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李一道长:生命的奥秘是无限的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序   作者:李一道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李一道长给樊馨蔓的新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所写的序

东方文化说到底都是关于生命的,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关于生命本质的,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诸子百家的经典基本上都是在描述生命的本质。二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在描述生命现象的文化中,一类体现在民俗方面,另一类则体现在宗教活动尤其是道教传承中。

就第一部分来说,无数的古圣先贤开辟了通往宇宙生命本体之路,超越肉身、超越心里、超越思维、超越生死,归根复命入于不死不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之地。他们把明道、明明德的成果,汇集成为全体生命之明和普度众生的大乘之船。把慈航普度的本愿大海融入众生心。对于百姓来说,却早已是“日用而不知”了!

就第二部分生命的现象来说,那是多姿多彩神异诡怪、无奇不有,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也使得民俗文化节和宗教庙会生机盎然。展现着多神文化的神乎其神。哪些民间传颂的各种神异,在老子那里是“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在孔子那里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在释迦牟尼看来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关于“神奇卓异、光怪陆离”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也许这正说明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而是生命奥秘不可思议的无限性。

生命的奥秘是无限的,而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又是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人类现代科学的方向似乎满足于不断地通过科技成果扩充自己的认知范围,从哈勃望远镜,超精细显微镜,到宇宙射电测试,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物理学,随着对宇宙奥秘探索的不断深入,新的奥秘越来越多。诸如宇宙微波辐射背景,黑洞和红巨星,脑意识和图灵测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几乎集聚了当代人类的全部精英,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短短几十年间,当代科学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技似乎在不断拓展着人们的视野,科技成果也不断带给人们巨大便利和充分享受。但是,目前为止,20世纪生命科学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仍然在困扰着人们。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基因科学”解开奥秘,却至今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反而对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担心了。

科学是向外探求,探求是无止境的。在宏观世界,出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出了银河系还有更大的星系团。在微观世界,夸克还不是最小的粒子。任何有限的已知与无限的未知相比,始终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现代科学演奏的当然是永无止境的知识进行曲。

包括儒、道、佛在内的“道”文化走的都是向内的路。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爱生命、关注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沉睡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道”、关注“易”。人们已经开始把求索的重点从向外转向向内。不是探求,而是了解,是“损之又损”的蜕变,是“归根复命”,是战胜自己的“自强不息”,既不拒绝什么也不固守什么,更没有为什么,只是活生生的与天地万物一起和谐共享。强调的是如何“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道教对生命的各个层面的多种现象有着广泛深入的了解。在不断深入生命本原的归根复命的过程中不舍一法,其中也包括保留和继承古代巫术文化,皇帝祝由科,堪舆、预测、符咒,消灾祈福、祈晴祷雨、祛病驱邪等诸多法事活动,以及从丹道修炼衍化而来的道医、道药等等道术的传承。上述文化传承共同构成中国道教文化的独有特征。这些道术文化虽然五花八门,但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的,那就是对生命的关爱,对众生的慈悲,就是随顺万物的自然属性,自然而然地使生命更精彩,使生物体“病者康、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养生之道。

说到生命的奥秘,说到养生之道,就不能不涉及因缘、因果、精、气、神、仙、灵、魂、魄、死、生、临终关怀、修炼等与生命现象有关的名相,这些内容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容易被误解为传播“迷信”。

道教对于生命的各种现象和解决生命体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既不认为是迷信,也不排除使用被某种知见判定的“迷信”。这里既有方便法门的因素,也有出于不得已的时候。比如遇到了当代科学、哲学现有成果中还找不到相应的语言来描述的宇宙生命各层次现象;比如遇到了某些还不能用常人所能理解的语言说清楚的事情。

“明道”和“明明德”的过程本身就是消除迷信的过程,是生命不断走向光明的过程,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庄子、孟子等等诸多圣人那里是没有迷信的。道家的明道,儒家的明明德,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是明,明白了还迷信什么?迷信只能与对生命的未知结伴而行,有未知就有迷惑,有迷惑就有期待和恐惧,有期待有恐惧,“迷信”就起作用。值得重视的是,对于所谓“迷信”的名相借用和功用展示者,通透地了解生命的本质是必须的,只有站在生命的原点,才能真正地生起慈悲心。只有慈悲心、出发点与特定方法的有效结合,才能既先解决当事人的烦恼和疾苦,先帮人达成心愿,再“见月忘指”地逐步引导人们明道和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任何利用所谓的“迷信”手段谋私的做法都会贻患无穷。

值得强调的是东方文化传承的困难性。向大众描述某种形态与带领某人去体验实证某种形态毕竟是不一样的。充斥书市的大部分经典解读都停留在泛泛而论的阶段,网上很多的博客论坛中也大致反映了这种状态。知道“理”是容易的,古圣先贤已经把能说的都说绝了,你只要读懂经书就能了解。但如果变成“口头禅”了,对于解决你自己的烦恼痛苦问题只能是“望梅止渴”,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如果真的要去证道实修就要涉及东方文化传承和接引的“一门深入”等问题。

我们说条条大路通北京,你可以设计出若干条线路到达北京,但如果确定要真的去北京时,却只能选择走其中的一条。还必须先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文化传承也是这样,当我们描述道文化时,可以同时用很多语言来描述,比如道家、儒家、佛家甚至天主教、基督教等等,每一家还包括有许多不同的支派,也可以由当代科学、哲学互相参同来表达,但是当你真的想要修炼证得时,却只能根据自己的因缘和天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各门各派的“法”本来是平等的,但对于你来说又是不平等的,所以历代祖师都主张在证道实修中一门深入,一术通达大道。否则你就会犯“凿井碎多不及泉而终无水饮”的错误。很多准备修行的人往往会被困在这里无法深入。

法师们这个这么说,那个那么说。一会这么说,一会又那么说,到底哪个是对的?其实也许都是都对,只是“对大众说”和“对机说”是不同的。“对机”涉及被接引人的具体情况,由于开示对象独特的因缘、经历、悟性、知识等等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同一个问题,对这个人这么说,对那个人也许是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也就是说理和实修的本质区别。如果只是“坐而论道”,也不过与唠嗑、摆龙门阵相类似,海阔天空,要的是个精彩。如果实修,真实地体验生命的奥秘,就不那么随意了,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这本书涉及的许多宗教、民俗文化方面的讨论和讲学,实际上大都是在小范围内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的“对机说”,一旦把这些只能称作是方便法门的“对机说法”搬进书本,变成了“对大众说法”,则很容易让人“固化”和“着相”。比如书中转述了大量的有关灵魂内容的讨论,这也是一种不得已。在讨论中没有什么比灵魂更令大家兴奋的了,进而由灵魂讨论引发了对道文化的深入了解。其实灵魂这类东西,与世间人是说不清楚的。严格地说,灵魂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地狱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奇异事物都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了解,无论如何也是说不清楚的,除非实际修炼,亲自穿越生命的各个层面,才能真正一睹风采。如果能够在有生之年通过实修找到自己的灵魂所在,那将是人生一大幸事。否则只能作为聊天的话题之一。那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这样一些很难言语道断的话题弥漫在书中,除了对当时的听众个体也许有对机之后的“豁然开朗”的感受外,对大众读者可能只是起到启迪思考的作用,无甚法则可作依凭和遵循,这是要特别提到的。

感谢作者敢于以身试“法”的勇气,她的十五天辟谷经历,体验了“脱胎换骨”和“重新做人”的感觉。用现代语言说相当于对身心的一次“回零”,一次“重启动”,或一次“流程再造”。平时很难改掉的积习去掉了,整个人焕然一新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修炼基础的人来说,效果是令人瞩目的。更为难得的是在感受生命体整合的痛苦和惬意的同时,还第一次以清晰流畅的语言对全过程做了翔实的记录并发布出来。

要留意的是,对于没有修炼基础的人来说,必须在我们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辟谷过程,所以有必要说明的是:不得模仿!也就是在没有明白人指导的情况下是不可随意辟谷的,更不可以按着作者书中描写的程序自行修炼辟谷,弄不好会对身体造成某种伤害。另一方面,作者书中对道教日常的一些养生方法、理念也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如导引术、桩功、步行功等介绍得都很准确,可以供有缘阅读此书的人练习时参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开端,作者在对道文化孜孜不倦地深入了解,使得我在回答问题时有机会介绍一些实修的思路和理念。虽然看上去有些支离破碎,但还是露出了很多的端倪。希望与一切有缘人共参,也希望为有志实修的人们选择修炼门径提供一个初步参考。无量寿福!

李一 稽首

岁在戊子冬月 草于缙云山绍龙观经堂

相关链接

李一道长:断食和辟谷还真有点不一样

李一道长:道教迎着众生的烦恼走来

李一道长:生乃道之别体

李一道长:“气一元论”乃中国文化核心

李一道长:生命的奥秘是无限的

李一道长:被隐藏起来的道医

庄子修炼功夫

胎息

超越死亡

食素•少食•辟谷

南怀瑾: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葛洪:寿命在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