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印顺长老:学佛三要(上)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法音》   作者:印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 信愿·慈悲·智慧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哪里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自有他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时节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不免有千差万别。然如从不同的方法而进求他的实质,即会明白:佛法决非万别千差,而是可以三句义来统摄的,统摄而会归于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与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称之为“学佛三要”,即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

 

  什么是三要?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大般若经》着重于广明菩萨的学行。菩萨应该遍学一切法门,而一切法门(不外乎修福修慧),都要依此三句义来修学。一切依此而学;一切修学,也是为了圆满成就此三德。所以,这实在是菩萨学行的肝心!古人说得好:“失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得之则十二部经如对白日。”

  1、一切智智或名无上菩提,是以正觉为本的究竟圆满的佛德。学者的心心念念,与无上菩提相应。信得诸佛确实有无上菩提,无上菩提确实有殊胜德相、无边德用。信得无上菩提,而生起对于无上菩提的“愿乐”,发心求证无上菩提。这一切智智的相应作意,即菩提(信)愿——愿为菩提心的别名。2、大悲,简要说为悲,中说为慈悲,广说为慈悲喜舍。见众生的苦痛而想度脱他,是悲;见众生没有福乐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萨的种种修学,从慈悲心出发,以慈悲心为前提。“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没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萨行。所以,大(慈)悲心,实在是菩萨行的心中之心!3、无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胜义)空见。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是沉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所以,这三句是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为菩萨道的真实内容,菩萨所以成为菩萨的真实功德!

  从菩萨学行的特胜说,大菩提愿、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过一切人天二乘的。然从含摄一切善法说,那么人天行中,是“希圣希天”,对于“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向涅槃(菩提)的正法欲——出离心;菩萨行即大菩提愿。又,人天行中,是“众生缘慈”;二乘行中,是“法缘慈”;菩萨行即“无所缘慈”。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萨行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根本智,无分别后得智)。从对境所起的心行来说,非常不同;如从心行的性质来说,这不外乎信愿、慈悲、智慧。所以菩萨行的三大宗要,超胜一切,又含容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会归于一菩萨行。

  我们发心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要从菩萨心行去修学,学菩萨才能成佛。菩萨行的真实功德,是所说的三大心要。我们应反省自问:我修习了没有?我向这三方面去修学没有?如没有也算修学大乘的菩萨吗?我们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萨看齐!

二、 儒·耶·佛

  菩萨学行的宗要,是大乘的信愿、慈悲、智慧。这本是依人心的本能而净化深化,所以世间也有多少类似的。然每每执一概全,或得此失彼,不能完美的具足,这可以从儒、耶等教来比观。

  代表中国固有文化主流的儒宗,称智、仁、勇为三达德,为人类行道(修齐治平)的共通德性。大概的说:智近于智慧,仁近于慈悲,勇近于信愿。佛法中说:“信为欲依,欲为勤(精进)依。”依止真切的信心,会引起真诚的愿欲,有真诚的愿欲,自然会起勇猛精进的实行。由信而愿,由愿而勇进,为从信仰而生力量的一贯发展。精进勇猛,虽是遍于一切善行的,但要从信愿的引发而来。儒家过分着重庸常的人行,缺乏丰富的想像,信愿难得真切,勇德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由于“希贤”、“希圣”,由于“天理”、“良心”,由于“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从此信愿而来的“知耻近乎勇”,难于普及到一般平民,也远不及“希天”、“愿成佛道”的来得强而有力。在儒文——理学复兴陶冶下的中国民族,日趋于萎靡衰弱;不能从信愿中策发勇德,缺乏坚韧的、强毅的、生死以之的热忱。无论从人性的发扬,中国民族的复兴来说,对于策发真切的信愿而重视勇德,为儒者值得首先注意的要著。

  代表西方近代精神的耶教(天主,基督)也有三要:信,望,爱。耶教是神本的,信仰神,因信神而有希望,因神爱人而自己也要爱人。一切以神为出发,当然与佛法相差很远。然大体的说,信与望,等于信愿;爱近于慈悲。耶教所缺少的,是智慧。虽然现在也有标榜合理的信仰、理性的信仰,而耶教的本质,在宗教中,是不重智慧的。亚当夏娃的偷食禁果,眼目明亮,代表着人类的自觉、知识的开展。这在神教看来,是罪恶,是死亡的根源。耶教与西方的正统文明,由于知识进展,科学的辉煌成就,开始大动摇。科学与神教脱节,产生充满了宗教情绪——信愿,而进行彻底反宗教的政治暴行。从人类的德性说,从中国与世界的前途说,耶教德性的偏颇,非彻底改造,难于长存于进步社会的人心。

  佛教中,如来方便教化的声闻行,慈悲心未免薄弱。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而没有重悲的悲行人。这与耶教恰好相反,耶教重信爱而缺智慧,声闻行重信智而慈悲不足,都是偏而不圆备的。代表圆满而究竟的大乘菩萨行,以三义为菩萨学行的宗本,为不容疑的定论;儒家虽不够深广,而三达德的精神,与菩萨行最为相近。中国大乘佛教的净土宗(多少渊源于印度,而实完成于中国),也有三要:信、愿、行。信、愿、行的序列,实为依信起愿,依愿而勤行的过程。行是勤行,没有含摄慈悲与智慧。一分的净土行者,专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为行,不修智慧;慈悲行,也要等到很远的再来人间(娑婆)。从大乘的宗要去看,这是由于独到的偏颇发挥,忽略了大乘正道的完整性。净土宗传到日本,日本是典型的神教国家。净土宗适应他而蜕化为真宗,主张但凭信愿往生,连持名也认为不重要。这与因信得救的耶教,最为相近。然而,我们要知道,菩萨行的宗要,是信愿、慈悲、智慧的总和,完整的协调。

 

相关链接:印顺长老:学佛三要(下)

佛教的财富观

印顺:生•死•临终助念•带业往生

印顺:鬼与地狱•经忏法事(一)

印顺:鬼与地狱•经忏法事(二)

印顺:善财南参 (上)

印顺:善财南参 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