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人大新闻网   作者:陈骊骊、罗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0月30日上午9时,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开幕。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发来贺信。180多位海内外学者汇聚中国人民大学,围绕“汉学与跨文化交流”主题展开讨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高利克、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孔汉思、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罗多弼、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英国爱丁堡大学荣休教授杜博妮、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史华罗、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汤一介、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剧协顾问郭汉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新疆师范大学校长刘鲁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主持开幕式。 郝平副部长宣读了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贺信。贺信中说,汉学作为独特的学术领域,源远流长,而又生机勃勃,日益成为深化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窗口。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越来越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国际文化交流,特别是孔子学院的创立和发展,为海外汉学研究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为汉学家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汉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术联系更加广泛,有利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发展。爱其所同,近其所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这一届世界汉学大会,以汉学和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紧紧把握了时代脉搏,衷心希望中外汉学家们以加强文明对话,促进中西交流,共建和谐世界为己任,碰撞思想,探求真知,进一步推动汉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衷心祝愿世界汉学大会越办越好,成为跨越古今,会同中外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华文化传播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郝平副部长在致辞中代表教育部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学者表示欢迎。他说,我国国务院领导非常关心汉学大会的举办,教育部、国家汉办对会议的筹办、组织非常关注,希望通过汉学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世界汉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扩大汉学界的交流合作。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代表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对本届汉学大会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她说,2007年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播下了实践的种子,如今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280多所孔子学院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汉语言文化传播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她衷心祝愿大会成功举办,希望专家学者们在“孔子学院论坛”上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把孔子学院作为光大发扬传承学术思想的基地,呵护支持孔子学院的发展,同时,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为这次大会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辞中阐述了“文化”一词的众多定义方法,论述了东西方从古至今对“文化”的释义及“汉学”研究殊途同归的发展过程,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汉学的对象是中国,其研究方法、学术传承及文化视角又不同于中国。海内外学人采取不同的研究进路,目的都是找寻中华文化之真谛。他认为,如果说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对东方智慧的吸纳是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层面,那么中国学界对世界汉学的反刍和回应则可能进一步推进“跨文化”的沟通。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交流,恰恰需要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和胸襟。所谓的“跨文化交流”,正是要跨越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美学诉求、族群身份的差异。只有这样,才有“文化”带给人类的开阔和雍容。“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纪宝成校长希望世界汉学大会能够为中外学者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个足够高远的平台。


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共同为“国际青年汉学家研修基地”揭牌。

世界汉学大会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于2007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第二届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与文学院、国学院承办。本次大会既邀请了在汉学方面颇有建树的海外专家,也会集了对中国文化心有所悟的南北学者。为期三天的会议涵盖了“汉学与文化对话”、“汉学与历史研究”、“汉学与中国文学”、“汉学与汉籍传译”、“汉学与中国戏曲”、“孔子学院论坛”等议题,同时还将组织“出土文献与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学与当代汉学的互动”等圆桌会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