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由香港影视之盛衰感悟大陆七八零后方是中华复兴之承载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君子不器新浪博客   作者:陈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香港影视曾经一度非常辉煌,电影产量据称达到过世界第一。在我幼时,电视上狂轰滥炸的《上海滩》、《射雕》、《大侠霍元甲》等绝大部分优秀影视作品都出自香港。而我一度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当年如此辉煌的香港影视现在却气势衰微?为何当年如黄霑等文化才子谢世后便后继无人?为什么当年拍出许多优秀电影的导演如今却好似才尽之江郎?

香港曾经长时间作为殖民地而存在,殖民之前也不过一小小港口而已。所以有人说它是“文化沙漠”。但是就在这样的文化沙漠上,却诞生出为全世界华人而追捧的金庸小说,产生了以电影发家的邵氏集团,出现了如黄霑等人的词曲高手,这又是为什么?现今,香港大学林立,学者教授、知识文人如麻般涌出,为何却再也没产生多少经典的影视?原因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其实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时候,也正是香港人才济济,保留传统文化最好的时代。建国前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陆优秀文人离开大陆,远走香江,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了根。他们保留有建国前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在贫瘠的文化土地上,同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批人就是“活宝”——活着的宝贝。从当时的武侠电影来看,当时的小说、剧本、音乐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瑰光。这些作者、编剧、导演、作曲作词家既保留有青壮年在大陆学到的传统文化根基,又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开阔了视界,所以作品大都气象磅礴,感情缠绵,真挚感人。

而这批人的下一代,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大陆接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还有父辈们鲜活的指导,加上社会变化迅速,中外文化修养都较深,所以他们的成就也是斐然可观。而最新的一代,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因为香港毕竟是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地方,上一二代的文化气息已被消耗殆尽,这一代出生的人,更加迷茫,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没有前辈们高,对国外的东西依赖太大,形成浮萍漂浮的心态。他们传统文化已掌握不深,而国外的东西也未能融入实质,所以正是茫然的一代。自身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又不能在文化理论上革新,所以他们成就最低,影视也就没落了。这也是为什么上一代还活着,但是却仍然很难出现好电影的原因了。因为导演和演员已被大量涌入新生代的力量,纵使有好的本子,也表现不出了。

刚才说的是香港影视,我又想到大陆。大陆的传统文化从文革断代,但毕竟中国广大,传统文化虽然凋零,但总是没有断绝。文革后,传统就在复兴。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最薄弱,对传统文化最最蔑视的一代。他们完全抛弃传统(可能实际上做不到,但他们理论上有这个意愿),又不学习西方。他们没有敬畏,所以什么都敢破坏,没有文化修养,所以什么都舍得破坏。所幸有一批老学者艰难地度过了那场浩劫,他们才是中华复兴的种子。他们隔代传了下去,传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身上。而这一带出生的人,文革的影响渐渐淡出,西方的思想如狂潮涌入,他们处在一个大变革之中,他们的思想受到了父辈们所没有接受过的强烈的冲击。有的传统文化根基太浅,被刮起飞跑;有的根基一般,左摇右荡;根基深的,则中西兼修,虽不能达到上世纪初学者们学贯中西的境界,却也经天见地,已非池中之蛙。这便是我中华复兴之希望,民族振兴之源泉。

其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常常思考,为什么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而不断,为什么中华民族屡遭重创而不倒,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很多人都说是文化。说起文化,这好像是一个大话题,以我尚浅之年纪,在这区区方寸之间仿佛不宜我置喙。但我想从一个新的点上来考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一时代之文化的形成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的,文化在一时代遭毁坏虽非一夕可成,但相对于形成传统的数百数千年来说确实恍如白驹过隙。这正如草,风飘来草种,由春到夏,由夏到秋,从生发到蕃秀,从蕃秀到枯萎,时日不算短,但一到秋末,积肥的农人常常点起火苗,火借风势,不长时间地上的枯草就化为灰烬了。文化和这个也差不多,如果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的话,一般都会逐渐庞大,但若有了外敌的侵犯,或者草在内部争抢生存空间的话,前途就不可占卜了。但草终归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不掘掉它的根,风雨湿润之时,阳光明媚之日,也就是草丛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文化也是如此。

中华文化遭破坏已经不是一次了,焚书坑儒之后,百家争鸣的状态再也不过是书中的一个名词而已。每次入侵的少数民族,都是民风彪悍、武力强盛却文化落后。虽然他们后来也都将书生纳入体系,但终究下等而已,是小姐的丫鬟——做不得主的。近代中华民族的百年梦魇本身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百姓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

国外的入侵让中国人丧失掉了民族自信心,而国人自兴的文化大革命则让中国人失掉了中国的根。文革,到底革掉了什么?人们争相检举诋毁,诚信丢了;打倒“臭老九”,师道丢了;黑白颠倒,廉耻丢了;祠堂砸了,家谱烧了,根也丢了……丢的太多,剩下的只是胆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胆子已经不是血气方刚的同义语,也不是英勇无畏的代名词,只是鲁莽,只是无知,只是愚昧。

文革中丢掉的东西太多,传统文化就被全国化的清洗淡了。前文我也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传统文化根基最浅。而经历了文革的洗礼,虽然名义上拨乱反正了,但是丢失了的传统文化如何重建?

传统文化是中华的根基,根基不可丢,丢了文化便是丢了根,如浮萍、如蒲公英,走向何方将不再是自己决定,而是风吹向何方便飘向何方。传统文化要想传承,中华民族要想振兴,得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有人,就是懂得传统文化的前辈;第二要弘扬传统精神,让传统文化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前面我分析了香港和大陆两地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和排挤,说明文化靠人来承续,书就在那里,如果没有精通传统文化的前辈悉心教导,下一代很难领悟传统要髓。在大陆搞文革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香港的传统文化菁英们,以自己深厚的根基在香港开出了灿烂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精彩的影视就是代表。而反观大陆,文革中,越是有知识的越是被打倒,越是无知越是热衷拍马屁打小报告的无知之徒反而横行,文化传承得惨不忍睹,能被后人看到的就是几个样板戏罢了。

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人的责任非常重大,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不可丢。香港起初有传统文人传承,但本没有文化根基,又没能形成文化精神,则文化人少一个,香港的文化精神便缺一分。但大陆虽曾经经历了文化的断代,但毕竟有文化火种保留,传统文化精神虽遭重创,却星星之火地在复兴。看今日大陆香港的对比,香港在文化人的占有上已不占多数(其实在文革中,香港的文化人也不比大陆多,只是大陆的文化人都让放牛去了,已不再传承文化的体系之内),上一二代人虽底蕴雄厚,却未能培育出一代比较能撑的住脚的传统文化菁英,未能培养成一代成气候的文化精神。而大陆,去除掉文革的影响,文化人的待遇得到空前提高,传统的文化正在蓬勃复兴,这是大的比较好的社会环境。而大陆不像香港那么四通八达,与国外接触没那么紧密,看似闭塞,反倒留出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来休养生息自己的文化土壤,让传统文化送走了野火,迎来了春风。

文化前辈们经过文革后将文化的精神传递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身上,这就是民族大势的根基,而七八零后正担任重整文化的巨任,他们责无旁贷,他们当仁不让,他们也必将能不负众望。谁说七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依我看来,将来复兴我中华盛世之重任,就在他们身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