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世纪桥   作者:刘晓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龙,是中国的象征。我们自称是龙的子孙,唱着《龙的传人》,过节时要舞龙,吃水果要吃龙眼,生肖要属龙,看风水要青龙白虎,农历十五还要过一个“龙舟节”。作为中国人,如果不知道龙,不爱龙,就真的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而Dragon,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圣·乔治屠龙传说中就有每个月都向附近城邦要一个美丽少女的恶龙;金羊毛传说中有要吃掉敢任何一位想染指金羊毛的勇士的火龙;在电脑游戏RPG(Role-Playing Game)中,龙就是帮助玩家升级并增加顶级装备的好同志;电影中,龙是继陨石、哥斯拉、外星人之后又一企图毁灭地球的超级怪兽。因此,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龙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典型的中国龙

典型的中国龙

一、历史起源

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在古今中外都一直没有一个定论。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龙是一种部落图腾,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下的几种动物混合而成的形象。1987年在河南濮阳几个六千多年前的古墓葬中,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的龙的图案,明显的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龙的产生历史悠久,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中就有捕获龙的记载。《周易》中把龙描写成能潜藏于深渊,飞跃于天空,相斗于地面,血为玄黄之颜色。《左传》记载公元前523年郑国遭受大水时,有龙相斗于城门外的洧渊。公元前二世纪的《说文解字》,解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美索不达米亚史诗Enuma Elish中,讲述在创世之前,主神Narduk击败了混乱之龙Tiamat,将它的尸首斩成两半,一半成为天,一半成为地,由此创造了世界。古希腊的神话中,宙斯和百头巨龙提丰打架,宙斯获胜,但是提丰负隅顽抗,制造了Etan火山的岩浆。《圣经》中,龙就是蛇,——《创世纪》(Genesis)里,撤旦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启示录》(Revelation)里说到:“大龙被摔在地上,——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The great was hurled down——that ancient serpent called the devil,or Satan,who leads the whole astray)。”而且《圣经·旧约》中也多次提到龙源于希腊,被称为Dragon。它被描述成“很大的海怪”,或者是毒蛇。在《圣经·启示录》中,酋长斗败了恶龙,“那条老毒蛇就是撤旦和恶魔”。

二、龙的外形

在我国的内蒙古、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只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短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这些形象属于龙的早期形象。到了秦汉以后,龙的形象慢慢的演变成了无可挑剔的模样: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的形象已经不同于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动物,而是选择一部分飞禽走兽的某一部分进行重新组合,融成一个全新的个体。

殷商玉龙

殷商时代的玉龙

在西方,龙的样子也有很多种。Dragon在微软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Dragon, a legendary reptilian monster similar in form to a crocodile and usually represented as having wings, huge claws, and a fiery breath.”(龙,一种传说中和鳄鱼类似的爬虫,它一般被描述为拥有翅膀、巨爪和烈焰的怪物)。也就是将其描述成一个体巨大,能喷火,有翅膀的假想中的动物。在古希腊的文学中,龙被描述为“长着翅膀的晰蝎,并且会喷火”。“它有骆驼般的头,耳朵后高耸的犄角,特别长的脖子,粗壮的腿,鹰一般的爪子,长长的尾巴”。此后西方世界一般认为神秘的龙体型非常的庞大,身上有很多的尖刺,长有锋利的牙齿,颜色多样,能喷出强烈的火焰。在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有“四只大吨量的成年大龙,咆哮着、喷着粗气——它们大张的嘴里不仅有尖牙,更喷出阵阵火流,它们伸长了脖子向五十尺高空喷出烈火”。

西方的喷火恶龙

西方的龙与中国的龙在以下两点是截然不同的:其一,西方的龙都长有翅膀,无论是大是小,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龙虽然可以翱翔于蓝天,却是依赖于本身那腾云驾雾的神话的本领。其二,中国的龙是云雨的化身,在东方的神话里,龙神司雨,负责普降甘露,以滋润大地万物。西方的龙是喷火的,它的形象是邪恶的,品行也是邪恶的,它躲在深山老林中,一旦出现,对人间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三、龙的文化

中国龙是一种神圣的象征,而西方龙是可怕的怪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差别的影响,使人们对于龙理解也就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在中国颇具影响的《辞源》一书中,介绍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龙的出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就有坐龙、行龙、升龙、降龙、云龙、草龙、团龙等多种模样,各具特色,各有用途。例如,团龙起源于唐代,至明清时普遍运用。“四团龙”、“八团龙”被定为了当时的冠服制度。以至后来发展到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坐龙象征着尊贵,一般设立在厅堂的中心位置,庄重严肃。

团龙
团龙

出于对龙的喜爱,在明代,龙还被人们赋予一个繁盛的大家族。在民间,早就有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却是众说纷纭。直到明孝宗朱佑樘时期才有了一个官方的解释。据说一日早朝,皇上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龙之九子各为何等名目,李东阳仓促间无以为对,退朝后左思右想,又是查经据典,又是询问于民间,终于列出清单,给龙之九子正名。它们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螭吻。它们或喜音乐,立于琴头;或爱文学,驻足于碑林;或好冒险,停于殿角;或平生好鸣,券悬于钟上。

龙还成为皇家的象征。皇上自认为是真龙天子。《史记》记载“刘媪,老妇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大公往视,则见蛟龙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汉高祖出身普通人家,是有必要编造这等神话故事,以阐明身为凡人的他是接受天命而登上帝位,掌管人间的。

西方人对“龙”的联想和看法与中国人截然不同。英格兰的守护圣徒圣乔治(Saint George)就以英勇除掉为害人间的龙而闻名,相传他用这条龙的血在盾牌上画了十字(cross),因此白底红十字旗(Saint George,s cross)就成为代表英格兰的旗帜,英国的嘉德勋章上就有圣乔治骑马和龙奋战的图案。因此,在西方的文化中,它们以体型、物理威力和魔法能力而闻名,也因此为人惧怕。而且它们是贪婪、残暴、专制的禽兽,常常毁坏村庄,无恶不作。在意大利的传说中,赛努诺斯是一个有角的神祇,它的职务是掌控所有的财富以及商业,同时它也是地底之王,赛诺努斯常常和它身边的一只长有角的龙一起出现,而这只龙则被认为也和财富有关,尤其是地底的宝物。尽管西方龙的目标和理想因种类不同而不同,但是它们都是贪婪的。它们喜欢储藏财富,尽可能的收集成堆的钱币、宝石和魔法物品。对龙来说,财宝是多多益善。有着成堆财宝的龙不愿意离开它们的巢穴,仅仅是在巡逻领地和找食物时才不情愿地离开。龙用财宝做床,堆成堆使之与自己的身体曲线吻合。当它们长到非常老的年龄阶段时,上百的宝石和钱币已嵌在它们的表皮。英国著名作家托尔金在他的传世之作《魔戒》中就描述了一条贪婪的巨龙“斯麦戈”,“从它的利齿和鼻孔中冒出一缕缕的黑烟,在它的四肢和尾巴之下以及整个洞穴之中,全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

正因为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其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就各有不同。

龙在中文中大多呈现褒义色彩。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吟虎啸,藏龙卧虎;形容老年人的龙马精神。而且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舟,舞龙灯来欢庆节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龙在西方文化中,其衍生出来的语言也多用龙表示贬义。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英语里还有一个关于龙的成语sow dragon,s teeth。这个成语源于希腊神话:腓尼基王子卡德摩斯杀死一条凶龙后,把龙牙种在地里。可是从地里却长出一队凶悍的武士,他们自相残杀,最后只刹下五人。由于卡德摩斯播种龙牙引起争斗,人们便用sow dragon,s teeth表示“挑起纠纷,播下不和的种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