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陶弘景的师承治学及学术经验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江苏中医药   作者:张凤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学名著《本草经集注》。陶氏初涉医界,乃受葛洪影响,虽其祖父及其父也通晓医理,但细研其生平记述并无家传之痕迹,乃为研书所悟,概全凭自己潜心琢磨,终成一代名家。在其治学过程中,可谓称道者极多,尤其是对本草学的整理、中医分症用药等新创举,具有较高的科学及临床价值,值得探讨,现述其要于万一,以为引玉之砖。

1 、涉猎广泛勤于实践

中医学是在古代许多学科基础上凝练而成的,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自然渗透,学者要功及他说,方能融会贯通。古代医药学家大多在其他学科中也可造诣颇深,以家冠首,非有广泛渊博的学识不能体会古医学的深奥晦涩。而陶氏恰为此中人也,他精通历法、地理、音律、数术等科学,如陶氏曾造浑天象一台,高三尺左右,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若发动机关,则天地相会合,制作巧妙精致,可谓天资聪慧,博学多才。

陶氏收集了大量丰富的本草资料,“博览本草药性”,尤其是所著的《名医别录》记述了两汉、魏晋以来的名医经验,包括名医常用的新药物和记述的《神农本草经》中药物新应用,为编纂本草学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陶氏在为道求仙期间,遍访力所能及的名山大川,普求仙药,亲自采挖,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经验。这也是著述有实用价值本草书的前提。

2、 为道本善体民救疾

陶氏崇尚道学,晚年皈依佛门,也恪守着佛道之家的慈悲仁爱,不以权贵衡人,不以贵贱待人,以拙济疾苦为己任,反映了其高尚的医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陶氏隐居之前,身居皇城,但见“辇腋左右,药师易寻”,未见病人求医之难,隐居到山乡之后,看到“穷村迴野,遥山绝浦”之间,百姓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妄死者为数甚多,便从道家的本性中自然产生了拯济救疾之志,遂有“夫生人所为大患莫急于疾,疾而不救,犹救火而不以水也。”自感隐居以来“虽每植德施功,多止于一时之设,可以传世于后代者,莫过于撰述。”故以很大精力、物力从事本草学医籍的整理研究,并随时登山越涧采药,每过穷乡僻壤,必四处走访村民,抚贫恤寒,“拯救危急,救疗疾恙,朝夕无倦,其别有阴恩密惠,人莫得知之。”

3、 更新分类独辟蹊径

陶氏对本草学的贡献极大。除对《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中药的产地、形态、鉴别、采收方法、性味功效等考证修订及精细总结考订古今度量衡外,其主要贡献为确定了药物的分类排次,澄清了历代本草学中的混乱状态。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功用和主治写得比较详细,不过其分类很粗。吴普等人所整理的《神农本草经》对究竟有多少种药说法不一,并把三品药混于一谈,甚至弄错了某些中药治疗的病证。陶氏深感此书之不便,故而大胆改革,摒弃了《神农本草经》按有毒无毒及扶正祛邪而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比较科学地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米食、有名未用等七部。除有名未用一类外,其余每类再分上中下三品。这种“天产自然类别”分类编次方法,比较系统、科学,具有独创性,其影响深远。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采用。

4、 药症相应便捷实用

陶氏不仅为药学家,亦为医学家,这也是古代大多数医家的一个显著特点。陶氏创用了“诸药通用法”这一分类方法,即以药物的治疗性能进行分类,在按病分类中,列举了治疗八十种疾病的常用药物,如治风常用药物有防己、防风、秦艽、川芎、独活等;治黄疸病常用药物有栀子、茵陈蒿、紫草、白鲜皮等;治水肿病常用药物有大戟、甘遂、泽泻、葶苈子、芫花、巴豆、猪苓、商陆等。这不仅提供了临床用药的方便,而且将药物按主治作用进行分类,这是一种创新。

5 、以病为纲以证为目

陶氏对病证的分类亦有独创。如霍乱为纲,下列呕哕、转筋两目,因霍乱生呕哕,呕哕失水则转筋,其分目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后来宋代的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将霍乱、呕哕、转筋作三项直书,其实是病证不分。另外,陶氏所列病证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如治风通用以下分风眩、头面风、中风脚弱、久风湿痹、贼风挛痛、暴风瘙痒。伤寒下列大热,劳复之后再列温疟,并说明温疟之热与伤寒大热有别等。分别病证如此有系统为后来撰述病源、载列验方之模式。

6 、辨证论治偶有创举

陶氏对中药颇有研究,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却少有发挥,但对某些疾病却有独到的见解。如对消渴病的认识就足见一斑。

消渴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其关于病因及治法也有了初步而较简单的认识,除论及火热及禀赋不足外,也暗示了湿郁的重要性,至陶弘景则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其在《补辑肘后方》中论及消渴小便多时曰“栝楼根八分,知母五分,麦门冬六分,去心,土瓜根四分,人参四分,苦参四分。右六味捣筛,以牛胆和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麦粥汁下。”“黄连不限多少,生地黄汁,生栝楼汁,羊乳。……捻为丸,如梧子大,麦饮服三十丸,日三服。”从上论述以药揣因,发现基本上是《内经》火郁和张仲景《金匮要略》肾虚的综合,故在用药时以清郁热及滋阴为主。这里不难看出,后世关于消渴病之“阴亏燥热”的病机学说实导源于陶弘景。其治疗中选用黄连、生地,反映了治疗消渴病已突破了经典中多从肾气虚立论的思路,创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病的根本大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气功养生以延天命

陶氏身为佛道真人,重视养生及气功,既利己亦利人。结合导引按摩动功锻炼是其特色,后世不少功法源于陶氏所著的养生、气功专著《养性延命录》。陶氏主张练气功以求长生,对气功学颇有研究,特别重视练气,指出“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可与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在气功锻炼时,陶氏强调精、神、形的关系及精、神、形同时锻炼的重要性,并强调练气功的人,尤要注意保护精,使精、气、神、形之间相互促进,更收长生之效。陶氏还主张练气功要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其所行各种功法大多切实可行,如吐气法的论述,是六字气诀法的现存最早文字记载。同时指出如果锻炼时注意了动静相兼,无所偏废,就可使精神静谧,气血流畅,正充邪却,而获强身延年之效。

8 、精穷采制以助药效

陶氏还特别指出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记述常山以鸡骨者为真,麻黄应于秋季采收。

陶氏亦注重药物的加工炮制及配制方法,如指出麻黄去节,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桃仁、杏仁去皮尖等;果实、种子类如山茱萸、五味子、决明子等须打破后用;坚硬的角质类药如犀角、羚羊角等镑刮为屑用;矿物类须捣碎等。在炮制方法上记有去木心、去壳、去皮心、去瓤、细切、薄切、捣碎、捶破、镑、刮屑、锉炙、熬、煎、煮等制法。陶氏对采集、炮制的重视,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陶氏确系富有广博理论知识、熟练临床技能,并具创新精神的一代名医。其精深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很值得后世学习、继承和发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为自由算计
下一篇: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