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炎黄二帝会盟与和谐诚信文化的开端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黄河风景名胜区   作者:侯作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书记的论述不仅函盖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和谐,也包括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和谐。社会和谐是全面的,是各个领域相辅相承和可持续的,总体上讲,广义上讲是文化的和谐。

中华文化在上下几千年创建、形成和进步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和谐、和合,和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是传承万代,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当远古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在生产和生活的进步奠定基础之后,中原万方部落开始了部落联合和族群融合的进程。其中最有决定性影响和代表性意义的大事件是炎帝和黄帝的会盟。

在古代,人们个体之间、氏族之间、部落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需要互相取信,缔结协议,和谐共事,为保证信守诺言,形成强制性、甚至威胁性的约束力,通常要举行会盟和结盟仪式。会盟仪式是郑重其事的大事,有时要筑坛掘坎,宣读誓约,歃血祭神。所祭神灵包括祖先神和天地日月山川等自然神,对神灵作出神圣的承诺和保证,请神祗见证监督,并以誓言告神为祝,如若违约不守信用,则请神降殃,以示诅咒。而后,将盟书刻于木片、石片或玉片,备份之后,一份瘗埋地下,一份藏之府库。这种行为在古代传承很久,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盟誓活动的记载。在周代,还设立了专司盟誓的官员,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之间盟誓的故事丰富多彩。

会盟和盟誓自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会盟开始,成为部落之间、集团之间、诸侯之间、国家之间联合、合作共事的首要程序,成为追求政治和社会和谐局面的有效方式。会盟成为中华民族诚信文化、和谐文化发祥的重要表现。时至今日,社会团体组织之间、国家之间仍然以协议、公约的方式建立彼此互信,合作共事的基础。实质上,盟约是为违约而写,协议是为撕毁而订,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前置行为。正是这种行为规范,使得社会活动和事情参与者遵守公德,遵守法律,诚信行事,和谐共事。

炎黄二帝会盟是传说中古代部落之间最早的一次联合结盟。其会盟的时间、地点、过程如炎黄历史一样,史书语焉不详,情节扑朔迷离,难以确认。有研究炎黄文化的著名专家认为,炎黄二帝会盟发生在中原之中的黄河南岸,邙山东端。目前学术界尚未见到二帝在其它地方会盟的说法。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炎黄二帝巨塑就建立邙山东端的会盟山之巅,是远古和谐文化发祥的象征。以二帝巨塑为主体的中华炎黄坛也因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和谐文化教育基地。

自炎黄二帝会盟起,中原诸部落实现了我国历史上首次融合,并由黄帝集中诸部落力量,筑城营国,实现首次大一统。正是这次结盟,结束了炎黄之间多年征战,言归于好,本为同父异母的两兄弟携起手来,并融合了其它部落,结成一体,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开创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先河。会盟使各族群当时先进的生产水平得到整合、共享和普及,引发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古代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创造发明。在军事上,一个大的联盟的出现成为威震八方的力量,周边落后地区通过兼并融入进来,炎黄族团、华夏族团的社会治理范围得到扩展。中国古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和谐景象首现中原大地。

以和谐为价值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别着重人的价值和事物的整体关联。在长期占领中国思想史主导地位儒家和道家学说中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围绕人世展开分析的。所谓诸子百家大都如此,并无一例外地尊崇炎黄二帝,甚至有些著作假托炎帝或黄帝之名,以期扩大影响,便于传承,取信于社会大众,目的当然是服务于人,造福于社会。在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性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把人与万物看作一个整体,所谓“天地人三元”、“天人合一”、“天道”等概念就是明证。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个体利益对整体利益的服从,进而形成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地人和谐统一、平衡中和。在人与人关系上讲礼、讲仁、讲义,并以此规范行为,教化人们和谐相处。

其实人文始祖黄帝之所以用“黄帝”作名号,也体现着以对和谐的追求和张扬。“黄”本是对颜色的指称。古代人们将色彩概括为五色,即青、白、赤、玄、黄,以五色配五位,黄居中位,在五色中黄是中和之色。何谓中和?《礼记》说: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当人的修养达到"致中和"的境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景界,同时中和也是处理政事的准绳。因此,黄为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事不易。轩辕黄帝理政治国,始制法度,得道之中,并有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城阙之制,所以才称“黄帝”。可见人文始祖的名号也体现着博大的和谐文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