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作者:王岳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网络媒体图文互动的文化判断

有一种说法,当代文化已经进入“读图时代”,这意味着电脑网络、影视卡通、一般图片传播超过了文字传播的分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起码文字在所谓的“图像时代”仍有其强大的深拓性、超越性和感悟性功能。值得注意的传媒现象是:思想的边缘化和学术休闲化,文字和图像思维兴趣的分化——大众在读图。读图并不是不可以,但读图成为时代风尚而排斥文字内核就成为了问题。应感受图片之中之后的意义的那种无言之美,这些都与文字的意义深拓性分不开。

在手写时代,文字的产生曾惊天地而泣鬼神,天地鬼神之所以为之动容惊泣,是因为文字表现了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人类从此能够浓缩历史和文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在信息传媒时代里,传媒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图像的泛滥,人类渐渐与文字相隔离,对把文字的惊叹变成对图像的玩味。虽然图像的信息容量大于文字,但并不是精于文字、高于文字、深于文字,而是使人们的阅读趋向平面化。

当然,从正面意义上讲,图像反应感觉时具有丰满性。但它扩大了感性的阈限,却萎缩了知性与理性的延伸。同时,一味强调感性的愉悦,还可能萎缩人的价值判断的公正性,使人的心性价值判断变形。今天大众读图,只是在看而不是在深究“看什么”,不去想图像背后的价值观。人们看的是浅化的图,不再调动心性追问,不再思辨和判断。如一位西方著名雕塑家说,洲际导弹是当代最好的艺术和图像造型——这已经丧失了起码的艺术精神判断;美国攻打巴格达的电视画面,恐怖主义攻击美国世贸大厦乃是人类之大不幸,然而却有不少大学生说这是比《007》更好看的令人激动的“大片”。这表明,思想的幼稚化、精神的感官化、艺术的丑陋化、生活的非意义化成为当代精神低迷的主要表象。

在我看来,应该坚持文字和图像并重,既坚持文字的语义优先性和意义伸展性,同时又拓宽图像的在场性和真实性,使媒体文化形式的未来发展有新的地基和风格:注重图文亲和性和整合性,不像图像中心主义那样抱持着图像的唯一性和平面性,而是不离文字不贬文字,坚持文字对图像意义的提升。反过来,文字也不取代图像,而是将图像背后的微言大义发掘出来,醒豁起来。

作为跨文化艺术门类的网络文化,将进一步把自己定位为跨文化艺术形态,将文字的“意义注入型”与“图像感受丰满型”整合起来,打破文类的界限,求异存同,和则双美,离者两伤。更进一步遵循艺术规律,在文图时代将图与文加以新的整合,激发出二者的和谐状态,从而使媒体文化成为文图时代的精神平台。未来媒体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在图文时代人们不仅有老照片似的怀古,也有相当直观的图像把握能力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正反面问题作直接反映,使人们在感受新生活和新气象中,注意到图像所不能达到的文字深刻性;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问题以及转型所带来的心理和情感的新问题,注意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恶果,呼唤具有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意义的新事物。

二、网络应成为新文化的创意空间

网络文化是在后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因而具有不同于现代性的三个特性:多元性,众声喧哗性,非权威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清算,它要消除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霸权主义、中心主义而将一种傲慢的知识态度还原为一种平等的知识对话,将一种中心主义的自大迷恋还原为平等对话中的新意义产生,将一种过分精英主义的态度还原为普世性的大众文化。

网络文化应该是整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的优良因子,再叠加上传统文化的文明碎片,创下未来文化的新的形态。电脑网络传媒对大众文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其对人文社会景观有提升和降位的双重可能性。这种变化可以使文化的精英立场丧失部分空间,但也可以使真正的学术思想获得一个平台。人们面对自己的问题会因信息过多而造成某种困惑,甚至由于争论不休而导致权威消失,而造成文化断裂。但是,不管怎么说,网络使平民的声音能够发出,使得多元对话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绝对的声音,而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因此,我们在某种文化断裂中也可以修复我们的文化裂痕。网络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平台,那就是最大可能的平民化、圆桌会议化、多元多种声音化。这种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民主的可能性,以及新文化的创意新空间。网络民主内涵意味着文化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独断声音的消失,而使对话主义、多边主义、多音对话成为常态。这对于文化制度的创新,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从来都是多重联系的,从来都是不可割断的,两者只有在不断摩擦、砥砺、整合中对自我加以扬弃。如何使网络真正成为一种创意性的文化,具有美学意义和价值是关键。

网络文化有其正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彼此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使某些人可以在隐蔽自己身份情况下说出内心真实的语言和私人的语言。其正面价值是可以随心所欲坦言心迹,或发人深思、或启人心扉、或揭露时弊;其负面价值在于:产生恶意攻击、揭露隐私、编造谎言。同时,人因超负荷的信息堵塞而导致信息膨胀焦虑症和信息紊乱综合症,使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过剩和人性遮蔽。网络的发展实现了大众的狂欢,在个性极端张扬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对青少年而言更是这样。因为文字的阅读要经过思想的领悟,而网络图像的阅读则带来肉身的快感,于是快感将战胜领悟,青少年可能会在快感中忘掉思想和文化而沉浸在图像的娱悦中。因而应杜绝网上黄毒,增加文化含金量,强调大众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因素,并使文化具有某种超前的价值存在和观众审美共识。只有这样,群魔乱舞才会变成感性理性统一,娱乐场所才会成为文化空间。

三、网络文学与媒体权力的生态价值

媒体文学写作强调一种“非审美”的倾向。在感性骚动之中,“除了对精英艺术的绝然拒斥外,在美学方面并未产生任何持久的变革。除了其‘革命’热情以外,其政治观点也只不过是书卷气十足的老生常谈”。理论观点的旋生旋灭成了后现代魔幻动力的正面显现,甚至“代”的观念,已从30年为一周期减缩到10年。新流派迅速崛起,又迅即烟消云散,一代一代人的写作在数量上的更迭替换了质的变化。这一问题值得中国学界重视。当下,网络文学写作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文化短期行为,而少了些生态价值理性。

在媒体文学书写中,我们需要弄清:网络写作的主体的匿名状态尽管因为作者隐身而赢得了自由,但是集体的隐身状态使得写作的公正性和人文署名的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没有身份的写作读者很难有发自内心的首肯;同时网络写作的内容无所不包而遁入“无物之词”,使媒体写作全面更换了主体并丧失召唤读者接受符号信息的互应关系。正如鲍德里亚所认为的那样,媒体假定了语言和真实客体之间的非关联性,在能指的随意串连行为中舍弃被指涉物的真实,而只是在语词与意象间勉强架起陌生化的意义建构。于是“仿像”(simulacrum)、“内爆”(implosion)、“超真实”(hyperreality)、“消费”(consume)、“致命”(deadliness)等,成为网络时代的文学地盘做大而精神做小的写照。这促使我们关注一个事实:网络上的文学具有人文生态价值的印迹越来越少,而文字流动和感觉遭遇式的写作成分越来越多;文学经典正在媒体平面写作中被消解,其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在作者和读者那里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偏移,这种泛写作和随意浏览造成了读与写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互文本的无穷链接式的阅读对写作的无边语词搜寻,意义在昙花一现的流逝中成为下一个文本和意义的连接耦合,瞬间的偶然点击只能在互文本的海洋中越行越远,出自无心无神无意的文字邂逅成为网络文学的泛文本交流模式。

网络写作使得个体媒体权力得到最大的表现平台并提供绝对自由表达的机会和场所,也因为无边的写作导致了文学权威的缺席和意义的平面化。这种文学写作不再将文学本身的精神意义作为主导,而是将自己的感性欲望和内心压抑宣泄释放,这必然使写作与非写作的界限归于消失,写作和不写作最后将没有区别,那种传统写作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媒体写作中将成为历史,写作不再是生命意义的锲入,而仅仅是无法经由其它生命方式得到化解的自我倾诉冲动,是在内心的欲望召唤中的无法停息的文字把捉和键盘操作,于是在一片捧声或者一片骂声中,展开新的文字围剿和文字引诱。面对这种写作,传统写作的精神直观正在无限萎缩。

不管怎样,网络文化将在未来世界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它的重量将在未来的岁月中逐渐显示出来,而这种重量是传承的文化的重量,是交流的对话思想的重量,同样也是文化论战的前卫意识的重量。希望这个平台成为人类沟通你我他的平台,同时也是使每个个体提升自己心性的平台。因为,丧钟为谁而鸣?不是为他人而鸣,而是为我们每个人而鸣。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死亡的一部分,而其他文化的死亡也是我们文化死亡的一部分。人类具有了将人类的苦乐放在心上的深层意识,人类就会变得成熟、健康和充满阳光。相反,人类就会在彼此敌视冷漠中,在网络的价值平面中滑行,而丧失人类丰富的可能性。我想,地球存亡、未来发展、精神生态、人类远景,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敲击键盘的反思和实践中。

相关链接:

“大学”的“八目”

《中庸》: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提升大国文化创新力

文化是中国书画的生命线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汉语热与英语热的不同文化心态

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

中西方的中庸观

去掉内在的欲望

中庸不是平庸和放纵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书法文化之东方韵味

《中庸》为何成了难懂的天书

《大学》乃入德之门

三和文明新战略——和睦和谐和平

王岳川:学会简单地生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