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失去文化创造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家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大量呈现“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他的担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所处的尴尬局面。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世界经济创意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中国已成长为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但如果联系起当下版权贸易5∶1的赤字状况,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地位现状是:复制能力强大,但原创能力不高。环顾市场,从电影电视制品到图书报纸杂志,其数量之多,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恐不为过。然而,在数量跃升的背后,质的飞跃尚有待时日。大量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卷起一阵阵热潮,却热得急,凉得也快,真正给大众留下长远影响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中西交汇的开放格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是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照此说,今日中国,最应该产生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者干脆复制,只图在热门题材中借点光赚点钱;有人有创新之能,却寂寞难耐,或抻长掺水,或拔苗助长,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我们真的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没有人相信,更没有人甘心如此。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悠久的民族,岂会轻易失去创造的智慧?岂甘长久置身于“来料加工”、“贴牌出口”的尴尬境地?岂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失去文化自信而埋藏文化自觉?但也不能不正视,我们身边一些消极的因素,正束缚、抑制着文化创新,消损其活力,磨蚀其锋锐。

  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文化人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惟有把握时代脉搏、感知人民冷暖、领悟生活真谛、超越个人得失,进而焕发创造激情,激活创新潜能,文化创造才有不竭的源泉。而在宏观层面,则应革除对文化产品重量轻质、重快轻好、重使用轻保护的积弊,努力营造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和体制机制,鼓励探索创新,激发文化创造应有的活力。

  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理应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进步的先导,民众心智的明灯。面对人民大众空前旺盛的文化需求,面对信息时代无比宽广的文化舞台,面对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和无所不在的市场竞争,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在哪里?现代版的《红楼梦》在哪里?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当有此深深一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