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与中国僧侣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龙泉之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群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洋学生,来到北京龙泉寺体验生活。他们是今年五月份来中国,十二月底将结束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学习。这些学生对佛教都有相当大的兴趣,大都学习过佛教史,以及读诵过一些佛教经典,很希望能亲身体验一下寺院的修行生活,近距离了解佛教,与法师探讨人生和信仰。

  美国学生首先向法师询问了寺院的历史,龙泉寺的法师介绍了从继升老和尚建庙至学诚法师发愿在北京建设道场、入住龙泉寺的历史过程,并讲解了目前寺院转型的工作重点,以及未来的愿景。

  了解了寺院如此快速的发展后,美国学生甲问:“寺院建设需要钱,你们是如何筹钱的呢?”

  法师说:“我们主要靠信众的捐款,寺院不参与商业运营。”

  美国学生乙问:“您为何决定来这里做和尚呢?”

法师说:“我在思考到底怎样生活才比较幸福?想到自己辛苦一生的结果最多的一头白发,弯腰驼背。在学术界,也就是当教授、当校长。这一生到底什么是值得回忆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看周围的人,其实并不幸福。所以就希望自己能出家来专业地学习佛法——也就是换一个学校,换个专业来读。然后去福建莆田广化寺出家,方丈和尚就把我调来龙泉寺了。”

  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说:“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人们还是需要一些信仰的。”美国学生丙也分享说:“在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我们彼此之间没有成见,也不互相要求。在互相尊重下保持着自己的信仰。”

     

  还有学生问:“在美国有特殊情况,比如基督教和天主教极端的一些组织,他们的理念与社会大环境产生很大冲突。比如不让中学学习进化论等。”

  另一位龙泉寺的法师主动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一下。这肯定是少数人的极端行为,不可能是大面积的行为。基督教、天主教本身也不会是这样,是少数人的极端情绪。对于佛教而言,历史上更多是提佛法,现在提佛教才比较多。而佛法是对人生的看法问题。释迦牟尼佛仅仅告诉弟子:我对人生是这样看的,我是怎样一步步地达到这样看法的。仅此而已。佛陀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弟子,你必须这样,否则就不行。那是你人生自己的选择,我可以介绍给你,但不强迫你。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因此从历史上不会出现战争等问题。第二,释迦牟尼佛从没有要求别人信仰他,佛教徒并不把信佛作为目标,信佛只是达到佛陀那个水平的一个手段而已。”

  一位信奉基督的美国学生问:“信仰是什么?我觉得是对见不到东西的见证,对所期望东西的依靠。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信仰,是不可想象的。个人的能力如果没有信仰也没有办法突破。”

  法师说:“学佛不是去寻找一个精神的崇拜,之所以信佛,是因为他是觉者,是生命的导师。让我的心自由,依靠的是自心的智慧。”     

  又有学生问:“在出家人修行的过程中,心里会不会有疑问?对自己所走的路产生质疑?”

  法师说:“我相信,您总是认为说,您与上帝,或与基督之间是有距离的。因为有距离,你才向他学。那么他讲的话,他的教言,作为我们来讲,肯定相当多的地方,在现实情况下是很难理解的。如果我们能理解基督的话达到他的程度一样,你就不用学了。学习的过程,就像小孩子读书一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疑惑,是自然不过的。学佛或学习基督本身是对这些疑惑的解决过程,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恐怕你到不了天堂,我们也成不了佛陀。”当翻译把这句话讲给大家听时,全场轻松地乐了起来。

  交流后,法师说:“这些美国学生观察很敏锐,思考问题也很深刻,对一件事情的意义很清楚。”

  美国学生们在寺院与义工也有很好的交流。他们来到各办公室参观,龙泉寺义工热情欢迎,并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工作。在编辑室,有的美国学生问到:“打坐修行和编书修行有什么不同?”编辑室义工回答说:“我们虽然外在形象是在动的,在做事,但是内心需要不动才能把编书的事情做好。所以这也是修行,这叫外动内不动。”法师进一步补充到:“这其中也是学佛的次第。通过做事累积广大的资粮,能够更好地打坐修行。”一位美国学生在参观寺院后说:“这地方不仅是个寺院,更像个交流中心(communitating center)。有基金会,还有文化网站!”

  施纯琳(Catherine stuer)是艺术史系的博士生。参观寺院时,问及佛教在西方年轻人心中的印象,她说:“很多人都从自己习惯的角度去认识。比如一位同学学习化学,她就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怎样是自他不二?不过现在也提出,要以佛教的思维来认识佛教。”

  在品味素斋、登山望远之后,美国大学生在禅堂里品茶,并向法师学习禅坐。最后法师与每位同学结缘一本博客书,一套中英文版的佛法开示《感悟人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