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付佩荣:孔子的为师之道(二)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付佩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很多人常常讲孔子很喜欢讲启发式教学,因为“启发”两个字确实来自于论语,但是我们全文把它看完比较公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呢?

不到学生想懂而懂不了,快生气了,愤就是生气了,我愤怒了,生气了。我不去开导他,因为很多学生,上课就坐在那边,老师你给点启发吧,事实上他根本就不用心。什么都没有准备。你启发也启发不了。第二句话呢,不悱,不发。不到你想说而说不通,脸都涨红了,悱就是脸红的意思。比如我现在想表达我的心得,急得要命,讲不出来,脸都涨红了。不到这种情况,我不来给你一些引发。所以启发是有条件的。学生想学,不太会,拼命学,老师来启,学生想把心得说出来,说不出,很痛苦很难过,老师来开导,这样一来,他的学习效果,立刻出现了,告诉你,屋子有四个角,告诉你一个角落是什么样子,另外三个你自己要去联想。

  老师怎么可能全部教完呢?这叫举一反三。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的,孔子也有学生不教的。第一种就是这个,太不用功的。跟你说这个角落是这个样子,另外的呢?也是这个样子。每个都这样子,还要每个都讲一遍吗?另外还有一种学生孔子是真的不教的。就是乡愿,就是孟子说的,孟子说,孔子说过,经过门前,不进来跟我讨论,我不觉得遗憾的就是乡愿。为什么,这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因为孔子不教乡愿,说明乡愿的作为跟儒家思想是完全矛盾的。乡愿就是不真诚。一个人不真诚,孔子毫无办法。因为你可以虚伪作秀,孔子也可能上当。那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吗?所以儒家对于真诚不真诚是决不妥协的。你要是不真诚,我就不要这个学生了。那顺便再提一句,孟子也有一种学生不教,孟子是什么学生不教呢,自暴自弃者,就是我不行了,我不能行善,不能长进。自暴自弃的话,谁能帮忙呢? 这一段说明,儒家作为教育的重要学派,他决不是说我有什么本事来教你,而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就是我先学会了,我再来教你,因为我也是别人教我的,就是慢慢一代一代传下去,但是一定要你自己愿意学,这种学习的动力,要由内而发。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动机,孔子只能告诉你,学习之后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况。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我学了之后,改变我的生命,让我的生命产生意义。现在的学者是为别人,学了之后出来演讲作秀,我在讲我自己,不好意思。其实我们还是注意在修养上,所有的,我们努力在做,虽然不一定做得到,一直在努力!孔子讲古之,今之,今之就是春秋时代。那现在,隔了好久了。孔子被我们当作古代人,在孔子的时候还有古代人,代表世风日下,也值得我们警惕的。

  所以孔子的教学方法,大概是我前面说的这几点。

  接着我们就要谈一下,现代人很重视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这里有一句话就是德智体美劳,每一方面都要注意。事实上,真正要注意的还是在智育上,因为你升学,也要考试,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个人当学生的时候呢,他有考试,他要升学,很自然就把焦点放在智育,数理化怎么样,英文,国文怎么样,但是我们也知道,这只是一部分。现在很多人强调除了智商之外还有情商,情绪的调和更重要,接下来还有什么,逆境智商,你碰到困境,失败了该怎么办,这三种智商都可以受到强调。

  所以在这里特别要说明,孔子在当时就已经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全人教育的理想,就是完全的人,完整的人,第一个人才教育,第二个人格教育,第三个人文教育。人才,人格,人文,三个和起来叫做全人。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首先要安顿,安顿生命,你需要成为人才,人才就是,用之于外。我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有用。找到一个正当的工作,得到工资,可以让我自己有尊严的生活,自力更生。所以,受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才,这样社会才能够永续发展,越来越繁荣。

  但是光讲人才是不够的,因为有很多人他有知识有能力,但是他没有德行,后来对社会反而造成灾难,所以就要强调:第二个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特色,是求之于内,前面的“人才”是用之于外。人格是求之于内,所以人格一定不能忽略,自我要求。是我自己愿意做,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我们要从被动变成主动,人活在世界上,做任何事,只要是被动的,都只剩下工具价值,如果是主动的,他才有道德的尊严,否则的话,你是被动的话,你不会改变内在。被动的条件,外在的压力一旦取消,你就恢复原状了。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最需要的就是被动,主动,这样的转移。我有个朋友他半夜开车,到了一点多还在路上奔驰,远远看到前面红灯亮了,他心里想说半夜一点多怎么会还有人呢,他就开过去,开过去之后,后面警车,追过来。那个警察藏在树后面,他没有看到,警察过来就问他了,你刚刚没看到红灯吗?我看到了。你不知道红灯要停车吗?我知道。那你为什么没有停呢?我没有看到你。这样的例子很多,说明什么,我们守规矩都是被动的。有人看着我们就注意到,但是一旦约束的力量消失,就胡作非为,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很可惜。我们不要说他的好坏,太浪费了,所以人格教育就是希望你由内而发。能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遵守规范,到最后变成是,我自己愿意这样做。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如果想了解孔子的人文教育,就要从他对诗和乐的教导开始,孔子的思想里,讲到诗讲到乐,太多了。他直接说,各位同学,你怎么不学诗呢,二三子,何不学诗,学了诗之后,可以怎么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这四个字很重要,兴观群怨这四个字都和情感有关。

  因为《诗经》本身是真诚情感的表达,孔子也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思无邪”三个字千万不要把它讲成思想纯正无邪。“思无邪”三个字本身出自于《诗经•鲁颂•駉》,它形容鲁君的马向前奔跑,不会转弯。因为马跑快了,一转弯就摔了。所以孔子的意思,我再说一遍,《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诗经》就是情感,真诚情感的表露。跟思想没有关系。要研究思想请看《易经》。所以,在孔子观念里面,《诗经》是人活在世界上久了之后,就会忘记真诚的情感。这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世故,你人情世故懂多了,真诚的情感就压抑下来了。所以这就念《诗经》。念了之后发现古人的情感这么真诚,我的情感也被他引发。

  兴,就是真诚的情感引发出来了。什么叫“观”呢?观就是真的了解自己,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很有理想,有抱负,经过社会几年的磨练之后,就心狠手辣了,好像不太有什么丰富的情感,损失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所以“观”是观察自己的志节。群,跟别人情感可以沟通,讲“礼”,只能区分,讲“乐”的话,大家情感打成一片,叫做群。最后是怨,不要忽略“怨”这个字。“怨”这个字我们将来讲修养的时候会特别谈。《论语》里谈到情感的字眼,只有“怨”这个字出现了20次,最多。所以我们不要说,孔子教学生说不要抱怨,人谁不抱怨,每个人都怪,他怎么有贵人相助,我怎么就命犯小人。其实别人对你已经很好了,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那你往往只看到自己所没有的,只看到别人比你好的部分,所以抱怨是很正常的一种情况。读读诗以后才发现,谁不抱怨,你比起别人来已经幸运多了。别人当兵几年都回不来,最后不见了,你还活得那么好,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样的人才都做不了官,你算是人才吗?你想做就没什么好怨恨的。怨恨需要抒解,不能压抑,压抑久了之后就会有精神官能的问题。

  所以我们谈到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诗”跟“乐”是不能忽略的,常常读《诗经》情感就会很真诚,“乐”,“乐”让你生命产生一种和谐,愉快。“乐”是音乐的“乐”。孔子本身很喜欢唱歌。他也很喜欢演奏。所以唱歌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演奏是把古人的乐曲演奏出来,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它的作用是不太一样的,在论语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生活,充满着审美的情操。他一个人在家没事就弹弹琴,唱唱歌。《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老师这天没有哭过,他可能就会唱歌。原文是说,老师这天哭过,他就不唱歌。他不哭就可能唱歌。所以我刚才的逻辑并没有错。就是,我今天没哭,那我就有可能去唱歌了。第二句话,老师跟别人唱歌唱得快乐,一定坚持别人再唱一遍。然后孔子和他唱和声。(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这种画面可以想象吗?孔子唱歌唱得非常开心的。那么,他平常的生活,(在《论语》里面就是说,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申申夭夭就是很自在很轻松,好像没什么事一样。春秋时代天下大乱,是一个危机时代,孔子每天照样安顿在自己的生活里面,不要做杞人忧天。

  我们把这三个全人教育再简单的说一下,人才教育让你成为人才,在社会上有用,可以自食其力。人格教育,让你自我要求,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会主动去做该做的事,这样一来,本身也可以符合人性的要求。人性向善,行善就是符合人生最根本的愿望。第三个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要让你活得快乐,我们有时候觉得奇怪,孔子跟颜渊活得这么穷困,为什么会活得快乐呢?因为有人文教育来配合。

  孔子教学生,他自己也一样,这个目标是成为君子。君子在这里是指人格完美的程度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彬彬,就是我们说的斑马线,一条黑一条白,这个是彬彬。就是要调节得适当,孔子说人的生命,有它原始的力量,叫做淳朴的本质。这个淳朴的本质,很直爽,但是也可能比较粗糙,而另一方面你要受文化的熏陶。跟别人来往,如果你要用礼用乐,来互动。看起来很文雅,人如果不能文雅,见面不能礼让,客气的话,那人跟其他动物有什么差别呢。所以,这个文质彬彬形成的君子,孔子跟他形成共同的理想。这种君子不是只为自己,他是希望为天下人服务的,这种替为天下人服务呢,除了说你本身有能力之外,有这个机会之外,你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我一直在儒家的研究里面,儒家主张的不是人性本善,是人性向善。“向”这个字,我再简单界说一下,“向”就是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你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就是“向”,善就是该做的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