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 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法音》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朴初“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的生死观,充分展现了他富有禅味的心灵境界。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创新性的论断和理念,是当代中国佛教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理念框架。

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品格,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中国佛教的一系列创新性的论断和理念上,其内涵丰富。他的主要贡献如下:

(一)关于佛教本质的界说。赵朴老的主要论断有二:一是佛教是无神论,认为中国佛教既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多神论。其根据是佛教教义是缘起论,信奉“诸法缘起性空”的学说,佛教不承认有创世主,也不相信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天神。“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是觉者或智者。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二是赵朴老机智而深刻地阐述了宗教是文化的命题。赵朴老是从三个角度切入佛教是文化的命题而论。一是为了否定佛教是封建迷信之说;二是从佛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立论,并指出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三条途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三是在概念上运用广义的大文化概念。这都和毛泽东对宗教、佛教的看法完全一致。毛泽东为了纠正视寺观为封建迷信的片面观点,十分强调寺观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二)关于中国佛教的特点。赵朴老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中指出,中国佛教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性。中国佛教吸纳了印度佛教的全部内容,形成为汉语、藏语、巴利语三大语系的佛教。二是丰富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三是广延性。中国汉、藏两语系的佛教虽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而发展,但并未成为民族的宗教,反而广泛流传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如汉语系佛教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藏语系佛教传入蒙、满各族。近代,这两个语系的佛教又传入欧、美等各国。

(三)关于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赵朴老总结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朴老强调指出,佛教先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佛教徒在农事耕作、造林护林、造桥修路以及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优良传统。其次,关于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学术思想之丰富是其他任何宗教所望尘莫及的,这是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佛教的一大强项和优势,是维系和延续佛教生命的有力支撑。朴老生前不仅重视佛教学术研究,也注重国际友好交流。他从维护中国周边睦邻友好和国际和平大局出发,以民间外交的形式大力推动国际和平、友好和交往。他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是名符其实的中日友好的民间大使。赵朴老还指出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自古到今已形成一条“黄金纽带”,并提出重建“黄金纽带”的构想。他的比喻和建议得到韩国和日本两国佛教界的热烈响应,并决定由三国轮流召开佛教友好交流会议。

(四)关于中国佛教的发展道路。赵朴老在1983年还提出要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后来又多次强调要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坚定地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赵朴老认为“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着重在净化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在利益社会人群”。他还说,社会是不断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一个人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菩萨行就是主张只有利他才能自利,也就是以救度众生为自救。朴老认为佛教的这种无常论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朴老揭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核是自度度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关于中国佛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早在1980年初,赵朴老就充分地论述了宗教要与社会相协调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宗教徒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朴老反复强调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他说,我们的生命好比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到人民的大海中去,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

(六)关于中国佛教的自身建设。赵朴老在赞叹当代中国佛教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得以复苏和发展的同时,也冷静清醒地看到中国佛教由于长期衰落而存在的不少缺点和局限。他在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中提出,佛教要加强五个自身建设,就是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个方面的建设。强调这五个方面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全面地为中国佛教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七)关于中国佛教的人才培养。上述五项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建设,因为其他四项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上来,要培养有素养的僧才,只有高素质的僧才才能带领广大信徒推进其他四项建设。在1992年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赵朴老强调培养佛教人才、绍隆佛种是“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还提出调整教育规划、编写教材、联合学界力量培养研究生等,为中国佛教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八)关于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格局。1997年赵朴老在《无锡灵山大佛开光大典上的致词》中说,目前神州大地堪称佛像之最的五个方位上也形成了五方佛的格局,这就是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南方香港天坛大佛,东方灵山大佛。从修因证果的关系上说,在因行上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萨的信仰,在果德上有五方五佛的崇奉。他强调要注意保持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格局,使之成为广大信徒心目中的稳定依托,进而有助于广大信徒信仰感情的落实,有助于整个教团在信仰上形成一种凝聚力。

以上八项是赵朴老围绕中国佛教的建设和发展这一中心展开的,其范围论及中国佛教的本质、历史、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佛教基本问题,是一个互相联系、交叉的统一整体,构成了当代中国佛教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理念框架。

赵朴老生前在遗嘱中表达生死观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充分展现了他富有禅味的心灵境界。赵朴老的崇高精神境界,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