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孔子故里行:庞朴讲述儒学真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凤凰网   作者:智慧东方栏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兴办私学、传承古学、开创儒学!哪一位中国圣人能有如此创举?此人当属——孔子。他开创的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思想支柱,也深深的融入了我们的平常生活。凤凰卫视《智慧东方》带着两千多年后人的敬意,拜祭东方智慧的始祖,感受圣人诞生地尼山孔庙的祭祀大典,叩访圣人孔子故里曲阜,前往济南聆听哲学大家庞朴先生讲述儒学真谛。

王鲁湘:巍巍大成,森森松柏,中正平和的雅乐中,2009年度的清明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拉开帷幕。说起来,中国人的祭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身后的第二年;当时,为他主祭的是积贫积弱的鲁哀公,其规模、用度、排场,今天想来当十分窘迫;此后,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始开皇家祭孔之先河;又过了多少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华大地,祭孔大典终于登峰造极。应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直以来,中国人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而两千年不间断地祭祀一个肉身的人,并且这个肉身之人又非富非贵、非亲非故,而只是一个难以入流的教书先生——是什么支撑着中国人的热情呢?我们走进山东大学,造访了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造诣颇深的庞朴老先生。

庞先生:按照礼制的规定一般是一年两次。春天就是在清明。最高的,最隆重的唐、宋、元,元代很奇怪,元代这是个外族人,但是他给孔子的封号啊,都是相当高的,相当高的。包括它的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是王,不是公也不是侯,大成至圣,最圣之圣。以后一直就没有动。

解说:祭孔典礼的仪规历朝历代各有出入,但无不循例而制礼作乐。清顺治时期,祭孔祀礼的规格被再度提升,已成为“国之大典”。

庞先生:但是到了1919这个时候,就是“五四运动”的时候有点麻烦了。民间主要是青年起来反孔的意识和行动,闹腾了一阵。再后来的进了民国1949年以后的情况我们都知道,现在看来1949年以后,我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五四运动”的延续。现在呢就是,先是家祭,现在恢复公祭,公祭是县一级的省一级的,还是国家级的,现在没有。现在对黄帝的祭祀是国家级的,对孔子的祭祀还没有。

王鲁湘: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公祭了,是由政府主导的,这实际上也是表明了一个对儒学,包括对孔子个人的一个态度的转变吧。

庞先生:对对对,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学术、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同的态度,具体落实到孔子会有祭孔上的一些变化。因为大概在二十一世纪,或者二十一世纪前夕吧,那时候确实我们发生一种信仰上的一种,有人说信仰危机,也可以说是信仰危机,就是我们的信仰产生了混乱,过去曾经信仰的,极力主张的现在发现有问题了,过去曾经批判地,极力反对地,现在发现里面有的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这个有这样一个颠倒和变化,首先是在民间发生。

王鲁湘:然后在知识界。

庞先生:对对对,政府当然也感觉到这个问题,政府当然它也感觉到,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统一这十三亿人口呢,是不是,最后发现这个孔子的思想还是有作用,在中国,在中国这块大地上。

王鲁湘:而且在民间生命力还很强。

庞先生:在民间生命力很强,你稍微给点余地它就会活动很好,当然它也会有些副作用,有些不健康的东西,但是主要的主流,那还是好的,是好的,是决定中华民族之所以为这个样子的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殊性的东西。

王鲁湘:就是它曾经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

庞先生:两千多年的文化,你看世界上别的远古文化都断了,有的就消灭了,有的断掉了,只有中国这个传统文化,它不仅不消灭,它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延续下来,它一定有它自己的道理。

解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昌平乡,在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相传现在的这个鲁源村取名“鲁国之源”就因圣人孔子出生于此。

王鲁湘:鲁源村,这里有一个碑,古昌平乡的石碑,孔子生2475年,今年是2560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4年前后,康有为题。那后面那一座石头山就是。

A:那就是尼山,从这边过去那就是尼山,在尼山留下了孔子很多出生的传说。

王鲁湘:当时就说孔子的父亲和他的母亲在这里祷于尼丘山。

A:祷于尼丘而生孔子,就是说孔子的母亲和他父亲的结合本身就是为了生儿子,然后呢他们就到,据说到这来祈祷,所以那个尼山叫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呢就是尼山。

解说:远看尼山,中间下凹、两峰凸起,正形似画像中孔子的脑门。尼山脚下有一个夫子洞,古人打趣说正因孔子进过尼山的这个小石洞,才有了这样的外貌与智慧。

A:后来把孔子神话,说孔子长得比较丑陋,父母呢,母亲都不想要他了,但结果呢被一个母老虎衔在这个洞里头,这就是关于孔子诞生的一个传说。

王鲁湘:孔子小时候是喝过虎奶的。

A:当然了就是说这些事实啊,是后来一种傅会的说法,说孔子母亲怀孕的时候曾经梦见五老,五老峰,后来得尼山之圣灵。后来说还梦到两个龙,后来呢,有一个说法,说孔子是这个龙生虎养鹰打扇,说把他弄在里面以后还有鹰来打扇,当然这些都是关于孔子的一个传说而已。

王鲁湘:应该说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圣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圣地。

  孔子生活的年代,“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是为“礼崩乐坏”。可以想象,那个时候,“言必称文王”的孔老先生在旁人看来一定是保守、没落、不合时宜的;的确,对于流行于诸侯间的争霸游戏,孔子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确实是要复古。在他看来,周之“礼”所代表的传统秩序的内在价值,经过数代传承,时人仅仅是在习惯性地机械遵守,而不问其背后的意义。为此,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再一次从人性的角度发掘、填充礼的内涵,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重视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于是,面对众人的嘲讽,身为商朝遗民,孔子坦然宣布:吾从周。

庞先生:他认为吾从周,为什么呢?这就说明一个态度了,说明孔子这个人他不是站在他本民族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当然他既不是站在个人家庭的角度,如果是个人家庭的角度,他对周应该有很多恨,他也不是仅仅是为了商,如果站在商代(角度)他要考虑如何恢复这个商代,显然他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比较的。

王鲁湘:他觉得周的东西比夏商要更高更文明。

庞先生:他是总结了前两个夏商的东西,才有了周,周是包含了夏商的好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变成周的东西,他做梦梦不见周公他都心里有点难过,他说老做梦怎么梦不见周公呢,他就是夏商周三代怎么办,我从周,所以他态度非常明确,这说明一个人的他已经超越了个性,个体的东西,达到一个人类的那个,那样一个精神状态。

王鲁湘:他应该是站在文明进步的方向,来考虑文明的这个建设。

庞先生:他超越了阶级,时代,朝代的这样一些局限,他达到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大写的人字。

解说:沿夫子洞向上,在尼山东南坡的山腰,便是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的尼山孔庙。院落的东南角,有一观川亭。

王鲁湘:这就是观川亭,就是孔夫子在这个地方观沂水,发出那声最深长的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对,这个论语里边有记载,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王鲁湘:那么这个川。

A:川是前面那个小沂河,沂水,其实呢早期的思想家们,不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这个对于水他有种特殊的情感,就“遇水必观”,孟子里面也说到就是说孔子为什么遇大水必观,那么其实呢就是说他们在水中他悟出了很多东西,儒家呢看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仁也。他认为这是仁,水走到壁立万仞的地方它就毫不犹豫地下去。他从中悟到的是“勇”。这个水呀如果放在一个容器里边,多了它不满,再多了它一点也不多,然后流走,他认为这叫“平”。所以呢就是说,他从水中他悟出了很多的东西,所以孔子在这地方发出的这种浩叹,其实包含着很多很深的思考。

解说:孔子看到寒来暑往、花开又落,大自然既是一去不复返,更何况人,皆由少而壮,由壮而老。于是他有了后来对自己一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总结,而此句句首便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庞先生: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学校不在民间,是学在官府,那个时候是学在官府。就是作为官府培养新的官,统治者的这么一个手段的地方,一般的人是学不到的,孔子他是这个因为到底是没落贵族的身份,他有没落贵族的这个资格。

王鲁湘:当时礼不下庶人。

庞先生:对,他有志于学,就是好像硬往那个学里面去钻。

王鲁湘:硬钻到里头去。

庞先生:他有志于学,就这意思,硬钻进去。

王鲁湘:有志于学的过程中间他必须有机会或者有条件才能接触到当时候写在帛书甚至写在别的东西材料上的一些文献。

庞先生:对,老子就是图书馆馆长,国家图书馆馆长。

王鲁湘:跑到洛阳去找老子。

庞先生:他找他学礼嘛,当然就是向他讨教,向他借书看。光有志不行,你还得有办法,有门路,有熟人,有机会有条件可以去学。

王鲁湘:那么再接着学下去到了五十的时候知天命。这个好像知天命好像过去我们觉得有点神秘,那么孔夫子说的知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

庞先生:换成我们的话就不神秘了,他了解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天命就是天让你做这个做那个,不让你做这个不让你做那个,这叫天命。这个实际上就是社会发展,怎么引导它是可能的,怎么样引导它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就会办得成,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就办不成。社会发展规律呢,他不知道社会发展固有的东西,他以为是上天给的一种规定,叫天命。

王鲁湘:那样一方面可不可以说他是有了一种自我的存在的觉醒,就是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主要要做什么,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庞先生:知道自己的命运,自己可能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应该怎样干,一个是知道社会整个社会历史的命运,一个自己本人如果参加到这个里面去的,天给了我什么使命呢。

解说: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诲人不倦的“天命”令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制度,就此开创民间办学、私人办学之风。他曾明确提出:有教无类。

庞先生:有教无类重要在这个类,类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阶级,阶层这个意思。人是分门别类的,士农工商,你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大家规定好你生下来以后你就属于这一类。在孔子以前啊教是有类的,就是说只有贵族的子弟,他们才能上学,别人上学也没用,也没有途径让你上学,你不属于这一类。孔子打破了这东西,他不管什么人,你只要愿意学我都教你。

王鲁湘:所以在孔子的这个弟子中间,比如说他著名的这些几个弟子中间相当多就是贫民子弟。

庞先生:对,都有,农工商都有。商有做得很大,子贡,他的弟子子贡,大概是现在我们说的大企业家。

王鲁湘:有很多不是鲁国的子弟也都来了。

庞先生:楚国的,明确说楚国的。

王鲁湘:当时好像只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带一束修,一束干肉吧。

庞先生:对对对,束修,一束就是十条,十条小干肉捆一起。

王鲁湘:实际上就是个意思,是个象征。表示对老师的尊敬,那么点,并不真正是一个学费。

解说:为缅怀先师,推崇、弘扬孔子的思想,从西汉元始元年起,各朝皇室皆授予孔子的历代嫡系长子世袭爵位,并赐予府第。现今曲阜市正中的孔府,始建于宋朝,经明、清不断扩建而形成现在的仿皇宫建制九进院落的规模。

A:孔府啊,就是又叫衍圣公府。衍圣公府,其实是这个历代的孔子后裔居住的地方,他的直系后裔,嫡长孙,这个衍圣公是孔子后裔从宋代开始的一种封号,就是孔子的直系子孙一直。

王鲁湘:就是圣人的后代不断繁衍的意思。

A:就是这个意思,衍圣公,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主持孔子祭祀,曲阜的地方政务好多都是他们来负责。

王鲁湘:好像当时的衍圣公同时兼曲阜的县令。

A:对,宋代以前都是兼曲阜的县令,到了明代以后他虽然不兼县令了,但是县令都是他们家任命,所以他地位非常非常高,就从我们这个对联就能看得出来,对联这边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这边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王鲁湘:这是纪晓岚写的。

A:纪晓岚写的。“与国咸休”和国家共同美好,“同天并老”其实呢,这个也说明了他的地位,但是呢就是说他的地位的深层的东西,是因为有了孔子才有了他们后裔这种地位。对联里边两个字就很有意思,“安富尊荣公府”那个富字少一点,说富得没头,永远富。这个章啊,“文章道德”这个章,那一竖是串过去的。说叫文章破而冲天,孔府家的文章当然是最高的文章了,这么个意思。

王鲁湘:中庸,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字眼儿,一个毁誉参半的理论。奇怪的是,反对中庸的人,往往并不了解中庸到底是什么。在他们看来,中庸是油滑,是世故,是没有原则,更糟糕的是,众多以“爱国”自居的人,往往以为恰是因为中庸,才害得中国人失了锐气,失了进取,结果让国家积贫积弱,在近代倍受欺凌。照此看来,中庸乃是祸国之邪说,实在应该打翻在地,让它永世不得翻身方才解恨。不过,照我看,反对中庸之前,我们还是应该先搞明白,到底什么叫做“中庸”。

王鲁湘:儒家的智慧最经典的代表是什么?是不是中庸?

庞先生:我觉得是中庸。举个例子,儒表法里来说,儒表法里,表面上是一个,骨子里是一个东西,这是说两极,王道的一面,霸道的一面,两极,两极你主张两极当中的任何一级,仅仅是一级的话,都治理不好国家,你必须把这个两个,把它合起来。我们平时说合而不同的合,把两个合起来以后,就变成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里面既有儒表,又有法里,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这就叫做中庸。

王鲁湘:执两用中。

庞先生:对对对,庸就是用。

王鲁湘:庸其实就是用,可以使用的意思。

庞先生:抓住两头,真正要做的是中间,你只有抓住两头,最后才能找到中间。

王鲁湘:比如说就像黑格尔说的辩证法一样,先有一个正,不管是谁,这第一个出来的我们说它是个正命题,然后有一个对立的一个反命题,最后必须还有一个否定之否定,但是这个中并不一定是一个几何意义上的那个中间吧。

庞先生:对,中不是绝对的正中。

王鲁湘:不是各取50%吧。

庞先生:不是不是,绝对不是。有时候哪怕是1%和90%,它倒是可能是一种中,可能是一种中。

王鲁湘:比如说法和儒,或者王和霸,很可能我王这里只有1%,霸这里取了99%,在某一个时候这1%是统治的。

庞先生:这就是中庸状态,到另外一个时候呢,可能倒过来,正常情况下大概是接近50%。

王鲁湘:一种平衡状态。

解说:孔府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庄园,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衙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前官衙,后内宅。在前后衔接的门口,有一幅彩绘引人注目。

A:这幅画它叫“贪图”,这个动物的名字叫贪。贪是一个传说中的动物。你看它龙头、麒麟的身子、大象腿等等,这个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贪婪,四周八仙用的东西它都有了。据说它还不满足,最后要吞掉太阳,最后它的下场就是掉到大海里淹死了,所以前面是官衙后面是内宅,他每次从这里上班,衍圣公从这出来,他就告诫自己,不要贪赃枉法。

解说:公元前449年,孔子仙逝。众弟子将他安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的孔林。由于当时“墓而不坟”,孔子最初的埋葬之处与地齐平,从秦汉时起才高筑坟丘;他的后代丛冢而葬,又经历代统治者13次修缮、扩建才有了现存世上延时最长、面积最大的氏族墓葬群。孔子的儿子孔鲤、孙子孔伋分别被葬于孔子的左和前,呈孔子“携子抱孙”的布局。孔林与曲阜孔庙、孔府合称“三孔”,保存了2400多年来中国历代的艺术文物与金、元、明、清的古建筑。明朝时,孔庙曾被农民军破坏,武宗正德皇帝随即下令,以孔庙、孔府为中心建城卫庙;清乾隆皇帝又御书“万仞宫墙”,以示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王鲁湘:出了城墙就是金声玉振坊。

A:对,金声玉振坊算是这个孔庙前边的这个第一个建筑。

王鲁湘:第一道。

A:正式的建筑。

王鲁湘:过了金声玉振坊就是棂星门,棂星门是非常有讲究的,这本来是天振星。

A:天振星,它其实就是文星。主德庆之事,主文章的,孔子当然是相当于天上的文星,所以第一道门就是棂星门,棂星门上面几个石兽据说都是属于天神类的。

王鲁湘:表示说要到了孔庙这里来要像尊天一样尊孔。

A:比如说后面那个金声玉振,金声玉振和它都是相应的,孟子说孔子周礼集大成,什么叫集大成啊,“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什么叫金声呢?金声用孟子的话说,“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就是古代周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以击罄结束。

王鲁湘:一个完整的雅乐等于是。

A:就是说孔子呢,他就是贯穿整个礼乐的过程,他就是这个所谓集成呢其实就是说,集上古先贤之大成,所以孔子的思想的超越性或者孔子思想的高深,他不是凭空创造的,他其实是站在了他当时历史的制高点上,那么形成了他的思想。

解说: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无论是修身诲人,或是事君临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起来,皆能找到和谐统一,这正来自于孔子思想的核心:中庸。

庞先生:这个中庸状态不仅是用在我们说处理人事关系,治理一个小乡镇,治理国家,实际上到处,我认为啊,到处都是应该是一种中庸状态才能治理好。它是一个,我们说的哲学化一点,它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本体就是一分为三的,我认为一分为三,黑格尔的正反和,正是一,反是二,和是三,任何状态、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三,甚至于我们有时候没看到,或者我们只看到一分为二就停止了,那就是糟糕了,我们多少年来属于工作当中有毛病的,就是我们只看到一分为二就为止,实际上一分为二只是一个现象。

王鲁湘:一分为二在某种程度上它其实是一种反中庸的状态,是啊,比如说过去我们长期搞阶级斗争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反中庸的一种社会状态或者思维状态,就是它确立一个对立面,然后我就凡是敌人反对的,我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就反对,始终只有两个,是吧,所以这样的话,也是很糟糕的,还停留在一个现象上头。

庞先生:它在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客观很辩证,你看我既看到这个也看到那个,实际上它是既不客观又不辩证,它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在这个现象后面还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既不是正也不是反,或者是既是正又是反,那个东西是隐藏在这个现象的后面的。一般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这个表面现象当然对更一般人不是表面,已经是深刻了,我们可以这样把认识分成三段,感性的认识,然后知性的认识,然后理性的认识,这三种。感性的知识用感官的认识工具就是感性知识,到知性的已经用脑袋了,用思维了,但是还是停留在非此即彼那样的状态,真正的理性的是一此一彼,不光是非此即彼,而且是一此一彼,不光是正和反,而且是正反和,不光是对立斗争而且对立统一,这样这就到了理性认识,这样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三个阶梯,这是世界本来的面目就是这个东西。

王鲁湘:所谓“和”,其实是一种古代乐器,一根管子我们称为“箫”,几根管子绑在一起,就叫“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排箫”。排箫的音色浑厚、悠远,闻之有荡气回肠之感,其奥妙就在于:它是不同的音色互相融和、互相激荡的结果。几千年前,“和”的奥义便被中国人引申出来,逐渐形成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今天,当我们终于从阶级对立的两分法中走出之后,“和合”、“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再次把我们带进一个通向大同的美丽新世界。

庞先生:真正的和,就是大同。

王鲁湘:大同。

庞先生:我们说世界大同,我们又说和而不同。

王鲁湘:和而不同,对,大同和同是不是有不一样。

庞先生:这里面有很多理论问题,到现在整个理论界还没有时间来,还没有到清理这一步的时候,现在光在强调和,反对同,那种简单的同确实是应该反对,强调和,那么什么状态叫做和呢,孔子说,文质彬彬,文、质两个东西。

王鲁湘:对。

庞先生:彬彬,就是他们处在一种很融洽的,很调和的一个状态当中,任何时候的这个和啊,都是正反的这个彬彬的状态。

王鲁湘:所以叫彬彬有礼。孔子也特别强调“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庞先生:知和而和还得要礼来节制一下,如果礼不节制的话也不行,这说明,礼之用和为贵,礼它要发挥作用的,到实践当中运用这个礼的话,以和为贵。比如说有个礼的规定,可以是甲,不可以乙,这礼的两个规定,真正这个礼的两个规定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礼之用,把它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怎么办呢,和为贵,应该把刚才那个可以和不可以啊,两个都包含了。你要想真正运用它,真正把它用到实践当中去,应该是有一种和的态度。允执其中。你知道应该和,知道如果不和是不对的,知和,知和而和,放弃原则,就在和里面打滚了,“不以礼节之”,不用原则来节制它一下也不行。

解说:因历代帝王不断扩建,曲阜孔庙现有前后九进院落,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座古建筑群。最核心区域为供奉孔子圣像的大成殿,前檐下的10根深浮雕龙柱为明朝徽州工匠由整石刻成。相传清乾隆帝来曲阜祭孔时,龙柱皆由红绫包裹,唯恐皇帝看到其规格高于皇宫而迁怒。大成殿前,便是孔子收徒授课的杏坛。

A:其实这个杏坛是一种象征,当时孔子讲学他没有固定的位置,孔子讲学的形式也非常活泼,孔子和弟子到处,你比如说孔子北游于农山,休坐乎杏坛之上。这都是教学形式非常灵活。

王鲁湘:带着学生在大自然中间行走随处就可以做课堂。

A:这个孔庙,其实这个严格的称,它应该是文庙,因为这个大成殿里面主祭孔子,孔子两旁有四配,有十二哲。在大成殿前面两庑里边,东庑西庑祭祀历代的先贤先儒,这些先贤先儒有160多人,祭祀孔子的时候,大家也分别同时祭祀了历代的先贤先儒。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脉所继,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世人的一种精神家园。

解说: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而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清王朝的没落,受到了极大冲击。一个多世纪以来,世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审视与批判,亦从未中断。

庞先生:经过这个反反复复,最后落脚到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儒家思想到底有没有普适性,落脚到这个问题。这个实际上就是儒家能不能存在和需要不需要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包括以前反对儒家的人,实际上都承认,儒家许多东西,是有普适性的。最明显的例子,常举的例子,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不光是在中国适用,在世界凡有人类的地方都适用,不仅现在适用,过去只要是历史上经过的时间,和未来将要经过的时间都适用,这就说明它有普适性,它不是一个地区性的一个道德条目,不是的,它是非常大的那样一个无所不包的一个行为准则。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好多有二百几十个孔子学院。这固然是很多人上孔子学院是想着跟中国人做买卖做生意,但是也有很多人我想,里边有很多人去上孔子学院的人,他们是知道,或者是听说过,或者向往着东方的这种智慧,向往着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他们觉得要知道这个东西,要学习这东西,乃至于要去运用这个东西,于是乎就有孔子学院。在中国,五千年的这个历史里面,这是个最辉煌的一个时候,有这么多人在这个地方,自觉自愿的在学习你的文明,这当然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很重了,我们首先得把自己弄得更文明一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