别被提出来作为介绍。

  这四个学生,个性差别很大,第一位柴,孔子说柴也愚,(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愚笨,高柴为什么愚笨?因为他是很孝顺的学生。妈妈过世以后,他哭得眼睛流血。所以孔子说这样是愚笨的行为。孝顺归孝顺,身体还是要保重。你还要照顾下一代。所以孔子教学生,孝顺很好,但是你任何情感都要“发而皆中节”,你为了一个情感过度的话,那你不要忘了生命还有其他方面要照顾。这是第一个,高柴。

  有些人开玩笑说,曾参也是鲁国人。不是这个意思,“参也鲁”的“鲁”代表他反应比较慢,人比较老实,称为鲁钝,所以曾参他年纪很轻就去上课。我们有时候教书,很希望碰到曾参这样的学生,越聪明的学生,越容易有自己的花样。把老师教的那一套都忘记了。越是老实的学生,就把他全部学会,后来传《大学》传《孝经》的,都是曾参,所以曾参这个学生开始的出发点是比较吃亏的,因为参也鲁。

  还有第三个由也喭,由就是子路,是位勇士,喭就是粗野。任何事情都比较大而化之,比较粗糙,这个学生当然有他可爱的地方,孔子到处讲学,很多时候都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帮助百姓。他也很感叹,他曾经两度想移民,有一次他就说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为了理想不能实现,干脆做个木筏到海外算了。他接着说,跟我去的大概就是子路了吧,子路第一次听到,老师要出国,只选他一个,高兴得不得了。子路闻之喜,喜形于色,高兴得别人都看到了,同学们也都嫉妒了,孔子就提醒他,(子路,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我们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原文字幕背景板)这个地方就有意思了,很多人研究《论语》就把这句话翻译成什么呢?无所取材说明子路这个人莫名其妙,根本就不能判断我是在开玩笑。我是在感叹,说子路,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你根本不明事理,不能判断是非。这样的老师太凶了吧?前面木筏做比喻,后面就是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因为一般的木材你无法去度过大海,这样讲的话,就比喻推到比喻,这对子路这个学生来说也是非常的宽容。孔子很有幽默感的,

  (第四个叫做子张,子张的特色是特别年轻,背景板人物像)在《论语》里面,至少就我知道,上场的这些学生里面,最年轻就是子张,曾参比孔子小46岁,子张比孔子小了48岁。但是他虽然年轻但是志气高,年纪小,志气高,就是子张作代表。动不动,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好好奋斗,他人又长得高大漂亮,所以同学们都对他不是很满意,他人缘比较差,像这些学生,孔子说,(子张,太高傲了。原文字幕背景板)

  这四个学生,孔子用四个字描写他们的性格。你知道性格的缺点,正是一个教他们的开始。所以像孔子这样的老师,他教学生的态度,深刻了解学生的需求,跟他性格的倾向。第二个,给他一个明确的指导。人活在世界上,往往需要几个字做座右铭,你只要有好的老师,因材施教,一点就通。这一生就不会绕圈子,走冤枉路。孔子就是这样的老师。

  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第一科德行,第二科言语,第三科政事,第四科文学。德行有四个人上榜,闵子骞的孝顺不用再介绍了吧,他父亲娶了一个后母,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叫他拉车,冬天到了,给他穿的棉袍里是稻草。拉不动,爸爸就打他,一打,棉袍破了,露出稻草,爸爸就要把他的后母给休掉。他说爸爸你不要休,为什么?“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所以闵子骞作为孝顺的代表,没有话说。

  颜渊第一闵子骞第二,冉伯牛第三,仲弓第四。言语科就是两个,宰予、子贡。说子贡的言语特别的好。我们再举个例子,怎么把老师教的用在生活上。有一次,孔子有个学生想了解孔子到了卫国会不会做官。孔子是鲁国人,他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刚好发生内乱,非常复杂的情况,等于简单来说,就是爸爸逃出国外,儿子当了国君,爸爸再回来抢国君,这很难看吧。这卫国我们就不要管他,(因为他有个南子,就是子见南子。就造成了很多复杂的情况。历史画面背景板)在卫国的时候,学生说老师会不会做官呢,就问子贡。子贡说,好,我去请教老师,走进教室,他并没有直接说,老师你会不会做官,他居然问什么呢。(老师你认为古代的伯夷,叔齐这两个人怎么样?背景板人物像)因为这两个人,有原则,最后饿死了,很惨的。结果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他们两个不会抱怨,因为他们两个求仁而得仁。我要坚持原则,为这个而死,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就这样的问答,子贡走出去对同学说,老师不会帮卫君做事,不会帮卫国的国君做事。子贡这么聪明,他知道老师有原则。他就不直接问,讲一个古代的故事,看老师的态度如何。这就是子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