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转逆境为喜悦--与恐惧共处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书序   作者:胡因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生命陷落时》才刚出版问市,随即被金石堂书店评选为十月份的强力推荐书;三个月后,它又荣登金石堂二○○一年畅销书榜宗教类的榜首。这种半年内再版十几刷的盛况,是我多年来翻译过的灵修书籍中少见的景象,此外,读者的种种反应也不得不让我对“佩玛·丘卓现象”产生了好奇:

一位事业受阻经济受挫的中年企业家,近年来饱受忧郁症之苦,必须靠精神科医师所开的安眠药物,才能勉强入睡。自从阅读了《当生命陷落时》,他的人生观起了根本上的变化,价值观也跟着改变了,忧郁症因此不药而愈。他告诉我,现在不吃安眠药也能安然入眠了。

另一位住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中国工程师,一向关注也精通哲学心灵方面的议题,他来信告诉我,某位住在台湾的友人寄了一本《当生命陷落时》给他。此书就像“温柔的金刚棒”,一棒打醒了他消沉多年的心,他很希望这次能醒得久一点。

记得第一次和家里的读书会成员共同阅读此书时,周遭的信息场出现了一种与昔日截然不同的氛围——祥和中带着一股凝聚的哀伤感。佩玛平实而亲切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在场女性的心。几乎不可遏止地,每一个人都被那股能量感染而涕泪交流,甚至还有人悸动得跑到浴室里呕吐,整盒面纸一个晚上全抽光了。

然而在场的友人并没有谁是“生命正在陷落”的,纯粹是因为佩玛实修的深刻洞见中,蕴含了与众生的烦恼紧紧相系的悲智,她分享亲身经历过的挣扎和困窘而拉近了读者与她之间的距离。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度,将通常容易流于笼统生硬的法教,化成了顺手拈来的幽默譬喻,以及对心理动力过程的细腻剖析,当然最重要的是,她为人们指出了当下立断烦恼的中道实相观,一条不找寻出口的解脱道。这些都是她的著作能够在欧美造成阅读热潮的原因。

《转逆境为喜悦》基本上仍承接着精神勇士修心的传承,但是就实修方法的解析而言,本书可以说是更深一层地以现代化的诠释技巧,翻新了藏密体系中最重要的《阿底峡修心七要》,以及寂天《入菩萨行论》中的四无量心法。

我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日日觉得法喜充满。一股源源不绝的爱,透过菩提心的教诲,灌溉了我和伴侣Jimmy的心田,使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地朝着心灵密契的方向拓展。

但愿每一位与此书有缘的读者,都能逐渐熟习菩提心法的修持,释放出内心深处的友爱、慈悲、喜乐与平等心,改善人我的关系。只有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踮起双脚远远眺望着世界和平的蒙眬愿景!

原作者序

每当我授课之前,总是先带领大家许下慈悲宏愿。我希望我们都能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并因此而解脱自己跟他人的痛苦。

我鼓励观众闻法时保持开放的心胸,就像孩子一样,以毫无成见的惊喜之心来看待世界。禅宗学者铃木大拙曾经说过:“初学者的心中有各种可能性,专家心中的可能性却寥寥无几。”

课程结束时,我通常将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这种向宇宙表达友爱的举动曾经被比喻成一滴泉水。如果我们将它放在烈日照射的岩石上,它很快就被蒸发了。然而把它滴到大海中,它却永远不会失落。所以我们的愿望乃是将佛法用来裨益众生,而非占为己有。

此宏愿反映了我们所谓的三项高尚的准则:一开始便是良善的,中途保持良善,结尾也还是良善的。这样的准则可以应用在所有的日常活动中。无论是一天的开始、吃饭前或开会前,我们都发愿敞开心胸,活出慈心与善性。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一种追根究底的探索,诚如我的上师创巴仁波切所言:“将你的人生当成一场实验。”

在每个活动结束时,不论我们的意图达成与否,我们都要念及世界各地正面临成败的其它人。但愿我们从己身的经验中所学到的事也能裨益他人。

我以同样的精神,将此准则回向给这一次的慈悲勇士禅修活动。但愿从开始到结束,参与的人都能获益。愿我们能因此而有勇气趋近那些令我们恐惧的地方。愿这次禅修活动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让我们死无遗忧。

作品选读

第一章 菩提心的特质

只有用心观照才能看得正确;

生命的精髓不是肉眼可以见到的。

——圣·修伯里(《小王子》作者)

我六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位坐在艳阳下的老太太将菩提心的精要传给了我。那一天我经过她家门前时,心里感觉十分孤独、愤怒与乏人关爱,我踢遍地上所有的东西来发泄心中怒火。她笑着对我说:“小女娃儿,千万别让生活麻木了妳的心!”

就在那一刻,我领受了菩提心的精髓:我们可能被生活磨得麻木不仁,因而变得愈来愈愤慨和恐惧,我们也可能让生命经验软化我们的心,使我们更加仁慈,而且能敞开心胸面对那些令我们深感恐惧的事物。我们永远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

如果我们问佛陀:“什么是菩提心(bodhichitta)?”他很可能告诉我们,这个名词意会起来比言传要容易多了。他可能鼓励我们从自己的生活去发现个中涵意。他也可能为了诱导我们而附带说明只有菩提心才能疗愈创伤,因为菩提心能转化最顽强的心,以及最恐惧、最偏执的头脑。Chitta的意思是“心智”、“心”或“心态”,Bodhi则意味着“觉醒”、“证悟”或是“彻底敞开胸怀”。

有时彻底敞开的菩提心又称为“心中的柔软地带”,就像裂开的伤口一样脆弱而柔嫩。它多少也等同于我们爱的能力。就算是最残酷的人也拥有这个柔软地带,就算是最凶猛的野兽也疼爱它们的子嗣,如同创巴仁波切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事物,即使是玉米薄片饼。”

菩提心有时也被视为慈悲心——与众生同悲共苦的能力。如果无法体悟到苦,我们就会继续遮蔽它,因为它令我们感到惊恐。我们会以自己的意见、偏见和谋略砌成一堵堵的防护墙。这些防护墙都是因为深怕受伤而形成的障碍,它们会进一步地因为各种情绪——愤怒、渴望、漠视、羡慕和忌妒、骄傲和自大——而变得更坚固。幸好我们心中还有这块柔软地带——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关怀的能力。它就像是这些墙中的裂缝一样,每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在重重障碍中还有一道天然的出口。透过修行我们将学会找到这个出口,我们将学会掌握住那脆弱的一刻——关爱、感恩、孤寂、困窘、不妥——来觉醒菩提心。

有时菩提心也被模拟成破碎之心的伤口。破碎之心有时会滋生出焦虑和恐慌,或是愤怒、嫌恶和非难,但在那坚硬的甲胄之下,却埋藏着仁慈的哀伤。透过这份仁慈的哀伤,我们和那些深深爱过的人紧紧相系。这份真诚的哀伤可以让我们领会到大悲之心。每当我们狂妄自大时,它会使我们谦卑素朴;每当我们严厉无情时,它会柔软我们的心;每当我们昏瞶时,它可以觉醒我们,并且能穿透我们的冷漠无感。如果我们能充分接纳这连绵不断的心痛,它就会变成使我们与众生连结的一份恩赐。

佛陀说我们从未出离过解脱的境界,即使是进退维谷之际,我们也没有远离那觉醒的境界。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主张。即使像我们这样充满着烦恼与困惑的普通人,也拥有这个被称为菩提心的解脱之心。菩提心的温暖与开放,才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及状态。即使我们的精神官能症凌驾于我们的智能之上,即使我们感到最困惑无助时,菩提心仍然像开阔的晴空一般始终存在着,并没有被暂时出现的乌云所减损。

然而我们对乌云是如此地熟悉,因此很可能难以相信佛陀的教诲,不过真相是,就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我们仍然能触及这份高尚的菩提心。无论处于苦境或乐境,它始终能裨益我们。

一名年轻的女子写信给我,她告诉我有一次她到中东某个小镇旅行,被当地的人围堵。只因为她和她的朋友都是美国人,所以这些人对她们讪笑、叫嚣,甚至准备拿石块砸她们。她当然觉得惊恐万分,不过,一件有趣的事在她身上发生了。她突然和历史上每一个曾经被辱骂憎恨的人结成了一体,她终于明白那份被羞辱和怨恨的滋味是什么了:不论被怨恨的理由是出自于民族主义、不同的种族背景、不同的性取向,或是性别歧视,某个东西被敲开了。她突然以崭新的视见,同理了千千万万被迫害的人类,她甚至能理解那些憎恨她的人与她所共享的人性。这份深刻的连结感、众生一家的感觉,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菩提心存在于两个层次。一是无量菩提心(译注:又称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脱离一切概念、意见和习染的当下体悟,那是一份无法执取的至善,就像心知肚明自己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损失一般。第二种层次是相对菩提心(译注:又称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在面对痛苦时仍然开放心胸的一份能力。

那些全心全意觉醒无量菩提心与相对菩提心的人,就是所谓的菩萨或精神勇士——不是那些打打杀杀的战士,而是闻声救苦的和平勇士。这些男男女女甘心情愿在火宅之中进行自我锻炼,这句话意味着,精神勇士或菩萨涉入充满着挑战的情况,为的是减轻痛苦。这句话又意味着,他们甘心情愿穿透自欺和自己的惯性反应,并致力于揭露那根本而无欺的菩提心。

譬如像德雷莎修女与金恩博士这样的人,都可以说是杰出的精神勇士;他们发现最大的伤害其实来自于我们的侵略性,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理解这层真理。其它还有许多平凡人也都终身致力于开放他们的心胸,为的是帮助别人达到相同的境界。像他们一样,我们也可以学着以精神勇士的胸怀面对自己和世界。我们可以训练自己觉醒心中的爱与勇气。

培养心中的勇气和慈爱的方法,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途径。有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会欢乐、放下、关爱和涔然落泪的能力。有的方法教导我们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变易,还有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安于当下。

不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都可以将自己训练成一名精神勇士。我们的工具就是禅定、友爱、慈悲、喜乐和平等心。透过这些训练,我们才能揭露那个被称为菩提心的柔软地带。我们往往在痛苦与感恩中发现那份柔软之心。我们会在盛怒的背后发现它,在恐惧的颤栗中找到它。在孤寂或友爱的情境中,它都能带来裨益。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偏好那些舒服的修行方式,而同时又想被治愈,但是菩提心的修行不能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精神勇士很清楚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总想掌控那些无法被掌控的情况,我们一直在追寻安全感,希望凡事都能被料中,永远活得舒适而安然无恙。但真相却是:我们始终无法逃避世事的多变。未知乃是这场冒险之旅的一部分,也是让我们害怕的危险地带。

菩提心的修行绝不承诺快乐的结局,不过,这个总想找到安全感的“我”——它总想抓住某个东西——却因为这场训练而终于长大成人。精神勇士的修行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要学会面对痛苦,而不是企图逃避恐惧和不确定感。然而,我们要如何才能面对困境,面对自己的情绪,面对日常生活不可预测的各种情况?

我们时常像一只胆怯的小鸟不敢离巢一步,成天窝在这个臭气熏天失效已久的巢中,没有人来喂养我们,也没有人来保护我们,让我们得到温暖,不过我们还是希望母鸟能够回巢。

这时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件最有益的事,就是赶快飞出巢外。要做到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勇气的。我们显然也需要一些指引,也许我们会怀疑自己能否通过这场精神勇士的训练,这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不想以成年人的心态直接面对人生,还是只想在恐惧中终老?”

众生都有能力感觉到自己的柔软——柔软地经验自己的心碎、痛苦和不确定感。因此我们都拥有早已解脱的那份菩提心了。内观导师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曾目睹一则发生在柬埔寨赤棉时代的事件,当时有五万人在枪口下被逼成GC党员,因为他们不放弃佛教修行就有生命危险。一座佛教寺庙就在这样的威胁下兴建于难民营中,有两万人出席了落成大典。典礼中没有任何演说或祈请仪式,参与者只是不断地颂念着佛陀的核心教诲:

恨永远无法止息恨

只有慈爱能治愈一切。

此乃古老而永恒的定律。

成千上万的人一边颂念一边低泣,他们深知这些话语中的真理远比他们的痛苦重要得多。

菩提心真的能激发这么大的力量,不论顺境或逆境,它都能带给我们启发和支持,那就像发现了自己早已拥有的智能和勇气一般。如同炼金术能将任何金属变成黄金,如果我们愿意,菩提心也能将我们的身口意转化成觉醒智能的工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