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感悟清静 常修道心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道教   作者:张崇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上有一种光明,那就是神光普照虚空法界的澄澈;世上有一种美丽,那就是慈悲与智慧的法眼观照一切有情众生;世上有一种快乐,那就是道法甘露滋润三界众生的心田。

生而为人,来到这世间,带着第一声啼哭,带着一份稚嫩,伴随着日月星辰,伴随着花开花落、草木枯荣。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富或贵,众生相千差万别。无论心境怎样喧嚣,怎样复杂,任何人都想在生活的缝隙里找到一份安静。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沉思,我们怎样生活才能真正快乐自在呢?我想:应该从学习太上道祖的《清静经》开始。

一、《清静经》告诉了我们什么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共390余字,但据《中华道藏》第六册,唐代杜光庭道长注解《清静经》的经文是580余字,是在经文后面加上了一段,说此经是天人所习诵,不传于下士的。只因葛仙翁得道前,曾诵此经万遍,乃感应所致,才得东华帝君传授。东华帝君又是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以心授、秘授经文,而流通行化教导人天的。但葛仙翁书而录之,传于下世,只为拔度后学之徒才流传世间的,这说明《清静经》就是一部得道真经,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诵持不退,日久必能感而遂通,以明了无上之大道。因此,经文首句就说大道无形、无情及无名,而确定了“空”与“无”的真义。经文不谈有为的修持法门,而强调要从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参悟大道。老君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这是说:人能去除欲念(就是种种的分别、计较、妄想),心就能清静下来,定其念头,我们的神自会清明,而至道自归我身,这样就能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但是执著于空又不是究竟,更要进一步超越“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里是说人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定静的念头也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最后直到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才会渐入真道,名为得道。其实,整部经文都是在劝化世人清心寡欲,谁做到了才会一念不生,诸尘不染,终归清静与道合真了。

二、学习《清静经》的重要性

身为一名道教徒,我们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无非是为了学道、修道、行道而选择入道或出家的。那么,学道的基础就是从平息妄念、静守身心开始。因为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学道之人若能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则能达天之道,与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其实,学道真的很不容易。要真能发心清静,改过从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生命的全部。所以,静心学道,明达经理,心悟体行,自能感应清静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静的修道,才能摆脱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历代以来,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师、名人学士们,他们都做到了身心清静。他们整日也都是“静心思道、清以修身”地过活。如南华真人提倡的“淡而无为”的思想;诸葛孔明先生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理念。这就是古圣先贤“清静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圣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静密修行,他们无住无欲,所以才能自然成道。然而,凡是能做到清静身心的人,也必是严以律己的。

以上说明了一个人若心能静,省身就能细密,见理也会明了,做什么事也都是很沉稳。人的精神就能安静,那么我们的心态也都是坦然的,对事情就能全盘看清,做事也会用尽全力,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保养得很健康。但真正的静,如果不是由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终究是浮光掠影之谈。同时,一个能守清静的人,也必将是个自强之人。这些人都是在自修处求强,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优越感,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就不会对他人形成威胁或伤害,也就不会存在征服与反抗的持久矛盾。因为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许多的抗争。这些抗争就是新我与旧我的反抗。这些抗争有时会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坚决地征服自我。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过程中,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发扬,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因为不断地自修而完善强大起来。这样的强大就是孔子告知仲由的“强大”。也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义,更是有德识之人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古语说的好:“日持三省图精进,总见昨为今日非。”于是去年下半年,我就给自己备了一本“反省录”。凡是一段时间就记上一笔,如果哪天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或生了烦恼,我都会记上一段“自己的对白”。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原谅别人的不是,再放下心中的无明烦恼。去宽恕、感恩伤害过我的人,因为是他们锻炼、成就了我的心志。所以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痛恨别人,痛恨别人就是痛苦自己。我们应该守一份平常、安静的心态,这才是学道之人应该如实做的。因此,我们常常清静,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这与佛教宣扬的“戒、定、慧”三学同理。所以,学习《清静经》是个人修持、参悟大道的首要经典。

三、学习《清静经》对做人处事及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清静呢?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先去除我们心中的妄想和私欲,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更不要为生活中的得失去欢喜和忧伤。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就能渐安渐静了。人生就是当下活着的滋味,不要去千般思量,万般谋利,人生只不过一场梦而已。我们心中要有一份对生死的超越和洒脱,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一片空明,所谓的烦恼和痛苦也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上痕罢了!因为一切人事都将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此这般,生活中,我们对人就会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宽容,做事也就会尽心守本份了,大家也会过得安心自在了。

如果有谁愿意经常清静身心的话,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可试一试,就是每晚睡觉前,静心一刻钟或半小时,时间不限制,全身放松的观察自己的呼吸升降,坐着躺着皆可,再慢慢自然地调匀呼吸,慢慢地你的呼吸就能深、长、细、微,你的心也就能随之安静。自然五脏得以平衡,则正气就能增添。如能每天坚持的话,身体也会随之健康起来。这也是养生的一个方法。这样,平常那些所谓的高档营养补品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因为是药三分毒嘛。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我看食补不如“精气神”自补好。平日里,我们吃一些清淡食物和五谷杂粮还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这一点是不用置疑的,因为古今养生家都这么提倡的。

这样一来,我们的精神舒畅了,与人交往会融洽随和得多,处事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所谓的“争执心、好胜心、是非心、荣辱心”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人心清静,一切人事都能处理得圆融无碍,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随之和谐安宁了。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的。因为万事由心造。所以,还是一切都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吧!谁如果身心清静了,你必将影响身边的人,渐渐大家也都会息事宁人地生活,彼此友好地交往。如此,大家生活中又将少了多少的烦恼啊!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真心清静道为宗”,发心向善,以经戒为师,以万物为师,以贤人君子为师,以每个人的长处为师,以证得“清静无上之大道”为我们终生的追求。这样才能对得起太上道祖和众位神灵的慈悲用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