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公益旅游为何成时尚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近年来,一种“边旅游,边行善”的旅游方式正在国内悄然兴起,这就是公益旅游。一些旅行社纷纷推出公益旅游线路,更为可贵的是,有一些市民自发组织旅行活动,在旅行的同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孤儿院等送去温暖,从而使旅游本身被赋予了慈善的意义,旅游的社会价值也得到升华。公益旅游是如何兴起的,国内公益旅游的发展状况如何,公益旅游具有怎样的意义,还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公益旅游正在兴起

目前,公益旅游已经风行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人们利用假期前往需要帮助的地方充当志愿者,去非洲和动物嬉戏、去雨林保护树木、去印度当社区义工、去海滨教孩子们冲浪,这些旅游项目虽然收费较高,但报名者依然相当踊跃。海滨、草原、雨林,这些美景也因为有了公益旅行者的身影而增添异彩。

在中国,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日益得到更多的旅行者关注。2007年12月9日,上海首个公益旅游线路“黄果树瀑布、天龙屯堡、红枫湖双飞5日游”正式推出。游客在游览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红枫湖等景点,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同时,还有机会去周边的大山坝村小学和孩子们互动交流。让活动的推出者,上航假期旅行社负责人没有想到的是,“公益游线路刚一推出就一售而空,游客群什么职业年龄的都有,旅行社对他们献爱心的形式并没有硬性规定。”

2008年4月12日,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甘肃省职工国际旅行社龙之旅、《鑫报》共同倡议的公益旅游正式起航,志愿者不仅可以品特色美食、游览风景,还要在民勤县夹河乡国栋村志愿者生态林基地植树,把希望和绿色留给民勤。在民间,有一些热爱旅行的白领和大学生自发组织起“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动,它是一个开放的、自助式的公益旅游形式,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每人带上几本书、几件文具、几件干净的旧衣服,在到贫困地区观光的同时,捐出物品中,与当地居民交流,与儿童一起游戏。“去年五一,我本来要去设计自己的旅行线路,结果在网上被‘多背一公斤’活动吸引,我认为这种旅行很有意义,就报名参加了。”旅行者张超对记者说。目前,全国各地已举行了近30次这样的公益旅游活动,有300多位志愿者参与,他们的足迹已遍及西藏、甘肃、贵州、云南等地。

旅行与公益的巧妙结合

据“多背一公斤”全职工作人员吴媛静介绍,“多背一公斤”组织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所谓传递,就是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等带给沿途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或孩子;所谓交流就是旅途中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阔彼此的视野,激发信心和想象力;所谓分享,就是旅行者归来后通过1kg.cn网站分享学校信息和活动经验,发动更多朋友参与。

上航假期旅行社公关主管胡昕介绍说,上航去年组织了以“红苹果公益”为主题的一系列公益旅游项目,其中包括九寨沟公益之旅,在进入九寨沟两公里之处的残疾孤儿院,由游客为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去文具和生活用品。此外,“亲子游戏”项目组织上海、成都的十对家庭和孤儿院的孩子一起生活两天,进行交流。在这些项目中,游客的参与热情很高,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的公益意识也得到加强。但是他坦言,“作为旅行社,目前公益旅游到达的面依然较小,在很多贫困地区目前还没有这样的项目,公益旅游也因此受到限制。”为了响应国家“和谐中国旅游”的口号,构建和谐社会,他表示旅行社将继续把收益的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并将逐步扩大公益旅游的线路。

参加公益旅游的人们,首先是一个旅游者,其次才是志愿者。他们不以恩惠的姿态示人,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帮助也并非刻意而为之。所有人都以平等的身份,以在场者的心态,在愉快的交流和沟通中得到一种异常宁静的温暖。很多游客在事后的游记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温暖”“感动”“震撼”等字眼,他们说,公益旅游把所有的关怀与博爱都匿名化了,这种情绪特别能激发起人们逐渐荒芜的爱心,他们在付出的同时却收获了更多难得的快乐,使心灵得到升华,比以往任何一次单纯的旅行都更有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通过这种新型的旅行活动,能使游客在游玩中,用付出换来更多的快乐,同时旅行社也可以尽己所能贡献社会,可谓“双赢”。公益旅游把旅游活动与公益事业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欣赏山水美景之中表达了爱心,在举手投足之中为社会做了好事,使公益活动成为旅游者的一大乐趣,在享受自然中又获取了精神回报,公益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得到提倡。另一方面,公益旅游在旅游的同时做公益,能够节省一定的资源,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2005年我们开始收集需要帮助的学校信息,到目前为止,搜集到的学校达到400多所,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吴媛静说。

她介绍,任何人只要在他们的网站提交学校的信息,通过管理员的审核,这个学校就被列入旅行者进行公益行动的对象。旅行者在网上可以方便地查阅到学校资料,从而有针对性地与学校取得联系。“多背一公斤”共有全职工作人员5名,2007年,“多背一公斤”组织共征集学校98所,一年纪录下的活动有130多次,这些活动绝大部分由志愿者独立完成。“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集体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吴媛静强调。

“刚开始做公益旅游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在上海很难找到开展活动的学校,而西部地区却有着大量的学校需要做这样的工作,那里的志愿者资源又很少。因此,我们目前和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把城市里的志愿者资源和贫困地区的学校资源整合起来。随着项目的发展,我们将把公益旅游信息进行丰富和深化,拓展更多的乡村学校教育形式,而不仅仅提供一个旅游的概念。”

目前,中国的公益旅游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志愿者对这一理念和旅游形式非常认同。吴媛静说,“参加‘多背一公斤’活动的人小到十几岁的中学生,大到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员,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其中最多的是二十到三十岁的公司职员。他们很多人没有参加过公益旅游,通过‘多背一公斤’这一个简单的易加入的平台,他们了解了什么是公益旅游,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意识和习惯,有的旅行者以前酷爱打麻将,后来喜欢上了公益旅游,生活方式也有了改变。”

然而,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公益旅游也处于起步阶段,在形式、内容、参加的人数、社会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据统计,国内旅游者一年多达12亿人次,如果公益旅游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将为唤起整个社会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和帮助,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不少力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